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17-03-24桑志芹

江苏教育 2017年64期
关键词:莫雷诺心理剧心理治疗

桑志芹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桑志芹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其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剧进行心理治疗,运用演出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及心路历程。校园心理剧促进个体成长,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创造性潜能,进而有效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校园心理剧;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剧治疗

心理剧治疗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 (Jacob Levy Moreno)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之后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成为团体心理治疗技术的先驱和雏形。莫雷诺受戏剧舞台表演形式的启发,逐步创立并发展出心理剧治疗的技术。他将心理剧定义为:用戏剧的方法探索“真实”的一门科学,它处理的是人际关系及其隐秘世界。在他看来,舞台是唤起个人自发性的最佳途径,而这个“自发性”正是莫雷诺在心理治疗中最感兴趣的焦点。1932年,他在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年会上第一次提出团体心理治疗的概念,并于1936年在纽约创办一所精神疗养院。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拓展了心理剧技术的应用范围,相继开辟了婚姻治疗、家庭治疗、艺术治疗等多个心理治疗领域。

1949年哲卡·莫雷诺(Zerka Toeman)与雅各布·莫雷诺结婚。从此,哲卡不仅在姓名上改随丈夫莫雷诺的姓氏,同时也传承了丈夫的心理剧理论发展与技术推广事业。在雅各布·莫雷诺1974年去世之后,哲卡一如既往地继承丈夫的意志,出版了大量心理剧著作与刊物,并将心理剧治疗技术推广至全球,成为当前全球心理剧治疗的学术领头人。目前许多国际知名的心理剧导演都受教于哲卡。

中国接触心理剧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先生,他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心理学研究生。1948年他在美国纽约参加过一个月由莫雷诺主持的戏剧心理治疗,并多次参加讲座。此外还在莫雷诺的陪同下参观了纽约戏剧治疗心理门诊、心理剧剧场以及郊外戏剧心理治疗疗养所。之后的12月,丁瓒在《大公报》上连载了四篇“纽约心理戏剧治疗所见习记”,试图将戏剧治疗理论(即心理剧)传播至大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剧治疗理论的传播断裂长达近三十年。1974年,台湾精神病学家陈珠璋等人在台大精神科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剧学习团体,标志着心理剧在华人地区的发展正式拉开序幕;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剧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被介绍到中国大陆;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一批美国和中国台湾的心理剧工作者先后来到大陆,进一步传播和推广心理剧实务训练。1995年龚鉥博士及1997年龚鉥博士与哲卡·莫雷诺到南京脑科医院举办心理戏剧治疗研讨班;2004年到2017年间,龚鉥博士、Katherine Hudgins博士、Pam and Rory教授夫妇、台湾赖念华教授等人在南京等地举办各类心理剧培训;2014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立“心理剧学组”。

心理剧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其强调和关注人际群体性、动力系统性、自我隐喻性等东方文化同样看重的特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各类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学,以及商业性的团体凝聚力与人际行为训练等多元场域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自2004年至今,中国心理剧学界广泛推广和发展心理剧治疗实务与技术,并开始逐步探索和研究具有本土适应性的心理剧理论。同时,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本土实践中,也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针对中国在校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剧在中国学校展现了蓬蓬勃勃的态势,证明它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活泼生动的形式。

心理剧的基本理论是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心理剧用角色扮演、设景、角色交换等具象化的技术,通过暖身、演出、分享三个环节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处理个体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障碍。校园心理剧也称情景剧,是利用与生活相似的情景,通过角色扮演等心理剧的方法,重现当时的心理活动与冲突,使当事人和参与者认识到其中的主要问题,能自己解决问题或在参与者的协助下解决问题,主要用于教育辅导,处理共性的心理问题。校园心理剧根据学生的共同性问题编写剧本,由学生排练,将生活中的心理故事演出来,对观众来讲具有教育意义。

校园心理剧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剧进行心理治疗,运用演出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再现当事人的现实生活场景及心路历程。校园心理剧促进个体成长,并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的创造性潜能,进而使个体有效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校园心理剧除具有心理剧的自发性、创造性的特点外,还具有主题性、教育性等特点,具体如下:

1.自发性。一个演出活动需要参加演出者自发而主动地理解角色内心活动和情景,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开放自己,真实地面对团队。如果带着过多的思维限制,那只是在被动而机械地演剧中角色。

2.创造性。无论是否演同样的剧情,每次演出都应与过去演出有所不同,应更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同时更接近角色的内心真实,而不是仅仅按照角色的设定,为演角色而演角色。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演出者自身的经验感受都会不同,需要用自己深层的领悟创造性地演出、表达,活化角色功能。同时,剧情的选择、编排也不能简单重复和拷贝、没有创新。

3.主题性。能够确定一定的主题,比如人际交往、压力应对、亲子教育、自我成长等,可以更好地聚焦,但并不影响自发和创造性地表达。确定一定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很好的暖身过程,可以消除一定的认知阻抗。当然,如果经过小组讨论决定是无主题演出,其本身也是一个主题,即自由、自发地演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即兴讨论并演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

4.教育性。校园心理剧比较注重教育启发、适度引导,通过情景演出起到行为示范作用。比如,有关道德教育、人际交往、失恋等内容的校园心理剧,通过演出可以引发演出者和观众深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5.戏剧性。在一些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中,需要强调戏剧化的演出效果,通过一定的服装、灯光、音响和音乐来突出情景冲突,增强演出感染力,让观众身临其境,内心受到触动。比如,在《冰海沉船》《救生艇》等校园心理剧的演出中,戏剧效果烘托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灯光、音响的戏剧效果,否则会显得苍白贫乏。

当前在高校,校园心理剧的蓬勃发展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2003年,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校园心理剧》一书;2007年,邓旭阳等人编著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教材《心理剧与校园心理剧理论与实践》一书,书中在介绍心理剧与心理剧不同模式的同时,对心理剧及校园心理剧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与区分,并且肯定了中国特色的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高校就引进了心理剧的元素,开展了校园心理剧大赛,校园心理剧成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喜爱。在中小学,校园心理剧活动也逐渐走进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引用了心理剧的元素,增强了互动性、体验性和生动性,同时也符合中小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比如,运用社会计量的方法来评估学生人际关系、评估心理舒适度,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校园心理剧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期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剧。

G444

A

1005-6009(2017)64-0032-02

桑志芹,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南京,210026)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大中小学心理健康。

猜你喜欢

莫雷诺心理剧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莫雷诺 海派传奇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
奥马尔·莫雷诺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