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影像学诊断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

2018-05-0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影像学

司 上 干

(郑州大学附属南阳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 南阳 473003)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的颅脑神经常见疾病,该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呈现出大幅度增长的发展趋势,疼痛以难以忍受、刀割样、骤停、烧灼样、闪电样、顽固性等为主要特点,对患者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生活质量等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1]。本院将核磁共振影像学应用于2014年4月~2017年2月期间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9例2014年4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三叉神经痛患者,以上患者均为单侧疼痛,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26例和23例;患者中最小年龄和最大年龄分别为33岁和71岁,中位年龄(45.26±7.11)岁。以上患者均接受头颅CT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头颅CT检查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为西门子SomatomART扫描机,将扫描层面与OM线设置成-15°角,3mm的层厚,3mm的层距,35HU的窗位,180HU的窗宽,应用30gI/100ml的显影葡胺或100ml的碘海醇作为对比剂进行增强扫描。

1.2.2核磁共振影像检查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为 ESSENZA1.5T核磁共振仪器,所有患者均进行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MR 3D-FIESTA)、三维时间飞跃成像序列(3D-TOF)的三叉神经REZ区的扫描;叮嘱患者采取水平仰卧位,应用8通道正交头颅线圈采用GE3.0T超导MR成像系统,对患者的三叉神经走行区应用3D-FIESTA序列行轴位采集,将TR设置为3.9ms,将TE设置为1.1ms,将NEX设置为0.69,将层厚设置为1.0mm,将层间隔设置为-0.50ov,将矩阵设置为320×320,将FOV设置为22×16.5cm,将层数设置为60,将扫描时间设置为60s[2]。除此之外,对患者的三叉神经走行区用3D-TOF序列行轴位采集,将TR/TE/NEX设置为23ms/5.7ms/1,将层厚设置为1.0mm,将层间隔设置为-0.50ov,将矩阵设置为288×256,将FOV设置为22×16.5cm,将层数设置为61,将扫描时间设置为141s[3]。对上述数据通过多平面重建神经血管的矢状面与冠状面成像、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血管成像,来对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接触程度进行有效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的49例患者均接受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手术结果证实49例患者均为三叉神经痛,对患者进行CT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5.51%;对患者进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有47例患者被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诊断符合率为95.92%。两组数据对比,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不同方法诊断三叉神经痛的对比

类别n确诊例数(n)存在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n)与邻近血管无关(n)诊断符合率(%)手术结果4949427100CT493731675.51核磁共振影像494741695.92χ27.98517.99627.96377.9967P<0.05<0.05<0.05<0.05

3 讨论

三叉神经是目前临床上一种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临床症状表现的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疼痛时间会显著延长,间隔时间也会大大缩短,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4]。随着近年来微创神经外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完善,微血管减压术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的主要措施,这种技术主要是对神经和责任血管进行有效分离,使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消除,从而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这种技术也是支持血管压迫学说最有利的临床依据。因此术前选取一种有效的检查方式来对三叉神经和邻近血管的位置关系进行有效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高速发展,核磁共振影像学这种检查方式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3D-TOF序列中患者的脑脊液呈低信号,脑池段颅神经为中等信号,快流速的小血管则为高信号。在低信号的脑脊液衬托下能够使高信号小血管和中等信号的三叉神经清晰显著,能够大大提高分辨率。但是这种序列扫描也存在一定的劣势,其基础为流动增强原理,采用饱和技术来对背景进行处理,因此血流/背景信号对比度相对较小,从而不容易分辨慢血流产生的低信号,并且在各个断面对表现为中等或低信号的小血管及静脉均难以显示;3D-FIESTA序列中患者的脑脊液呈明显高信号,等低信号的为快流速的小血管,中等信号的为脑池段颅神经,这种序列检查具有脑室系统造影的效果,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均较高,并且能够通过流动补偿技术来使流动干扰伪影进行消除,从而能够清晰显示细小静脉[5]。核磁共振影像学这两种序列检查均具有各种的优缺点,能够将高对比度和高空间分辨率进行互补,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并且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在帮助患者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了解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均具有极其显著的作用,能够对不必要的失误进行有效避免。

在本次研究中,将头颅CT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分别应用于我院收治的4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诊断工作中,结果显示: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为95.92%,明显高于头颅CT检查的75.51%,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影像学应用于三叉神经痛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和价值十分显著,具有诊断正确率高、操作方法简单、无创、患者满意度高等诸多优势,值得大力推广。

1 林章雅,康德智,陈富勇,等.三叉神经痛的神经影像学表现和手术结果对照研究.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1(12):759~760.

2 崔曼曼,王霁蕾,肖芳莉,等.fMRI技术在探索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静息态下脑功能变化的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3(7):1029~1030.

3 荣道建,何颖,杨晓健,等.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治中的临床价值.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35(4):241~242.

4 邹元杰,刘宏毅,张岩松,等.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责任血管与磁共振影像的相关性.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27(1):18~19.

5 王渊,李丹,包发秀,等.多体素1H-MRS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丘脑代谢异常.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26(3):339~340.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痛影像学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特殊部位结核影像学表现
特殊类型血管神经压迫致三叉神经痛二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三叉神经痛患者三叉神经脑池段MR形态测量研究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罕见病因分析及手术方法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