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看教师的专业素养
2018-06-26洪晓妹
洪晓妹
[摘 要]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认识. 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环境的质量. 对专业素养建立科学理解并在数学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是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保证. 对教材的研究体现着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水平.
[关键词] 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专业素养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普遍共识. 当普遍认同核心素养是面向学生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既然教师与学生是教学关系,那学生的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 于是就有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师自身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养?很显然,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如果教师自身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那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容易落空的.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以为需要从教育理解与学科教学理解两个角度来建立更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认知,从而保证自身能够以合格的专业素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在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数学教师应当具有的专业素养是什么样的呢?本文试对此进行回答.
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理解
对专业素养的理解,至少要从学段(教学对象)和学科两个方面来进行. 学段即意味着对教学对象的关注,学科意味着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初中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具体的数学学习中有哪些心理特点?他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哪些经验有利于数学学习,又或者阻碍数学概念的构建?教师在关注这些问题的时候,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形成什么样的全面、积极的理解?这些问题的回答,基本上能够反映教师对学科教学的态度与理解.
对此,笔者的观点是,一个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当由这几部分组成:
第一,对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准确认识.
经验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特点是多样的,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对象必须是形象的,忽视了这一点,教学关系就会比较紧张.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轴对称”的学习为例,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在建构轴对称概念的时候是需要具体事例支撑的,教材中所说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对称的世界中”,意味著这一内容的教学需要从促进学生构建表象的角度去入手,而结合教材所举的建筑、艺术作品、自然界的动植物、中国的方块字等例子,教师还应当认识到,轴对称概念构建之初以及概念拓展理解所需要的事例是不同的,前者需要的是学生熟悉的事例,因此最好让学生在熟悉事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思维;后者则需要学生在掌握了轴对称概念的基础上去进行演绎思维. 而事实也证明,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所构建出来的轴对称概念是十分牢固的. 因此,初中数学立足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实施教学,应当成为一个基本理解,应当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
第二,对初中数学学习内容的准确认识.
学生的学习内容通常决定于教材,这本是无可改变的,但是近二十年的课程改革一直秉承一个理念,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笔者以为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知道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改动,以让学生更为顺利地构建知识. 上面所举的“轴对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举熟悉的例子来认识轴对称是这样的思路. 更进一步,在具体定义轴对称的时候,教材上的“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轴对称图形”的描述,其实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铺垫,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组织对“轴对称”的理解,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生的理解是多元的:有学生会说“两边能够重合就是轴对称”,这其实是一种经验表述,其可成为数学表述的基础;有学生会说“将纸上的一个图形沿某直线对折之后在另一边得到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实际上是对操作性实例的概括性表述,其也是有意义的理解. 将学生的这些理解纳入教学内容的范畴,笔者以为应当成为初中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准确认识.
对教学的理解有很多,如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学”以及“教师教学生学”,一个标点之差,反映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 笔者的观点是,初中数学学习还是带有明显的建构特征的,基于学生的先前经验与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努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是可以让学生完成数学概念与规律的构建,并有效迁移到数学应用中去的. 如果说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体现于教师对教学关系的认识的话,那笔者将学生的主动建构性已然当成最重要的素养理解.
以专业素养支撑学生核心素养
当教师的专业素养足够坚实时,其是可以支撑学生核心素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的. 这里,笔者仍然以“轴对称”的教学为例来阐述这一观点.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对“轴对称”这一内容的设计是具有特色的,其通过普适性的事例列举,来给教师提供了一个研究轴对称现象的广阔空间:其所说的自然景观、艺术作品、建筑物与交通标志,以及日常用品,其实都是给教师一个拓展的空间,即结合这些概念去寻找学生熟悉的实例,或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例. 在实际教学中,“轴对称”的概念不要急着出现,而“对称”的概念则是可以的,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关于“对称”的经验,他们不需要对“对称”做出准确的界定,即可以举出一些熟悉的事例,从主动建构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学生的先前经验,基于这个经验,学生的主动建构活动可以有效展开. 更重要的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事例,并在对事例的分析、抽象中完成轴对称图形的构建,是可以让学生获得“数学抽象”的能力的,是可以让学生形成“数学与生活联系”的认知的,而在对多个例子进行了“分析与归纳”之后,学生对“分析、归纳”的思想方法运用也将是熟练的……无论是数学抽象还是具体方法的运用,还是“数学联系生活”认知的形成,实际上都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个环节,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是可以得到保证的.
其后,在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条数问题上,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提出问题:每一个轴对称图形都是有对称轴的,那么这个对称轴是不是唯一的呢?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关注由“形”转移到“轴”上,实际上也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而对“对称轴条数”的研究,又使得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更为深刻,尤其是当一个轴对称图形可能存在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会自发地将该图形在大脑中构建一个可旋转的表象,这样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可以让学生形成用思维加工图形的能力,而在其上添加一根直线并判断这根直线是否为对称轴的过程,亦是学生运用想象构建表象的过程,同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思考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有的图形的对称轴可以是无数条,并举了平面中的圆的例子,这个例子的提出既让前面举出有三条、四条对称轴的学生有些懊恼,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轴对称的图形其实可以是多样的,还有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按对称轴条数进行了分类:单轴对称图形、双轴对称图形、多轴对称图形、无数条轴对称图形……
透过学生的这些学习过程可以发现,只要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赋予学生,并能给学生设计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那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基于这些素材充分地完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与建模的过程,而这些也正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学生有无这样的主动建构过程,取决于教师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过程,说白了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在起作用.
教师专业素养以教材分析为基
影响教师专业素养的因素有很多,在这么多因素当中,笔者以为起基础性作用的是教师对教材的分析.
之所以这么认为,是因为笔者发现一个教师对教材的认识与使用,往往体现着这个教师的实际水平(实际上也就是素养). 课程改革中倡导从“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这種转变其实是由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来支撑的,只有教师从教育哲学的角度认定这样的理念是正确的,才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付诸实践;只有教师真正从教育哲学的角度坚定这样的信念,才可能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或挑战时寻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基于教材并超越教材,正是这种能力的基本体现.
总体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效度,而这个效度也影响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故而从核心素养的角度看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成长方向,从而让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支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