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
2018-04-27魏志伟曾汉林姚旖旎邱素群
魏志伟 曾汉林 姚旖旎 邱素群
广东省东莞市茶山医院口腔科,广东东莞 523000
牙周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是由各种局部因素引发的牙周支持组织慢性炎症。慢性牙周炎是一类最常见的牙周炎,占牙周炎患者比例约95%,多是由未及时治疗的龈炎向深层扩散至牙周组织而引起,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待症状严重时会出现无法保留牙齿的后果[1-2]。慢性牙周炎的治疗目标在于将菌斑、牙石等病因刺激物彻底清除,及时消除牙龈炎症,使牙周袋变浅,并争取牙周组织适当再生,其治疗追求的是长期功能、舒适和美观,且疗效可长期稳定保持[3]。超声和手工器械结合是牙周炎菌斑控制治疗中常用的方式,效果确切,但因为无法直视,不能达到彻底去除牙石和菌斑的目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石残留[4]。而喷砂治疗,则通过在牙周间隙喷入喷砂粉来彻底清洁超声及手工机械难以达到的部位,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型材料和器械的出现,龈下喷砂在减少根面污物残留,使其更为平整和光滑方面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5]。因此,笔者则对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明确龈下喷砂能够进一步提高超声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相关牙周指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2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30例中度牙周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中度慢性牙周炎(牙周袋4~6mm,附着丧失超过3mm,X线片显示牙槽骨呈角型吸收或水平型吸收,达根长的1/3~2/3);无全身系统性疾病,身体健康;口腔内留存的牙齿数量至少为20颗;牙体无充填体,牙颈部以下无龋坏;牙龈有炎症及探针出血,有或无脓,每个象限至少有1个牙位的探诊深度为4~6mm。排除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治疗前6个月内曾服用过抗生素或行牙周治疗者。30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6~69岁,平均(43.7±10.6)岁。采用自身交叉对照,随机选择1、3象限患牙作为观察组(136颗患牙),2、4象限患牙作为对照组(128颗患牙),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诊时探测并记录患牙的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及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每颗牙探测位点为6个。所有位点均应用瑞士EMS公司的AIR-FLOW MASTER PIEZON超声治疗仪进行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基础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进行龈下喷砂治疗,应用AIR-FLOW MASTER喷砂系统进行,使用AIR-FLOW POWER PERIO砂粉,龈下喷嘴与牙面距离为3-5mm,每个位点操作5s;对照组喷砂治疗时进喷射气和水,位点操作时间、功率(70%最大功率)均相同,水量均为最大。治疗过程中均未采取任何麻醉措施,治疗后应用生理盐水和体积分数为3%的双氧水进行冲洗。治疗结束后即刻评价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疼痛程度。治疗后3个月复诊,有同一名牙周医师再次进行牙周系统检查,探测并记录PD、BI、PLI和AL。
1.3 观察指标
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牙PD、BI、PLI、AL四个牙周指标的变化,治疗后患者牙龈疼痛、水肿、糜烂、充血等症状完全消失或显著缓解,牙周袋深度减少超过2mm为治疗显效;治疗后疼痛、牙龈出血减轻,牙周袋深度减少超过1mm为有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为无效[4]。同时分别比较两组在深牙周袋位点(PD≥6mm)、中等深度牙周袋位点(PD4-5mm)和根分叉位点(上颌磨牙颊侧正中位点、下颌磨牙颊舌侧正中位点、上颌磨牙腭侧近远中位点)的治疗效果;每次治疗结束后即刻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治疗后1周采用VAS评价术后敏感度。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记录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均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牙周指标及VA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采用()表示,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0例患者患牙共计264颗,其中观察组136颗,对照组128颗患牙。对照组治疗显效43颗(33.59%),有 效 55颗(42.97%),无 效 30颗(23.44%);观察组治疗显效98颗(72.06%),有效38颗(27.94%),无效0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牙周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牙的牙周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牙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牙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变化比较( ± 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牙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变化比较( ±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n PLI BI PD(mm) AL(mm)基线 治疗后3个月 基线 治疗后3个月 基线 治疗后3个月 基线 治疗后3个月对照组 128 1.64±0.90 1.39±0.82* 3.24±1.29 2.13±0.82* 4.74±2.01 3.31±0.92* 5.43±1.32 4.33±1.09*观察组 136 1.63±0.85 1.02±0.73* 3.21±1.16 1.86±0.79* 4.65±1.93 2.87±0.94* 5.27±1.21 3.83±0.95*t 0.093 3.877 0.199 2.725 0.371 3.840 1.027 3.980 P 0.926 0.000 0.842 0.007 0.711 0.000 0.305 0.000
2.3 两组患者术中VAS疼痛及术后1周VAS敏感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中VAS疼痛评分及术后VAS敏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VAS疼痛及术后1周VAS敏感评分比较( ± s,分)
表2 两组患者术中VAS疼痛及术后1周VAS敏感评分比较( ± s,分)
组别 n 术中VAS疼痛 术后VAS敏感对照组 128 5.83±0.65 4.79±1.73观察组 136 4.94±0.43 3.68±1.52 t 13.052 14.173 P 0.000 0.000
表3 两组不同深度牙周袋及根分叉位点治疗前后PD变化( ± s,mm)
表3 两组不同深度牙周袋及根分叉位点治疗前后PD变化( ± s,mm)
注:与对照组比较 t=15.130,7.215,21.943,34.914,19.552,*P < 0.05;与 PD4 ~ 5mm 比较 t=34.759,14.783,21.548,35.178,19.308,41.935,#P<0.05
组别 不同深度牙周袋及根分叉位点 基线 治疗后3个月 差值对照组 PD4 ~ 5mm 4.31±1.54 3.38±0.82 0.93±0.61 PD≥6mm 6.52±1.36# 3.94±0.91# 1.58±0.76#根分叉位点 4.35±1.50 3.43±0.86 0.92±0.53观察组 PD4 ~ 5mm 4.33±1.49 2.86±0.75* 1.47±0.51*PD≥6mm 6.60±1.46# 3.63±1.05*# 2.97±1.04*#根分叉位点 4.42±1.33 2.90±1.06 1.52±0.84*
2.4 两组不同深度牙周袋及根分叉位点治疗前后PD变化
治疗前,PD≥6mm位点的PD明显>PD4 ~5mm位点和根分叉位点,且治疗前后PD≥6mm位点的对照组和观察组PD差值明显>PD4 ~ 5mm位点和根分叉位点(P<0.05)。见表3。
3 讨论
慢性牙周炎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去除牙龈处的牙石和菌斑,以防止病情的进展和复发。传统的手工龈下刮治[6]和超声龈下根面平整[7]是临床最常应用的两种有效的龈下菌斑控制方式,在清除牙面和根面牙石和菌斑,以及平整根面方面效果确切。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显示[8-9],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无法达到彻底去除菌斑和牙石的目的,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留,即使是技术水平高超且经验极为丰富的医师,都会有3%的残留,而一些缺乏经验的医师,残留率甚至高达80%[10];此外,两种治疗方式都会对不同程度地损伤根面,使牙体表面粗糙,这也是导致菌斑残留的条件之一;而且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压根面酸痛不适,极大地影响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1-12]。因此,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菌斑及牙石去除效果,同时不会对牙周组织和牙体造成损伤则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13],龈下喷砂可进一步清洁龈下超声后牙根表面的牙石和菌斑,使其更为光滑和平整,而且几乎不对牙根及牙龈产生任何损伤。龈下喷砂可通过伸入牙周袋的喷嘴向牙周袋内各个方向均匀喷洒水、气流和砂粉混合物,由于其可达到传统治疗难以达到的区域,如牙根分叉、牙周间隙等,从而可突破传统方式的局限,更为彻底地清除菌斑。目前,龈下喷砂常用的砂粉的主要成分为甘氨酸颗粒,相比传统的碳酸氢钠砂粉(清除牙面色素),该种新型砂粉的粒度更小、更为圆滑,且具有可溶于水及磨耗性低等优势,对牙根表面的损伤更小,尤其适用于需长期且多次进行龈下菌斑去除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维护治疗[14]。此外,有学者指出[15]由于龈下喷砂所用砂粉的颗粒较小,一般无法将大块牙石和菌斑清除,因此往往需要与手工刮治或龈下超声联合用于根面平整。因此,本研究则采用患者自身交叉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牙分别采取单纯龈下超声及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牙周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治疗过程中患牙疼痛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牙的牙周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牙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附着丧失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及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能够进一步提高牙根表面残留牙石和菌斑的清除效果,有利于牙周组织的进一步恢复,同时其治疗的舒适度更高,这与上述研究结论相一致。此外,笔者就不同牙周袋深度及是否涉及根分叉区的龈下超声及龈下喷砂治疗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PD≥6mm位点的对照组和观察组PD差值明显大于PD4 ~ 5mm位点和根分叉位点(P<0.05)。提示深牙周袋位点PD治疗前后减低量要明显大于中等深度牙周袋稳点和根分叉位点,及龈下超声联合龈下喷砂对不同深度牙周袋和根分叉位点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龈下超声治疗的基础上对慢性牙周炎患者联合龈下喷砂治疗可显著提高超声龈下洁治疗的效果,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牙周临床指标,且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不适感,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维护治疗手段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雪,刘静波,王宏岩,等.成年人牙周炎流行因素的研究 [J].口腔医学研究,2006,22(6):625-628.
[2] 陈宏宇,巫家晓.牙周炎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6):1037-1039.
[3] 张浩,杨霞,李丛华,等.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1,40(32):3287-3288.
[4] 周婷,谢萍,徐屹,等.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39-42.
[5] 赵亦兵,和璐,孟焕新.甘氨酸颗粒喷砂抛光对牙周炎患者维护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5,50(9):544-547.
[6] 屠佳,曾启新,吴佳璇,等.超声与手工龈下刮治对离体牙根面影响的扫描电镜结果比较[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2):220-222.
[7] 陈子龙.慢性牙周炎超声龈下刮治术110例[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9):2123-2124.
[8] 何伟明.超声龈下洁治和手工龈下刮治在慢性牙周炎治疗中疗效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32(2):279-281.
[9] 黄萍,玛丽亚木古丽·帕塔尔,李丹丹,等.手工器械与超声器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J].口腔医学,2016,36(10):906-912。
[10] 罗维,刘名,莫丽明.龈下喷砂对慢性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影响 [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12):641-644.
[11] 王萌,叶菁,李晶,等.不同牙周治疗手段对根面结构及牙周膜细胞生长的影响[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24(4):208-212.
[12] 刘玮健,唐晓琳,赵钰莹,等.龈下喷砂与龈下超声在牙周维护期中的疗效比较[J].口腔医学研究,2016,31(5):522-523.
[13] 孙凯莹,桂冠,王峰.龈下喷砂在牙周维护期的疗效评价 [J].江苏医药,2016,42(20):2268-2270.
[14] 袁亚娣,贾晓威,邵军,等.龈下喷砂应用于慢性牙周炎患者维护治疗的效果评价[J].广东牙病防治,2015,23(7):383-385.
[15] 王芳,高珺.手工刮治结合龈下喷砂处理根面对牙周膜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探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21):2509-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