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新模式
——微电影的探索
2018-04-03王莉
王 莉
(大连海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微时代”是以微信息、微媒体、微社区为主要形态的新网络空间。它以手机、掌上电脑等现代电子设备为依托,在网络系统中塑造“微支付”“微创造”“微阅读”等个人生活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1]。微电影(Micro Movie),即微型电影,是指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较强观赏性的小型影片[2]。高校要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结合新的传播和体验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微电影教学作为一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分享中成长的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尝试。
一、微电影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在微电影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微课和实践教学中。2015年1月5日,中国教育报《一场微电影与思政课的幸福相遇》的报道,让更多人接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这是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中的大胆尝试。该校的尝试不但使思政课变得更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也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对于思政课所体现出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2016年5月7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暨微电影教学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会上大家对微电影的作用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对于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产生了共识。
校园微电影越来越成为高校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微电影具有形象性、便捷性、亲民性的特点,因此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一些大学陆续启动了微电影拍摄项目。上海理工大学于2014年拍摄了辅导员形象宣传片《成长》,让学生深入地了解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017年4月,天津科技大学开展了思政教育网络微电影拍摄项目。一些学者也对微电影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高辉庆认为,应重视将微电影渗透到“两课”、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其他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扩大微电影在人才培养中的运用范围,提升其教育影响力[3]。张斯民等认为,要发挥微电影的潜移默化和观点植入的功能,强化思想引领,把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通过微电影表达,以移情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主流的价值认同[4]。
二、微电影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以讲授、案例分析、举例等方式进行,授课的形式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近几年,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改变了这种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加入了更多新的元素,微电影教学就是一种新的尝试。对于微电影教学的理解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因为在心理学中有角色扮演的概念,以及由此而来的心理剧。心理剧是由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Moreno)在1921年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剧是以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隐秘世界。心理剧能帮助参与者,通过音乐、绘画、游戏等活动热身,进而在演出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梦境及人际关系,伴随剧情的发展,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分享内在自我,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
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实践教学同样可以起到心理剧的作用,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验或重新体验自己的思想,重塑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体验中有所感悟与收获,进而在道德和思想层面有所提升。另外,微电影实践教学形式对于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高高在上、呆板的形象,以及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有积极的作用。
三、微电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分析
(一)重视行为体验,而不是讨论问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曾将体验学习阐释为一个体验循环过程:“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5]。与其他的传统课堂活动方式不同,微电影教学更加重视行为体验,而不仅是对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学生在微电影表演的过程中,个人的肢体和心理会逐渐地开放,恢复生命本来应有的自发性与创造力。而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中,学生更多的是获得知识而缺少这样的体验,未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比听来的、学来的知识更加的牢固可靠。
既然体验能够给人带来收获和感悟,那么当学生完成微电影的创作之后,这种经验可以通过让学生谈选题的意义、对搜集资料的领悟等,分享在拍摄中的感悟以及拍摄后对问题的思考,彼此之间对微电影主题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或许在此过程中会碰撞出新的火花。
(二)重视微电影内容的自发性和创造性
自发性与创造力是微电影的核心,自发性是一种能量,也是创造活动的催化剂,只有自发性非常高时创造力才会出现。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还原学生本来的自我和生活。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教师过分指导可能会扼制学生的一些想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认可学生内在的、自发的东西,不管其正确与否,这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
有时教师可能会因为学生表现出来的不符合社会主流的这种自发性给予批评指正,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应以包容、谅解的心态慢慢地加以引导。如果学生正常的自我表露遭到了教师的指责,那么他们在表演过程中会压抑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则微电影对于这些表演的人来说就只是微电影了,不能起到任何教育的作用。包容不意味着不作为,而是尝试理解他们,间接地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指责与批评,这不是教育的最好的方式。
(三)积极向上的引导
在微电影剧本编写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怎样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一方面要突出反映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其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心理剧是在表演过程中利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人解决一些心理困惑,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电影应该更重视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微电影不仅使演员自身有所收获,同样也让看到这些作品的人能够领会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电影在剧本设置、剧情安排上应该有一个由低到高的走势,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引导,作品应该体现这种转变和积极的特点。
(四)明确教师的作用
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教师不像一般电影导演那样具有绝对的权威,要求所有电影参与人员听从他的安排;与其相反,教师只是作为微电影的引领者,创造情境,把握微电影的正确方向,并协助学生通过微电影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参考心理剧的要求,参与拍摄微电影的教师应有同理心,有深度了解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引导学生运用微电影更好地理解思政课内涵的能力。教师在微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应扮演一个起指导作用的角色,而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角色。这种指导性一是帮助演员完成整个微电影的拍摄过程,二是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做出相应的指导。
(五)设置合理的情景
微电影也应重视情景的创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微电影,在情景创设方面应该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息息相关。如果仅仅为了拍摄微电影而拍摄,与学生生活和体会反差很大,则在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很难投入其中,也无法表现得很自然。所以在问题的选择、场景的设置上,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和了解的事情与环境,或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事件。拍摄的内容和主题应该贴近大学生活,在大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对于微电影的拍摄与理解,本文更多地借鉴和运用了心理剧以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新的时代要求课程的教学模式应该有所创新,但是新元素的加入在最初都不是那么尽善尽美的,要不断地摸索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接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来不断地完善自身建设。传统的授课方式如何与这些新的元素融合,学生的内在素质如何提高,这些都要认真思考。
四、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融合了道德和法律的课程,其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中国梦”“四个全面”,又包括个人发展的内容,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既包括了对道德的思考,如社会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的道德,又包括了对于法律精神的掌握和理解。对于这样一门内容丰富、理论和实践兼顾、指引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课程,如果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未免枯燥且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虽然很多教师也积极调整授课方式,如采用课堂互动、演讲、小组作业等形式,但还是局限于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将课堂知识积极地转化为实际能力且学以致用一直是许多教师讨论的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微电影拍摄实践是一种创新,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实践教学方式。
微电影的拍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主题
“主题是微电影所要表示的知识点,说明它要解决什么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甚至还要写简单的摘要,以便进行微电影的设计与制作。”[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任何一个章节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体选择哪个章节的内容,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探讨,但主动权在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立意进行微调。例如,拍摄《追的梦》的小组经过讨论,确定了拍摄的主要内容为课程的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确定这个主题的原因是进入大学后,有许多人迷茫,有许多人迷失自我,还有些人虽然在努力,但是却不知为了什么,所以他们想通过拍摄微电影来反映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学生确定拍摄主题后,可引导学生将主题细化,如追逐梦想、坚定信仰的案例有很多,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讲大道理,要贴近大学生的实际。拍摄团队中有两个学生爱好弹吉他,于是这两位同学提议,借由追逐音乐梦想来反映大学生在追求理想、坚定信念中遇到的挫折,以及克服挫折的重要性。
(二)编写剧本
编写剧本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剧本与一般的影视剧的剧本有不同之处。影视剧的剧本是由一人或几人编写完成,且编写者一般不参与拍摄工作和演出,而大学生拍摄的微电影,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合作编写剧本。微电影剧本可先由一人编写,然后大家商量补充修改,也可以拍摄团队一边讨论、一边完成剧本。每个演员的语言、动作以及场景的选择等,团队成员都可以给出意见,然后选择比较好的创意作为剧本的一部分。
另外,拍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电影,一定要注意立意的高度,不能落入俗套,不能有暴力、粗俗的语言和动作。一些同学觉得既然是拍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就要完全反映现实;但另一些同学觉得,这是要给公众播放的微电影,虽然要反映现实,但要避免出现脏话、粗鲁行为、违纪行为等,要传播正能量。如果因为剧情需要这样的场景,也要尽量淡化这些语言和行为,一带而过,避免出现消极的影响。教师应在价值观上引导学生避免消极的语言和动作,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
剧本的编写还要注意剧情发展的节奏、轻重缓急,注意哪一场景是整个剧的核心。对于人物的心理状态要着重刻画,如果是交代背景,则要简略带过,但要把故事讲清楚。
(三)选择演员
演员的选择也很关键。因为拍摄团队是学生,无表演功底,因此会出现表演不自然、节奏跟不上、不能正确表达人物的情感、拍摄时眼睛盯着镜头看、穿帮等一些问题。如果某个学生演员一直无法适应拍摄,或不能很好恰当地反映剧本的要求,就要尽快换演员。除了表演技巧方面,挑选演员时尽量遵循学生本人的外貌、性格与剧本人物相近的原则。虽然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演员演技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因此让学生自己演自己,或者扮演与自己较相似的角色,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加快拍摄进程。
(四)安排拍摄
微电影的拍摄非常繁琐,场景的选择、天气的选择、拍摄器材的选择等都要考虑。《追的梦》拍摄时正值冬季,正好赶上下大雪,原剧本中的场景是没有雪的,但拍摄团队商量后认为,要体现人物为了理想不懈追求、克服重重阻碍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如果在下雪天中演绎会更出彩,因此这场雪成了剧中的点睛之笔。在满天雪花降落时,主人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用吉他唱出自己的心声,这种场景的衬托使得主人公不畏艰难的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因此,在拍摄过程中,不必拘泥于剧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说不定会有意外惊喜。
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团队成员之间的互相鼓励和配合十分重要。这时候大家都要有良好的心态,克服困难,才能收获最后的成功。
(五)后期润色
后期的润色是最后一关,处理得好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哪些场景需要加音乐,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哪些场景需要加特效,会不会起到画蛇添足的效果,这都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商量以及教师给予指导意见。
另外,剪辑的作用之一是让整个微电影的剧情更紧凑,将精华部分留下来。虽然大多数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视频剪辑,但通过下载网络上的一些视频剪辑软件,通过学习就可以基本掌握要领。
总之,微电影自由创新的理念,为青年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让青年学生的创造潜力充分涌流[7]。拍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电影,虽然整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拍摄结束后,无论从课堂内容的理解,还是团队合作的方式与技巧,同学们都收获颇丰。他们反映,既学到了知识,又体会到了拍戏的不容易;既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掌握了视频剪辑的技巧;能在大学期间,通过拍摄微电影,给自己留下视频影像资料,这是十分珍贵的留念。通过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微电影实践效果非常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