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学生态促进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
2018-06-26朱进红
朱进红
[摘 要]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学、议论,然后教师基于因势利导的原则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生态景象,而师生在此过程中均能感受到成长的幸福,于是幸福课堂就得以形成.
[关键词] 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生态;幸福课堂
由全國著名特级教师李庚南创新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至今已近四十个年头. 四十年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从最初的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检讨与反思,到今天已经日臻成熟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流派,其中浸透的是李庚南老师的心血,而这番心血也浇开了初中数学乃至于初中各门学科教育之花. 今天我们后进者向前辈学习的不仅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所蕴含的技术化措施,更是其作为教学思想所蕴含的人性光辉. 基于这样的思路,笔者进行了“以‘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学生态促进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尝试体验该教学法中的教学生态,并从中寻找构建幸福课堂的智慧.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
教与学的生态意蕴
尽管“自学·议论·引导”遵循传统被命名为教学法,但笔者在仔细研读该方法时,感受到的却是浓浓的生态意蕴. 下面试从教与学两个角度,结合初中教学实践进行阐释.
先从学的方面来看,“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的自学与议论都是面向学生的学的,都是明确指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培养的. 李老师曾经明确指出:学生是靠自己学会的,学生在“学会”中达到“会学”的效果的. 李老师认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需要走出机械沿袭凯洛夫课堂教学环节的现状(时至今天,称之为现状仍不为过),需要让学生在自学中实现自我习得、自我实践、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在这样的表述中,笔者感受到的是浓郁的生态意蕴,而在实践中则更是发现其是非常适合当下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的.
举例说,让学生在学习“菱形的定义”的时候采用自学与讨论的方式,可以发现几乎不要教师的太多指导,学生就自然能够调用自己大脑中的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再加上邻边相等这个条件,就可以进行新的认知建构——笔者在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构建过程的时候,学生会比画甚至是主动跑到教室前面在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是如何变成菱形的过程,从画普通的平行四边形,到将其邻边设为相等,体现出一个动态过程,而这个过程反映的就是学生自学时的思维. 在此过程中,如果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那学生的讨论过程也是十分充分的,由于李老师要求在其教学法中要让学生处于高度安全的心理状态,因此这种教学法范式下的学生讨论非常自由,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当“邻边相等”在其思维中被有效加工时,笔者观察到几乎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这种讨论不是那种肤浅的热闹,而是真正由自己的思维所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种思维与语言的良好结合,让课堂呈现出一种非常好的生态之感.
再从教的方面来看,李老师认为,“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进行学法的研究与指导”,这是中国教育传统中所追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从理念走向实践的努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给出了非常好的实施途径——引导. 在这一教学范式中,这里所提的引导与传统意义上的引导不尽相同,它强调“因势利导”,而寻求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形成的“势”,就成为数学教师的基本功.
比如说“菱形的性质”是菱形这一知识教学中的重点,尤其是两对角线互相垂直、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等. 这里需要经历一个证明过程,而需要证明就意味着这一性质在短时间内难以成为学生的直觉,因而在问题解决中就会遭遇一定的困难. 基于这一困难,笔者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这样的引导:同学们经过证明,已经发现菱形的两条对角线是垂直平分的,我希望大家大脑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表象赖以存在的形式)……在阐述这段语言的时候,笔者还用事先准备好的教具——一个可以变形但一直保持对角线垂直平分的菱形,以让学生超越证明的逻辑过程,进一步形成菱形对角线垂直平分的表象. 通过这样的语言与动作引导,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说“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具有生态意蕴,本质上是从教与学两个角度进行的,当学生学习呈现出自然生长的状态时,当教师的引导恰到好处且促进了学生思维更趋活跃时,这就是一种教学生态,这样的教学就是生态教学.
基于“自学·议论·引导”教学
法打造幸福课堂
从逻辑上来看,当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态意蕴时,这个课堂就是幸福课堂. 幸福课堂是一种从感性角度进行的阐述,幸福是指课堂上的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体验是幸福的,是愉悦的,其是一种基于自身努力而且能够感受成功的体验. 同为特级教师的冯卫东老师在解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时候,提出从四个原理角度阐释该教学法的思路. 笔者发现从这四个角度打造幸福课堂,也是恰当的.
其一,以学定教原理,奠定幸福课堂基础. 只有教师建立了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才能在课堂上体验到幸福. 以学定教意味着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如是,学生的学就能真正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发生,教师的教也就能恰到好处,这如同“知时节”的“好雨”,能够保证“当春乃发生”. 例如上面提到的在学生已有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去学习菱形,其中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有准确的把握,如果学生的这一知识基础不足以支撑菱形学习,教师应当首先在知识基础上做文章而不是在后面努力弥补,这就是以学定教的操作要义.
其二,情智相生原理,体现幸福课堂本质. 情智相生主要侧重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课堂的作用研究. 事实上,我国义务教育教学的理论研究对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是被忽视的,这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学生情智培养的缺失,而这对以抽象著称的初中数学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由于“议论”这一环节的存在,由于要求教师赋予学生一个安全的讨论心理环境,因此学生可以在此环节中有效地实现人际交往,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观点得到他人肯定或者善意的否定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用理智而且用情感感知周围世界”,又可以让学生在师生交往中获得较好的情感体验.
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讨论中,笔者参与了一个小组的议论环节,学生在议论“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时,不少學生认为这里没有明确角的条件,因而感觉有些不可靠,于是意见就出现了分歧. 而分歧的出现又失去了议论的进一步进行,持肯定意见者不急不躁,认真基于逻辑推理在草稿纸上写证明过程,一边写嘴里一边解释;持否定意见者认真观看,不时提出自己的质疑……待学生解释成功而怀疑者恍然大悟时,笔者情不自禁地大声评价了一个“好”字,在其他小组的学生向这边瞩目的过程中,这个小组的学生个个脸带笑容,那一刻的体验,美妙无比.
其三,活动致知原理,彰显幸福课堂价值. 初中数学强调以活动的方式建构知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对数学活动也高度重视,活动是某一情境中的活动,在教学中设计活动,学生往往更容易基于“实践”出真知.
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中,将一根两端打成结的绳子绷成一个长方形,向学生提出问题:该长方形的长和宽存在什么关系?于是一个纯代数知识就以形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变成了学生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分析推理,进一步形成自己的认识,这就是“知”的形成. 这个时候学生感受到的幸福是内隐的,是基于知识构建之上的幸福. 这种幸福有时还出现在问题解决成功之后,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其四,最近发展原理,保障幸福课堂行稳致远. 这一原理最初由维果茨基提出,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中体现为学生的自学在自身个体的基础之上,学生的议论在群体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引导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之上——三个关键词是如此重视基础,保证了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无数课例证明,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幸福感是最为持久的.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研
究中的实践智慧
作为初中数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范式,“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充满着实践智慧,相对于一些操作要义而言,这种实践智慧更加值得教师去学习与借鉴.
李庚南老师从教六十多年,其班主任工作更是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 她的思想是真正来源于实践的,作为后来者,对该教学法的思想的触摸,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学习李老师的实践精神,并从中寻找智慧. 说到底,初中数学课堂的生态,是需要基于学习规律去营造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的学习的幸福,教师在课堂上因聆听学生成长的拔节声而感到幸福,归根到底都是实践的产物.
从这个角度讲,实践不仅出真知,实践更加出智慧,出幸福. 师生的幸福,均蕴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