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问题”驱动: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2018-08-20董雪云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问题数学教学

董雪云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运用“大问题”驱动教学,能够直指数学本质,驱动学生深度思考。教学中,教师通过适度整合、适度开放、适度引导,设计“大问题”,让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效用。通过“大问题”,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本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大问题;大问题驱动

美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哈尔莫斯深刻地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人们通常将数学教学称为“解决问题的艺术”。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小步子式的问题通常让学生的学习陷于碎片化、零星化境地,由此导致学生数学思维被牵引、控制,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被动、肤浅状态。事实上,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也就是说问题必须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够发挥中心枢纽作用,这就是“大问题驱动”。所谓“大问题”,就是指涵盖重难点、直指本质、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问题。“大问题”可以以“问题云”“问题链”“问题串”的方式展现。数学中的“大问题”具有如下特质:一是少而精,通常能够表征核心知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二是宽而放,通常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考;三是大而本,指大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小问题,能够直指数学本质,驱动学生深度思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大问题”驱动,能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适度整合,设计“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是动力引擎。只有通过“问题”,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展开数学探究,向着数学的未知领域进发。众多的问题,某种意义上也就形成了“问题云”。在这些“问题链”“问题串”“问题云”中,有些问题发挥着主导作用,有些问题发挥着辅助作用,也就是说,有些问题是“大问题”“核心问题”,有些问题是“派生性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展开适度整合,设计出“大问题”。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8册的《间隔排列》,不仅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排列规律,而且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情况下,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一个,中间物体比两端物体少一个”。这些问题似乎有些凌乱,教学中应该抓住怎样的核心问题呢?什么问题才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呢?什么问题能够驾驭其他的问题呢?经过反复研究,笔者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从数学思想——“对应”出发,梳理、整合出这样的问题:“相差的一个”是怎么多出来的?其他的问题都可以由学生提出,由学生回答。教学中,教师只要抓住这样的大问题,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就会始终围绕中轴运行。在这一“大问题”引领下,学生就能领悟对应思想,就能深刻理解“为什么兔子比蘑菇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不同水平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导向是不同的。“大问题”就是一种能够整合、派生其他问题的问题,就是一种面向数学本质的问题,就是一种切中学生思维要害的问题,就是一种能够切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驱动学生相互合作,让学生展开探学、研学、展学。

二、适度开放,设计“大问题”

所谓“适度开放”,就是指问题具有发散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多向思考。通常情况下,某些问题,如“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的问题,由于其封闭性而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囚禁学生的想象,宰制学生的创造。“大问题”是一种多角度、多方向、多维度的问题,是一种能够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创新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具有广阔性、灵活性,能让学生产生多的、新的,甚至前所未有的独特想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笔者用这样的“大问题”驱动教学:①驱动性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十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呢?”②引导性问题: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③推进性问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④延伸性问题: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在这四个大问题中,“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是一个核心性问题,对其他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作用。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开放性,能够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展开探究。有学生采用“量”的策略,将四边形的每一个角量出来,然后求和;有学生采用“拼”的策略,将四边形的四个角减下来拼,得到一个圆周角;有学生采用“分”的策略,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其中,第一、二种策略和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策略是一致的,而第三种策略是学生的创新性策略,是一种可迁移性的策略。这一策略对于探究第三、第四个问题都有启发性作用。这样的问题导引,赋予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时空,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常言道,“为教之道在于导,为学之道在于悟”。开放性的“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甚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的是:什么时候应该提出问题,根据什么设计问题。通过“大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推波助澜。

三、适度引导,设计“大问题”

“大问题”不仅要具备整合性、开放性,更要体现深度性。学记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大问题”应该能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要害,切中学习肯綮,让学生通过“大问题”展开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内而外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興趣。

例如教学《认识负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册),课前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负数,如乘电梯停在地下室、温度计上的刻度。课始学生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诸如“什么是负数?负数有什么作用?负数是怎样产生的?负数如何读、如何写?负数是谁发明的?负数是怎么运用的?”等。应该说,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的认知状态。教学中,笔者对学生的诸多问题展开梳理,用一个“大问题”即“负数表示什么”进行统摄。因为,只有当学生理解了正数和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当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需要用相反意义的量来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才能对负数有深刻的数学理解。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突破数学史上数学家对0的认识,即“负数不是荒谬的数”“负数不是不可思议的,负数是可以理解的”“0不仅表示一无所有,而且可以表示起点,可以表示分界”“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等。由此可见,“大问题”能给学生以深度启发,让学生领悟到数学知识的本质。

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在《为思维而教》一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说,思维实质上就是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解决同样也不能没有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富有深度的“大问题”中,学生彼此之间展开学习互动,教师通过启发、点拨,以“问”促“学”,以“问”促“思”,实现“问”与“学”的和谐统一。在学习中,学生敢问、善问、乐学、会学,其生命样态得到最为蓬勃的展现。

运用“大问题”驱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内容要求“精”,教学环节要求“简”,教学方式要求“活”,学习方式要求“实”。只有这样,“大问题”才能成为一只“会下金蛋的老母鸡”,才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催动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努力把握好问题的深度、广度、开放度、思考度、整合度,让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效用,实现数学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肤浅走向深邃,从杂乱走向清晰”。

猜你喜欢

大问题数学教学
例谈“大问题”导学,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设置“大问题”,提升“思维度”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