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内特高等教育课程理念评析及启示

2018-09-10杨军

高教学刊 2018年19期

杨军

摘 要:罗纳德·巴内特是少数进行高等教育课程论述的学者之一,他从大学生的学习、高等教育应赋予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三个角度阐述了高等教育课程理念。他认为在结合知识论与存有论的基础上应以宽广的视野看待课程,注重高等教育课程的垂直延伸与水平延伸。他的课程理念启迪我们打破大学围墙,重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及与“未知”相处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理念;课程参与;学习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21-03

Abstract: Ronald Barnett is one of the few scholars to discuss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He expounded the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iven by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ourse. He believed that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should be viewed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epistemology and ontolog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exte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His idea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spires us to break the college wall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ability to get along with the unknown world.

Keywords: the concept of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course participation; learning cognition

在高等教育领域,探讨“课程”这一专题的专著较少,而且多是关于教学方法或是课程设计的技术应用层面的分析,真正致力于高等教育课程理论研究的学者并不多。本文所探讨的英国学者罗纳德·巴内特(Ronald Barnett)是少数进行高等教育课程论述的学者之一。罗纳德·巴内特,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退休荣誉教授,曾主持伦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工作。他致力于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三十余年,被公认为是高等教育理论界权威。巴内特撰写了《大学重塑:研究、学术、教学间的关系》、《高等教育的理念》、《能力的限制:知识、高等教育与社会》、《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参与》等专著,这些专著彰显了巴内特对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课程的独到见解。[1]其专著《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参与》(Engag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分析了高等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及未来发展,其理论并不是就“课程”论“课程”,而是从大学生的学习、高等教育应赋予学生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等方面进行层层深入论述的。[2]

一、巴内特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

(一) 大学生的学习

巴内特认为,高等教育被赋予了丰富人类生命的任务,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在这里学生应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活得真实,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学生自身及自我批判也应该是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在高等教育层级的学习,存有论和知识论一样重要,存有论的学习代表学生对于自我的探索,这是从旧的领域移转至新的空间的冒险,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要具有学习的意愿、参与的意愿,能做到随时倾听并接受新鲜事物。当前世界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学生的存有也不能固定在熟悉的版图,学习不只是要跨越这个版图,而是让学生开放不同的视野,这是不断“生成”的行动,学习要在流变中行进。[3]因此,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为开放的、多元的、行进的大学学习服务。

(二) 高等教育应赋予学生的能力

能力的内涵及外延一直备受争议,巴内特将现有的能力分为两类,一是学术能力,二是实践能力。从过去到现在,能力定义的转变趋势是由认知文化转向经济表现,此种转变也同时反映了外界对大学定义的转变。这两种能力虽各有侧重,但范围受限,不足以帮助学生面对21世纪纷繁世界挑战,巴内特于是提出第三類能力——生命世界的生成(life-world becoming),希望能跨越上述两种能力的限制。教育是为了人类生命世界而存在,对巴内特而言,生命世界的内涵比操作能力和学术能力更为广泛,而之所以加入“生成”,是因为学习是持续的,所以学习的实践也应贯穿整个生命历程。[4]在“生命世界的生成”的主张下,巴内特提出高等教育应为学生在下列八个方面提供学习及锻炼的机会。这八个方面包括经常反省自己、主动的学习、鼓励学生与他人沟通、积极评估课堂上的其他参与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持续表达对事物的展望、系统的评估自身的学习、在实用的情境中测试自身论点的有效性。学生经由上述学习与锻炼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重构能力及抗压能力。

(三)大学生对课程的参与

巴内特认为课程参与在大学教育中尤为重要,但这种参与不是机械式的参与,而是关系式的参与。这种课程参与包含三个面向,分别是认知(knowing)、行动(acting)与存有(being),即知识的学习、在世界中的行动以及自我的生成,这三个面向的实践方式因人而异,而且三者间交互影响,无法各自分离。[5]巴内特并不赞同将课程参与定位于学习成果或技能的获得,因为那只是为了因应经济与工作世界的需求,他倾向于将课程参与定位在藉由知识、行动与自我理解,而达到自我生成与自我转化的目的,所以课程不只是学生的教育方案,它也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自我本身。

对巴内特而言,课程应是“行动中的课程”,上述三个参与面向都用了英文的“ing”也是代表行动的意涵与动态的关系,此种动态关系为“课程的生态”(curriculum ecology)。三个面向之间要互相联结,各自与外在环境也有所联结,这有别于传统认知、情意、技能三种静态的课程目标分类。在“行动中的课程”,课程设计是为了要开放空间,让学生能以不同方式、自我的样态去发展,其功能如同一座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学生能依照自己的愿望在里面发现自我、发现自身的兴趣以及发展自己的能力,它是一个得以激发学生能量与参与的空间。一个良好的课程,是可以改变学生生命,或是激发学生自信的课程,因为除非学生自身可以参与,否则知识与行动将是分离的。

二、巴内特高等教育课程理念评析

(一)从整体教育目的出发,视野宽广

巴内特认为将课程定义为课程设计或教学法的应用的观点过于狭隘,同时他也反对将课程当作是提升经济生产价值的技术,他一向批判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并举出操作能力学习观的不足之处。巴内特对于高等教育课程的思索是由比较宽广的视野出发,他思考的出发点是:当代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大学究竟要教些什么?[6]在这些问题里面,人类与外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个人自身如何生活、如何自我理解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议题,巴内特是从整体的教育目的出发来探究课程内涵,在此架构之下,课程设计或教学技术并不是高等教育的主轴。

(二)结合知识论与存有论,理论丰富

巴内特将课程定义为“生产一套主体性的教育方案”,主体性需要靠课程设计、认识论、实践、存有论等因素来达成。与其他因素相较,巴内特更关心的是大学生的生命与存有议题,他的课程理论不只是重视知识论,也重视存有论,事实上是知识论、存有论、批判行动的结合,即上述的认知、行动与存有的三个课程面向,它们彼此之间无法分割,而最终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达到更好的“在世存有”、活出更有内涵的生命。[7]对巴内特来说,存有是自我认同的基础,它关乎人在世界上的自我依归,而认同是不固定的,需要靠学习不断生成。

对学生而言,他们进入大学不只是学习知识或赖以谋生的技能。巴内特观察到高等教育的一个普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之下,技能取代一切教育目标,此举将认知的学生(knowing student)转变成为表面行动的学生(performative student)只是教导学生达成某些职业技能,而非带领他们参与这个世界。巴内特不排除知识论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主张的是可以应付未来不确定性的知识论,而不只是探讨已知的事实,而此种对于知识论的观点,与存有论是结合的,课程与教学是为了促发更好的主体存有,这不只是认知的存有,而且是行动的存有,在学习历程中不断参与生命成长。

(三)重视课程的多方延伸,提倡动态学习

巴内特课程理念的特点是既重视课程垂直面向的时间延伸,也包括水平面向的空间延伸。大学需要思考如何让课程内容可以协助学生将学习发展成为继续、动态的历程。[8]巴内特近几年之所以一再地强调生成的概念,是因为他认为学习如同生命的开展,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学习的发展过程以及学生持续参与的意愿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课程需要有时间的垂直延伸,这和终身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另外,巴内特还认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应只是一系列的论点或某一具体的理论,而是要引导学生个人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关联,这是将人与自我的范围扩张到人与他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学习空间脉络,甚至在巴内特的“生态型大学”理念中,更扩及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这使得高等教育课程不再局限于特定空间,学生的身份不只是大学围墙内的学生,而被定位为全球公民,有责任关心外在世界,以及增进全球福祉,所以课程在空间上应是无限地延伸至外在世界,不能只是受限地关心围墙里面的事务。

三、巴内特的课程理念对我们的启示

(一)学生的认知过程比学习内容更重要

在学习的议题上,巴内特重视的是认知(knowing)而不是知识(knowledge),是探究真理(coming to know the truth),而不是真理知识(knowledge of the truth),上述重点在于认知过程,而不是知识内容;在谈到课程的三个面向时,巴内特使用的字眼是代表历程的“ing”形式(knowing, acting, being),而非以名词代替,他重视的是实践历程。所以在大学里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应只是片面的专业知识,而是培养他们探究真理的学习态度,使得学习是终身的、永续的。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習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以更深化这样的课程意涵;大学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动机的启发者与学习活动的带领者,过去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也需要变化为更多元的评价方式。

(二)高等教育课程即是生命教育课程

单纯的知识学习无法改变人的存有。巴内特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应当从考虑人的存有出发,也是为了改变人的存有。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教育,它的终极目的是生命本身。在巴内特所强调的高度复杂世界,人所面对的环境相对复杂,有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时甚至因此而迷失自我,高等教育课程应当要带领学生,学习面对当前的各种挑战,并且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得很好,这就是巴内特强调存有的原因。学习不只是在探究知识,也需要探究智慧,协助个体了解外在环境,也同时了解自我;因为在个体参与认知的生成过程中,人对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会不断改变,经历过这些,生命才有改变的契机,人的存有一旦改变,也会回过头来影响学习情形。所以在规划课程时,教育者需要认识到,学习是知识论、存有论与批判行动的结合,并且学习也有变化个人气质的伦理意涵在其中,在这个观点上,研究者认为,高等教育课程即是生命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在促成学习主体的自我转化。针对此点,大学可以在课程方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拓展社会参与机会,以丰富学生的存有。

(三)培养学生与“未知”相处的能力

大学教育不只在教导学生学习知识,而是在培养学生容忍与开发“未知”的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概念有所不同,一般的大学教学是在教导学生“熟悉”真理、“熟悉”世界,而比较不重视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未知”。巴内特期望大学将探索“未知”视为一种精神,不但要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容许“未知”的空间,也要教导学生以“未知”的心态与距离看待自身。当前的世界是不定的,未知的事物在未来会是常态,所以学生必须学习如何与“未知”相处,以探究、怀疑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与周围环境。高等教育课程要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能力和创意,开创出独特的未知领域。就这个层面,学校可以在制度面上多鼓励学生出国交换学习以接触异国文化与不同学习环境,或是到就业现场实习体验外在变化多端的实务情境,这些都可以培养出与“未知”相处的能力。

(四)透过课程增加大学与外在环境的互动

巴内特的课程论重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环境的互动,所以他提到学生要学习了解自我,在教学法上重视团体学习、合作学习,此外,他所提倡的生态型大学理念也鼓励大学要与外在世界互动,将责任扩展至大学之外,这一切都是为了加深人的存有之意涵。巴内特的生态型大学理念告诉我们,大学的经营模式不能如同研究型大学的“在其自身”,或是企业型大学的“为了自身”,而是要延伸触角,由广大的社会脉络来思考课程发展,将学习领域以及服务场域扩展至校园之外的世界。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提供的教育政策,引导更多学生与外在环境互动,协助学生投入社会改造与环境重建,这些学习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实践了巴内特的生态型大学理念。[9]由上观之,巴内特的课程理念不只是将焦点集中于正式课程这个范畴而已,在非正式课程或潜在课程等层面,亦扮演着重要角色。

四、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领域,与课程理念相关的研究不多。巴内特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出发,高屋建瓴,对高等教育课程理念做了深层次剖析。他所倡导的“生态型大学”时代已经来临,大学既要注重内部品质,也要担负对社会的外部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因此我们要把高等教育课程视为生命教育课程,丰富学生内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历程,培养学生应对瞬息万变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山凌,顾平.形而上的大学——罗纳德·巴内特论大学的未来可能性[J].复旦教育论坛,2018,16(1):14-15.

[2]Ronald Barnett. Engag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M].Berkshire, England: Open University,2005:3.

[3]王嘉陵.Ronald Barnett的高等教育课程理念之探究[J].课程与教学季刊,2013,17(1):132-140.

[4]王晓菊.罗纳德·巴内特:论学生批判能力的培养(2010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0:201-205.

[5]Ronald Barnett. Engaging the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M].Berkshire,England: Open University,2005:98.

[6]羅纳德·巴内特.高等教育理念[M].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4.

[7]Ronald Barnett. The future university: Ideas and possibilities [M].London: Routledge,2012:147.

[8]Ronald Barnett. The limits of competence: Knowledge, higher education,and society[M].Buckingham:SRHE and Open University,1994:25.

[9]张忠迪.论生态型大学之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