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分析

2018-05-07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8年4期
关键词:动脉血炎性黏度

张 冬 梅

(河南省沈丘县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周口 466300)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长,下肢血管病变作为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据调查数据显示,2型糖尿病确诊时约有10%的患者伴有明显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通常在糖尿病病程10~15年时出现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极易发展成糖尿病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截肢或死亡[1]。因此,及时有效地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进行治疗对防止糖尿病并发症、降低残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他汀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类代谢性疾病疗效显著,低分子肝素钠通过抗凝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2],本研究对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8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5年8月~2017年3月期间8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脚趾坏死、溃疡,踝/肱动脉血压比值<1,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显示胫动脉、股动脉及足背动脉血管壁增厚,动脉管腔狭窄,血流速度下降,动脉斑块显示强回声,符合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标准[3],且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脑出血、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药物过敏者,患者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选的患者按照用药差异,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76±3.12)岁,平均病程(15.63±1.75)年;研究组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9.37±3.26)岁,平均病程(15.88±1.6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可进行数据对比。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询问病史,给予糖尿病健康知识教育,配合饮食运动,有效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并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维持血糖稳定后口服西洛他唑片(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14)治疗,50mg/次,2次/d。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口服普伐他汀钠片(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56)治疗,40mg/次,1次/d;而研究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50)治疗,10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等炎性介质水平变化,足背动脉血流量及ABI变化,并观察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炎性介质水平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时间IL⁃6(ng/L)TNF⁃α(ng/L)CRP(mg/L)研究组40治疗前25.48±2.16134.52±12.4622.87±7.65治疗2周后14.17±0.46∗#103.85±9.21∗#15.43±8.59∗#对照组40治疗前25.52±2.23133.87±12.5322.67±7.38治疗2周后20.86±4.63∗121.15±13.35∗19.72±5.39∗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足背动脉血流量及ABI变化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足背动脉血流量及ABI均明显增高,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组别足背动脉血流量[ml/(s·min)]ABI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0.52±0.140.65±0.080.80±0.110.91±0.15对照组0.53±0.130.60±0.090.79±0.120.86±0.03t值0.632.630.592.07P值>0.05<0.05>0.05<0.05

2.3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3。

组别例数全血黏度(mPa/S)血浆黏度(mPa/S)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研究组404.99±0.920.97±0.1441.52±3.913.70±0.31对照组405.51±0.180.83±0.0642.51±2.893.89±0.29t3.882.132.083.16P<0.05<0.05<0.05<0.05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其主要病因与长期的高血糖、内分泌失调、微血管病变、血管内皮损伤、脂质代谢紊乱、血小板聚集、血流动力学改变、微循环障碍等多种因素有关,严重者会发展成糖尿病足,最终导致截肢[4]。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几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倍以上,也是导致糖尿病致残与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5]。下肢血管病变主要累及膝关节以下动脉,动脉硬化、血栓及斑块形成使得血管腔变窄、闭塞,从而引起患者发生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等症状。西洛他唑属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抑制血小板及血管平滑肌内的磷酸二酯酶Ⅲ的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扩张动脉血管,增加动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他汀类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而保护神经。在本研究中,阿托伐他汀在改善患者炎性状态及血流状态方面较普伐他汀更为显著,表明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药效,改善患者下肢供血状态,其原因可能与调节炎性介质水平及内皮功能有关。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L-6、TNF-α及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L-6、TNF-α及CR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后IL-6、TNF-α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足背动脉血流量及ABI均明显增高,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与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炎性状态及血流状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 孙欣.辛伐他汀联合舒洛地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1):42~44.

2 谷超元.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糖尿病新世界,2015,13(18):17~19.

3 杨常志.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97~98.

4 欧阳斌.探析舒洛地特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有效性.糖尿病新世界,2015,10(5):46.

5 王智慧,陈立新,姬小云,等.复方芎蝎胶囊联合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10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15,37(1):55~57.

猜你喜欢

动脉血炎性黏度
勘误声明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超高黏度改性沥青的研发与性能评价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水的黏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超声测定胎儿脐动脉血流诊断胎儿窘迫的临床研究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