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培育:基于领导力视角

2018-09-10孙杰吴晓庆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领导力核心素养

孙杰 吴晓庆

摘 要:领导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是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现实性的、具体的途径与实施抓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是目标,价值观内涵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价值观为首要达成。目前我国对领导力及其教育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成熟,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也处于框架制定和论证阶段。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效果的方式增强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堂效果,增强社会实践,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式以现实性的推进。

关键词:领导力;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156-03

Abstract: Leadership, key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are closely related. Education for students' leadership in university is a realistic, concrete way to cultivate key competenci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the goal to cultivate students' key competencies and values, and the values are also embodied in the key competencies. At present, China's research on leadership and the education of it needs to be further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on key competencies is also in the stage of framing and demonstration. We can improve the effect of leadership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key competencies and socialist values, such as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class effect,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enriching the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leadership; key competencies; core values

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对大学生进行领导力教育是一种增强现实才干、培养责任感的教育,其核心是价值观的教育。领导力与价值观都内涵于核心素养。领导力和核心素养教育都以价值观为重要使命。当代社会凸显大学生的社会担当与责任,强调大学生的创新实践、社会适应等能力,从一定程度上讲,领导力教育、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领导力教育是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一种现实性的、具体的途径与实施抓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

一、领导力(教育)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领导力教育研究較成熟的背景下,我国对其的研究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2018年6月5日在中国知网以“领导力教育”为主题, 检索范围设为核心或CSSCI,发现领导力教育的相关论文自2007年才开始出现,至今也只有41篇有关该主题的研究。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研究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论文数量为11篇。通过阅览“领导力”以及“领导力教育”相关研究发现,仅有的为数不多的文献集中在少数院校和个人,且专门针对国内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不少比例的研究还处于经验介绍和论证阶段。

对领导力概念的界定仍莫衷一是,但也逐渐开始达成一定的统一性,如在认为“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1]、“领导是过程、行为,而非职位”[2]上基本达成共识。人们对领导力的认识已经超越固有职位的特有属性阶段,认识到人人都具有一定领导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影响。近来,在领导力问题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大学生领导力问题研究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总体上主要是针对如何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在专业知识之外培育大学生掌握适应未来社会的技能,能够具备责任担当的意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意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提出使教育工作者看到了在具体知识之外能够固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除大学生领导力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教师领导力等。

在国外对于领导力教育研究相对成熟的背景下,一些学者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相关现状进行介绍和研究。有代表性的如房欲飞介绍了美国高校如何与社区互动来促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并介绍了以此支撑的社群主义和仆从式领导等领导理论。翁文艳等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成功经验进行介绍,对他们相关教育的组织形式、招生制度、课程设置、教学、师资等进行总结,并对我国的相关教育提出建议。陶思亮对美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进行了历史考察。清华大学的杨瑞东等对美国5所高校通过实地调研并对领导力教育进行介绍。但对国外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进行的介绍仍主要限于经验知识传递,对于支撑领导力教育的理论基础挖掘的还不多,对领导力教育的理念提升空间还有待开发。大部分经验介绍的材料一般选取个别地区作为代表,将其如何进行相关教育的做法进行描述,对我国领导力教育的启示一般也从与社会联系、课程设置、团队活动等方面进行阐述。对我国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但如何看到具体做法背后的规律性的东西,找到零星做法背后的主线,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总体上,我国对领导力及其教育的研究还很薄弱,研究成果主要见于为数有限的几名研究者。在领导力研究初始阶段的众说纷纭中,研究者又对领导力(教育)达成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在对国外领导力(教育)进行介绍的同时,已经开始着眼于构建本土的领导力(教育)架构,开拓具有我国特色的教育模式。已经有一部分研究者看到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时代特色背景,将领导力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模式。

二、我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育

对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都处于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和论证的阶段。国外对核心素养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经合组织(OECD)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研究项目(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

pectencies: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简称DeSoCo)和欧盟的核心素养研究框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适应21世纪的要求,教育如何为个体人生的成功和社会健全法制培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因此也被称为21世纪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对国外有关核心素养研究进行了分析借鉴,对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学生素养模型进行介绍与分析,并于2016年9月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原来的素质教育既有联系也有一定的区别,原有的素质培养结构突出了人作为一般人的整体和全面发展,将教育目的从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但是一般性的德智体的教育要求并未凸显当今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相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来说是一种“完美的静止的”要求,而核心素养则注重人在时代变化中的顺应素质,注重在变革中的创新能力,注重人与人之间交互关系的能力。在核心素养中包括的社会参与、国家认同、实践创新、责任担当等内容,都体现了在价值观、领导力等方面的要求,这些都是要具备核心素养的体现。尽管国际上对核心素养的界定还未统一,有关核心素养的说法也各不相同,但对于核心素养的界定前提已经达成共识,即要以个人和社会的愿景为前提,需要探讨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是什么。在核心素养的本质归纳上,有专家认为素养就是思维方式,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认为核心素养是“真实性学历”[3],是一个人的“胜任力或竞争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素质要素构成的综合性或整体性素质,是全部素养清单中的“关键素养”。[4]

三、以领导力教育加强核心素养与价值观培育

通过以上对领导力、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的阐释,不难发现,领导力教育其实是一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是目标,价值观内涵于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以价值观为首要达成。以下就如何以领导力教育加强核心素养和价值观培育提出几点想法。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加强课堂效果。我国目前的领导力教育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除了一些高校如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领导力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外,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其置于应有的位置,还没有将其作为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高校也都注重采取多种形式努力增强时效,也有不少学校认识到通过领导力教育增强教育效果,但是领导力教育的形式仍以短期培训、讲座等形式为主,真正将领导力教育纳入课程计划以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的还少见。领导力既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将其纳入课程计划已是必然趋势。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步践行,将领导力教育纳入了学生培育计划,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也创办了专门的领导力教育和研究机构。但纵览全国大部分高校在领导力教育的对象范围、领导力课程的地位等方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领导力教育已不再是是传统意识中对少数人实施的精英教育,而是对所有人进行的一种通识教育,但高校的相关培训仍以少数学生干部为主,以他们“干部”的身份教他们如何去“领导”,这不仅容易误导对领导力教育的认识,也违背了领导力教育的初衷。认清领导力教育的本意后,如果仍将其归为少数人的培训、临时讲座、选修等形式,无疑还远远达不到领导力教育的目标需求。核心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任重道远的任务,既已证明了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性,目前的星点式的方式对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培育效果还有限,而是需要将领导力教育纳入通識教育课程。此外,领导力教育的教学效果也需得到关注。在价值多元化、学生个性日益彰显的情况下,思想政治类课程如果不注意形式、内容等的吸引性,就很容易形成走马观花的过程,因此很难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探寻如何提高领导力教育的课堂效果,将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内心,培育起学生的“真正学历”,是一个亟待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话题。

其次,增强社会服务,积累实地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核心素养也是人适应21世纪的关键能力。领导力教育可谓在引导和践行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领导力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解层面,增强社会服务、加强与社区联系更能有效的将核心价值观深入精髓。在这一方面,美国的领导力教育给我提供很好的经验。美国让学生通过在社区中的服务增强服务他人的能力,并对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进行了规定,例如南伊利诺斯大学要求学生至少参与30小时的社区服务,科罗拉多大学对各个年级参与社区服务的时间做了40-70小时不等的要求。[5]我国也一向重视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的才干,无论是否有意专门进行领导力教育,都通过多种形式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力的培养。例如西部志愿者服务活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以及道德、法律、科教、文化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等,既增添了大学生才华,加强了社会责任感,又让服务对象从中受惠。但如果以领导力教育增强价值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教育行为还不应以此为止。从领导力教育出发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内心,将核心素养嵌为与生能力,需要将社会服务系统化、规范化,将个别学生的志愿服务变为大众学生的成长要求,注重将服务社会的经历提升为社会责任的精神食粮。

第三,丰富校园活动,培养责任感。校园活动是一种综合而具有独特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的课程,它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锻炼的平台。[6]校园活动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健康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承担一定的组织管理任务,在活动中培养对他人服务的意识,学习影响他人的艺术和本领,培养奉献他人的情感,这对开拓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培养能力和优化个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微型的社会活动,在参与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培养走向社会的本领。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过程中,如果能将校园活动置于整个社会活动中的背景,在校园活动里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和创新的意识,这对于形成固于自身的核心素养和积极价值观的作用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奚洁人.中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战略思考[J].当代青年研究,2012(05):23-28.

[2]陶思亮.美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历史考察[J].当代青年研究,2011(12):37-40+21.

[3]钟启泉.“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1.

[4]陈佑清.“核心素养”研究:新意及意义何在?——基于与“素质教育”比较的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2):3-8.

[5]房欲飞.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美国高校和社区互动的新载体[J].江苏高教,2008(03):143-144.

[6]卢海阁.依托校园活动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2016(S2):116.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观领导力核心素养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21法则》
领导力的名与实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2009的50位最具领导力的CEO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