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2018-09-10苏妮娜
摘 要:文章对我国地质教育学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指出我国地质教育目前在优秀人才建设、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专业融合、基层工作建设以及学科改革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建议在研究制定地质学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完善相应的教学政策与教学内容,大力推进优秀人才质量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学生就业以及一线地质人员工作环境,并通过宣传加大我国地质教育的普及力度,努力使我国由地质教育大国走向高等地质教育强国。
关键词:地质教育;地质学;高等教育;对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9-0094-03
Abstract: Based on a lot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are still obvious deficiencies about the geologic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tents, specialty combination, grass-roots construction and disciplinary reform, etc. The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subject should set up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t first, and then, make efforts to consummating the teaching policy and content, promoting the talents cultivation, practically improving education conditions, employment of student and work environment of front-line geological personnel. Besides, the popularity of geologic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must be intensified through vigorous propaganda. We believe that our geolog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will reach the top level in the future, and the high geological education will turn from big to strong in China.
Keywords: geological education; geology; higher education; solving method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当前资源、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地质教育事业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时期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应当思考的战略性命题[1]。然而,从目前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发展来看,学科建设环境因素制约、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学科体系化发展受限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了地质教育学科的发展[2]。相比之下,国外地质教育学科体系更完整、模式更灵活,特别是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学科平台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创新成果产出等多方面均远超我国[3]。可见,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以我校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与地质学科高教研究报告分析总结,对我国地质教育学科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力求为推动地质学相关方向的发展做有益的理论探索。
一、我国地质教育学科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优秀地质人才生成机制不够完善
教育体制改革之后,地质教育学科出现了“市场失灵”和“边缘化”的情况,一线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由于传统偏见,对相关从业人员存在一定的职业歧视,导致出现“招不上来”和“分不出去”等问题。地质教育学科要想长远发展,除了要在师资力量、专业建设和成果创新上求突破,还要在教学环境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和了解地质专业。高校学术研究氛围、学术信仰和学术创造还需进一步强化,学科体系建设相对缺乏产业集团和重大项目支撑,导致优秀地质人才生成具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资源仍需进一步改善以满足地质教育学科发展需要
地质教育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其就业口径相对较小,社会效益转化程度也相对较低。尽管近年来国家逐步加强了宏观指导,但地质教育学科仍然无法达到与主流学科相媲美的程度。从教学资源上看,师生比例、重点实验室、设备仪器等配套程度仍需进一步改善。目前,地质教育学科領域的专家型人才占有比例较大,但在科研项目上的支持力度仍显不够,学者们更多的是依托地方机构开展校企合作研究,国家级项目主持人员及骨干成员相对较少,因此在科研政策指导上,有必要加强宏观项目牵引、专家负责、交叉合作和成绩评价等。
(三)地质专业所设的教学内容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
现阶段地质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比较单一,没有足够的重视各课程的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使得部分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内容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在一起[4]。同时也有部分教学内容过深、超前或重复过多,也存在将现阶段还不能进行实际应用的科研成果纳入了教学内容中;同时教学环境比较单一,绝大多数以学校的教室为主;地质专业教学以相关地质教材为主,而现阶段我国地质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于专业建设[5]。而且现阶段的地质专业所设的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而不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只是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还有很多细节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需要对现有地质教学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
(四)地质教育学科“边缘化”现象突出
事实上,所谓的“边缘化”和“冷门”现象是由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造成的,从教育学科发展来看,专业招生市场失调,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等现象还普遍存在。随着国际油价下跌、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地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也不断增加,加之地质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对接口径相对小,地质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地质专业招生困难;即使考入地质类专业,受到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也会在就业时流失;除专业地质学院校外,很多院校都是通过专业合并、拓展或者转移,进行专业建设,导致学科属性单一,无法实现交叉融合。
(五)地质学科建设体系化发展不足
地质教育与科技密切相关,但与数理化等科技学科有一定的区别。随着人类世界对于地球的探索已逐渐由宏观走向微观[6],地球科学、地学和地矿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地质学科建设体系上的学科建设纵深不够,学科建设更多的是强调本专业的研究与建设,而对于相关专业以及关联性学科的研究尚显不足,导致地质学科建设体系化发展不足。
(六)地勘一线人才缺口比例较大
受传统思维影响,很多人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出人头地”,如果选择一线工作,显然有悖于传统,所以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宣传力度跟不上,社会对于地质专业的认知有较大的偏差,普遍的观点认为地质工作漂泊艰苦,没有前途;受地质行业低谷影响,很多父母在子女选择时,不愿意让他们选择地质专业,出现社会迟滞效应。
(七)地质教育学科改革滞后问题严重
学科建设必须与市场需求相挂钩,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才能推动学科体系化发展。虽然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传统的“模式化教育”、“应试型教学”和“知识扩容型”培养仍然影响深远[7],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地质学科的发展;大部分地质教育学科上存在同质同类的现象,导致某一方面人才过剩,另一方面人才缺失,无法达到教学改革需求。
二、主要对策方法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新时期工程教育认证的思想与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了以下初步对策建议,供同行专家探讨。
(一)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家科教领导小组要专门成立地质教育学科指导小组,涵盖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高校及部分企业的主要领导,负责推动地质教育学科的发展。认真研究制定地质专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学科目标、基本定位、体系建设、教学发展和市场对接等问题进行明确,尤其是要建设与教育学科发展相匹配的政策环境,为地质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空间和机会。
(二)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特别是对于地矿油以外的综合性大学,加大对地质教育学科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在仪器设备、科研基金和专项资金上的投入数额,给予其他主流学科的具备的师资条件。各院校要将地质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拆分融合,保证地质学科发展的独立性,同时还需保持与其他关联学科的融合与匹配,防止出现多学科合并,影响师资力量投入。
(三)创新教材及教学内容
在地质专业的教材内容上,对教材的更新要与地质专业的发展和建设速度相协调,广泛捕捉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信息,同时适当增加专业热点问题,使接受教育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在对教学内容精简的前提下,加大公共外语、计算机以及相关专业共修基础课程的比重,同时也要突出重点,对核心课程的内容的设置要深入浅出尽可能的做到细致化,按照高素质、强能力、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思想,抓好教学内容的改革工作。另外,可以充分的利用到学生的专业兴趣,可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入到专业实习环节[8],同时可以考虑将学习与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结合起来,例如教学小组可以到野外现场组织学习,这既能进行专业教学,同时又可以旅游。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欣赏到美丽壮观的风景,这能够使得他们感受到从事工程地质工作能够走南闯北的欣赏各地美好风景,能在工作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四)建设校地对接的就业导向
建立相应的就业引导与帮助政策,增强学生在本领域的就业比例,进一步削弱学科专业的“边缘化”现象,以满足市场需求;与地矿单位、各大油田等用人企业建立“对接机制”,实行“按需培养”、“按岗就业”,消除学生毕业的心理恐慌感和茫然感;与地方企业共同进行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增加学生一线实习的机会,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们的就业资本。
(五)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
根据地质教育学科的发展战略,制定完善相应的教学政策,打造我国特色的地质教育模式。制定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各院校要通过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定位自己的培养目标及方向,提升教学质量和就业数量;建立激励机制,对于地质教育中的科研成果和教学创新,要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团队创新和个人项目研究,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地质人才;利用“211工程”、“985工程”等计划,制定更加积极开放的政策,提升地质学科竞争实力。
(六)改善一线地质人员工作环境
为一线地质人员提供完善的工作环境和福利政策,提高需求市场的吸引力,使地质教育学科毕业生能够自愿到基层工作;建立配套的人事管理机制,在选拔任用、保障激励和配置流动等方面,营造“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改善一線人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提高工资倾斜力度,完善其他奖励政策,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满足感。
(七)增强宣传教育普及力度
当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生态、环保、自然”的理念[9],利用这个机会,可以大量的使用公益广告或者宣传短片等方式,让大家更了解地球科学及矿产资源;利用抗击各种自然灾害之机,加强民众对地质、环境、资源等内容的认知,消除他们对灾害的恐惧;组织中小学开展公益夏令营活动,增加他们对地质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和理解,并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列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三、结束语
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地质教育作为整个地质行业的重要先导,其教育机制、教育体制等都经历了重大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与世界上的地学强国相比,我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差距,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地质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核心在于地质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应该在立足基础的同时,着力推进优秀人才质量工程建设,打造我国特色的地质教育模式,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地质人才。此外,在当今世界资源、环境、灾害等问题逐渐成为热议话题的契机下,着力推进知识普及,为地质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鹏大.在新起点推进地质教育科学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
[2]张举钢,周吉光.高等院校地质教育工作创新刍议[J].中国地质教育,2008(4):22-24.
[3]张廷山,彭志,杨巍,等.美国页岩油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岩性油气藏,2015,27(3):1-10.
[4]孙成禹.本科层面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培养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14(2):123-124.
[5]何美茵,赵珂,崔迪,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生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J].中国地质教育,2010(1):142-144.
[6]郝乐伟,王琪,唐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J].岩性油气藏,2013,25(5):123-128.
[7]郭秋萍,陈建辉,徐凌雁.个性化教育与模式化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3):20-23.
[8]宋 ,苏妮娜.山东省新汶地区野外地质实习辅助教学系统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9):217-221.
[9]赵其国,骆永明,滕应,等.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J].土壤学报,2009,46(6):1146-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