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素质教育的策略探讨
2018-08-06周开富
周开富
摘要:初中数学的素质教育需要很长时间的实践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具体的教学实践会影响到素质教育进程及素质教育所能达到的目标状态。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快速地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践;初中数学
中学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自身的历史重任,对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素质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数学素质教育的特点,笔者提出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实践方法,认为应按照素质教育理论和课型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他们学得深入,收到较好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数学素质。
一、初中数学素质教育中实践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制作工具,引导学生积极想象,并在实践中指导如何开展,这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的实践意识增强。
(二)引导明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有着同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但要具有促进思维品质的形成的效果,更应达到思维品质的发展和提高的效果。在数学活动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理,说出解题的每一步依据,逐步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寻求最佳的解答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深刻思考的习惯。在这一个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全面观察问题,诱发学生的直觉灵感,不仅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在实践中引进成功的激励,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情感
数学活动课中引进成功的激励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激起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强烈愿望。中学生天性好胜,都想显示自己比别人强,希望得到大家(特别是同伴)的承认,而开展成功的激励活动正顺应了这一心理活动。因此,在设计以激励为主的活动课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把同一內容分为难易程度不同的层次,用分类推进的方法,使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如,举行数学知识“接力竞赛”,属于分组集体竞赛活动。教师首先准备了难易程度不同的A、B、C三套(每套3份)试卷,将全班学生按平时成绩(也可自由报名),分为三大组(9个小组)通过抽签排位,开始进行“接力竞赛”(平均每人做一题,在规定时间内,同一小组的同学可帮助修正前面同学的答案),竞赛结束,取前三名为夺取红旗小组,这种竞赛使程度不同的学生均有成功的机会,并增强了他们参与竞争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增强了他们的高度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四)实施素质教育,在实践中锻炼独立思考意识和培养创造精神
数学活动课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在有情、有趣的活动中,亲自感受需要的满足,较好地启动自己的内驱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发展自身各种智力因素,从而锻炼独立意识,培养创造精神。
二、培养初中学生数学素质的策略
数学家李大潜认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一些特有的素质。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教师除了自身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同时也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尝试“数学过程”的活动中来,使他们学会解决数学中的问题,学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素质。
(一)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素质观
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积极思考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到开发,学生的素质在主体发挥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是教与学相互沟通的桥梁。教师要用感情感染、人格熏陶、行为示范去影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义务感、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向往感和信任感,这是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有良好的品质,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尊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差生的赶队工作,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真诚鼓励,热情期待,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律于“天才在于积累”、“勤能补拙是良训”的环境中。只有在情感交融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和谐发展,这是学生热爱学习的一个重要心理环境。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结合具体内容创设直观情境,注意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生产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引入知识,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例如,在引进二项式定理前,通过两数和的平方、立方的展开式,让学生讨论、思考这些展开式的项数、每项次数、每项系数的固有特征,启迪学生归纳导出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师生共同用数学归纳法给予证明。教师提问,学生主动应答,公式记得牢,学生养成爱学、乐学的心理环境。
(三)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细节
素质教育对于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等教学细节中。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在目标实现和具体实践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对一般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以下几方面却处于忽视状态:第一,数学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第二,数学学科与学生的真善美培养,数学学科与社会、生活、个人的教育;第三,数学学科与学生的习惯及作风教育;第四,数学学科与学生的心态培养等等。这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地把这些教学目标渗透到每一堂数学课堂上,渗透到数学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教案精编[M].中国青年出版社
[2]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中学数学教与学,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