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立意的有效实践

2018-05-23黄梦竹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实践

黄梦竹

[摘要]教学立意日益成为历史课堂关注的焦点,被认为是衡量一堂历史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学立意的确立与实践需要从解构教材、尊重学生、教学反思三大方面着手,进而丰富课堂内涵、促进学生成长、激励教师发展。

[关键词]教学立意;高中历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6202

教学立意是指教师在借鉴史学成果,把握相关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确立的一节课的中心和灵魂。教学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承载着历史发展的内涵,对整个历史教学有着宏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读史可以明智,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简单记忆层面,就需要课堂教学提炼有效的立意。

一、教学立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丰富历史课堂的思想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的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知识外,还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熏陶等任务。它重视人的发展需要,具有很强的人文关怀。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教科书提供的历史知识框架,进入历史的领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解读,在纷纭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感悟人性的本质,痛斥人类的罪恶,最终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历史教师应通过教学立意引领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类的历史命运。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从知识的传授转向能力的培养,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改革后的课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平等的首席”,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相互讨论、倾听。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教师只能是以一个帮助者而非替代者的角色存在,换言之,不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多少,最直接的受益者都是学生自己。要让学生走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就必须让“教学过程”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要基于自身的学识优势发挥引导和促进作用,通过自己对教材每一课的立意、解读、重组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体系,使学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逐步成长为“会思想的芦苇”。

3.增强历史教师的专业性

2012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提出了要求,其中包涵了教学设计这一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作用。教材不是“圣经”,教师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能力对教学文本进行个体化的理解,把握学科知识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序列,并把学科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理解和创造,将知识转化成思維导图般的网络结构,保持各个知识点间的联系,把握每一节课的“灵魂”,实现课堂中师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也在课堂中实现了自身人格的延伸、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的大量积累,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立意实践的方法与途径

1.抓住细节,拓展处理教材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最主要的教材,是教师进行正常课堂教学所需的基本用书。新课改前,不少人将教材神圣化,教师对教材有服从化的倾向,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材只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工具在课堂上被使用。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该依据课程标准不断呈现出范例性的特点。教材因为字数和篇幅的限制,很难面面俱到地将每件史实的前因后果讲清楚,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出现知识的断层。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实践教学立意,补充相关的知识细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英国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学立意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巨大发展,但是如何理解新发明所创造的生产力是一个教学难点。在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时,教材中的文字往往不足以说明问题,这就需要补充相关内容。而通过新机器和旧机器的图片对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下图为例,同样是一双手,操作老式纺纱机只能纺一根纱,而操作珍妮纺纱机则同时可纺上千根纱。这样显而易见的对比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丰富了本课的教学立意。

2.启发诱导,遵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功能的发挥,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了青春发育期,大脑和神经系统渐趋成熟,与成人的差异微乎其微,在抽象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教师在实践教学立意时,要正确认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年龄特征、经验基础、情感倾向,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适当增加学习的难度和思考的深度。让学习始终保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逐级提升,既能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掌握,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能使学习任务具有挑战性,也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螺旋式发展。

以人民版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为例,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建国初期我国确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此课,教师往往在课堂上“干讲”理论知识,缺乏生动性,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将本课的教学立意定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成就,但是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整堂课以人民币上的图案为线索讲述三大政治制度,如下图:

3.教学自省,树立全局观念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反思公式:经验+反思=专业发展。对于教师来说,只有教学实践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反思是教师学习的核心动力。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显然适应不了个性化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经验、实践活动进行反省与调节,对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为进行不断的更新,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而获得个人的成长。

以《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课程标准对该课的要求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教师在处理本课时,往往会通过中英双方政治制度、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对比(如英国的坚船利炮与清军的弓箭长矛的对比)介绍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讲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事实,将立意着眼于“落后就要挨打”。但是这样的立意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教师需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及时进行总结反思,经常关注学术前沿动态,关注关于鸦片战争方面的文章著作。随着新史料的发现以及新史观的运用,我们应该认识到,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我们在谴责侵略者的同时应该多一份民族觉醒意识,这样才能更加客观地评判历史事实。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立意的把握者应该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工作,基于课标补充相关史料,树立全局观念,在大历史中品评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历史课程论[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2]冯光伟.课堂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3]周成海.课堂教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袁妮)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实践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