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途径探究

2018-09-10潘晓颖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新媒体大学生

潘晓颖

摘 要:文章以新媒体为视角,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关注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的程度以及文化自信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结合新媒体培养和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自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176-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investigates, and explai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a, the cultural focus in the new media era, the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tatus quo and exisiting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belief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exlpores ways to develop and improv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nfidence in native culture with new media.

Keywords: new media; confidence in native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一、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2]十九大报告中同时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3]而大学生是最有活力,最能代表国家未来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代表了整个国家、民族对文化的自信,因此,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是高校育人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要求和方向。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调查及分析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社交软件充斥着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大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低头族”,玩手机成了大学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的主要平台。201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表的第41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7.72亿,其中学生群体比例最高,达到25.4%。微信、微博、网络直播等新媒体以迅猛的势头逐渐取代传统媒介,成为了文化传播的载体。[4]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笔者以新媒体作为研究背景,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着重对高职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关注的文化热点、文化取向和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模式的改变等方面展开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有效作答问卷317份。在问卷中体现出的当代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新媒体正成为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主导

在笔者的调查研究中,对于“您一般选择何种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文化生活?”一题,有39.43%的学生选择了刷手机,占比最大。(图1)说明当代高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主要以新媒体的载体——手机为主,而阅读等传统的业余文化生活比重正在下降。

而“您打开手机,最常浏览的App是?(多选)”一题中,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依次是:微博、美剧/韩剧和抖音短视频(图2),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余会选择利用新媒体资源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以利用新媒体资源来占据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高地,如何使新媒體来倡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业余文化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和巨大挑战。

(二)文化价值取向追求娱乐化和感官刺激

从(图2)大学生手机APP使用占比图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微博”、“抖音”和“哔哩哔哩”等都是网络次生文化的代表,“微博”最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一条微博只有短短140字,配上图片、视频等,传递的信息量却很大,刷微博非常符合当今年轻人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而“抖音”、“哔哩哔哩”等视频软件,充斥着大量个人用户上传的搞笑、二次元视频,其中也不乏低俗视频,部分视频博主甚至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文化价值取向上偏向于“碎片化”和“娱乐化”,享受大信息量的感官刺激。

(三)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淡薄。

在“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何?”一题中,有80.76%的学生选择“略有涉及”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程度比较浅(图3)。

而在另一题“您喜欢观看关于中国文化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吗?”中有68.77%的学生选择了“偶尔会看,兴趣一般”,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浓厚(图4)。

(四)被动接受中国革命文化

在“对于中国革命文化,是从哪里学习了解到的?”一题当中,有58.36%的学生选择了“课堂上”,仅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从网络、课外书当中获取与中国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图5)。说明对于中国革命文化,大部分学生仍停留在刻板的教科书层面,认为是“考试必考”而去被动接受的知识,而非主动想要了解相关的文化。

(五)相较于传统文化来说更崇尚外来文化

“您对欧美潮流文化,日韩二次元文化的态度是”一题中,选择“一般,但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更感兴趣”则占大多数,说明相对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另外,仍有21.45%的学生认为,欧美潮流文化和日韩二次元文化是流行趋势,不了解,就是“老土”,说明在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当中,仍有把外来文化当潮流的一部分人(图6)。

从以上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当代高职大学生对于本国民族文化精神缺乏自觉认同、深信不疑和努力传承的意识,对外来和网络次生文化的兴趣超过对本国、本民族的文化。针对以上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文化自信不足,从表象上看为主观因素造成,而从深层次分析,客观因素也是不可忽略的。从这个角度分析,高职大学生所存在的文化自信不足的原因如下:

1. 内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来看,一方面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成型,且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受到各种文化及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以及信息获取能力非常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时代,多元的文化刺激削弱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接受能力。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大学生接触和接收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减少,而通过新媒体接收外域文化、网络文化的机会大大增加。

2. 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

(2)西方国家利用科技领先这一优势对中国进行互联网上的文化渗透,使得大学生更易于接触和接受外域文化。

(3)娱乐化、碎片化的次生网络文化迎合了大学生追求感官刺激的心态,而根基深厚的民族文化则缺乏灵活性。

(4)中国的落后历史使得大学生对于中国的革命文化有本能的不自信。而应试教育使得大学生对于中国近代革命文化的认识停留在刻板的教科书印象中。

三、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

从以上原因分析,笔者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有正确地、充分地理解和认识自身文化,才能对其认可和践行,只有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才能对自身文化有正确地、充分地认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和践行相结合。具体来说,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

(一)践行“立德树人”、“文化育人”,切实提高高职大学生文化素养

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文化价值取向的建立,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提高辨识能力。

1. 在强调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加强文化素养的教育,通过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方式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公众号,实时推送相关知识、信息,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能够接受到文化素养教育。

2. 借助相应公众平台举办线上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评比活动,让大学生通过手机就能简单参与到文化学习和践行当中来,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和热情。

3. 开发相关打卡APP,在APP中推荐相关中国文化相关书籍,引导大学生以每日打卡的方式阅读相关文化书籍,并形成深度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二)拓宽思政教育渠道,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接受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在传统的“你说我听”的课堂模式下,学生兴趣不高,甚至逃课旷课等,造成了思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现状。因此,结合新媒体,创造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思政课堂的延伸和教学效率的提升。

1. 增加新的线上教学方式,例如微课、慕课等形式,增加视频、图片等新颖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打破课堂教学的地点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刻学习。

2. 思政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直播平台”进行线上教学与互动,打破学生思维印象中思政教师刻板、老套的印象,甚至可以利用思政教师的个人魅力,打造“网红教师”的形象,让学生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上思政课,使思政教学不再“老套”。

3. 通过视频软件和平台,制作中国革命文化的相关教学视频,如“一分钟教你读懂中国革命”等,迎合大学生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国革命文化。

(三)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積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丰富的文化活动则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积极践行。

1. 打造清朗的校园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校园BBS、论坛、贴吧等地宣扬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正能量,及时消除一些不良言论、外域的糟粕文化信息等。

2. 中国传统节气、节日之时在学生当中开展传统节事活动,并与线上宣传相结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逐渐减弱校园中“过洋节”的氛围。

3. 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网络次生文化相结合,如网红“cosplay”、“宅舞”等以日本动漫为模仿对象的活动,可以移植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人物上,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从而达到对传统文化的践行的目的,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41.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4]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M].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01:9-11.

[5]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新媒体大学生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大学生就业趋势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