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兰诗》的文本解读和教学目标的确定

2018-03-23刘雯雯苏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木兰诗文本解读教学目标

刘雯雯 苏萍

【摘要】在研究《木兰诗》解读与教学多层面的存在现状的基础之上,探讨其中的导向和存在的问题,从而科学的选取教学内容,通过对比更直观立体的展现策略选取的合理性。研究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木兰诗》的兴趣,并且思考和借鉴《木兰诗》的深刻思想。《木兰诗》的产生时代和语言形式甚至是思想情感,皆和当代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如何拉近距离,如何理解其中的现实意义,就要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木兰诗》 文本解读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86-01

一、《木兰诗》的艺术特征与木兰形象分析

(一)心理描写与木兰形象解析

心理描写指在文本中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的描写。《木兰诗》运用许多心理描写,突出木兰面对“可汗大点兵”“卷卷有爷名”“木兰无长兄”的思虑、痛苦与无助,这是普通民间女孩遭遇灾难的正常心理,但是有父母、有姐弟的木兰无心织布,如此“叹息”,证明其善良与担当。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反复重复,凸显女孩远离父母家乡,置身男性群体的孤独、思念与不堪,这是本性使然,如果说男英雄突出英勇杀敌,骁勇善战;那么木兰在外征战十年,战胜自己的心理弱点,顾全大局,完成国家使命,这正是其女英雄本色。全诗详写战前、战后,略写战场的结构布局,也是这个原因。

“安能辨我是雄雌”再显民间女孩的聪明、调皮、可爱特色,是一般男英雄赞歌不会有的心理描写,正是木兰作为女英雄的可亲、可信、可爱之处。

(二)动作描写与木兰形象解析

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反应,就势必显示出了该人物的内心活动、处世态度和思想品质。《木兰诗》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描写了活跃欢乐的场面,满满的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情,体现了木兰重孝悌的人文情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开”、“坐”、“脱”、“著”、“理”、“贴”等一连串的动作,表现出木兰抑制不住恢复女儿装时的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之情,栩栩如生地描写出一位纯朴、天真、可爱的女英雄形象。

(三)环境描写与木兰形象解析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服务于文章的主题和人物刻画。《木兰诗》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里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行军之快,战况之紧,时间之短,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木兰内心柔弱的一面会使她倍感思念,但她战胜了自我的孤独与思念,为国为家承担着应尽的责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硬气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军旅生活悲壮、严肃的气氛,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木兰有着勇于战胜自我,勇于担当,不退缩的巾帼英雄气概。

二、《木兰诗》在四套教材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与分析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木兰诗》出现在第二单元,从预习提示中我们可以看出编者主要强调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和她的儿女情怀。在后文的思考探究中比较倾向对诗的叙事手法和语言特色的分析与学习。翰林版《木兰诗》的教学主题主要扣在孝亲情操上,在尽忠尽孝、巾帼英雄如此大的一个人物形象下,来学习本文,并且重视叠字状声词及乐府特色的赏析。语文版的《木兰诗》的教学主题主要是赞扬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壮举,人物形象上与其他几版稍显不同,主要感受她的可敬可爱,体会本诗的语言特色。苏教版《木兰诗》的教学目标以比喻手法赏析为主。《木兰诗》在几个教学课例中的教学目标主要集中在诗的背诵与复述,艺术手法的学习与运用尤其是对偶和互文,关于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各有不同的側重点,但是在课例中几乎没有女权主义和女性社会的体现,这可能和受教群体的社会背景有关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也是每堂课的精神灵魂,是贯穿于整堂课的脊骨。

三、本文对《木兰诗》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研究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木兰诗》的兴趣,并且思考和借鉴《木兰诗》的深刻思想,因为《木兰诗》的产生时代和语言形式甚至是思想情感,皆和当代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所以如何拉近距离,如何理解其中的现实意义,就要选取合理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因此再结合了多方内容的分析之后,笔者认为可以将《木兰诗》的主题确定为爱好和平,将木兰的人物形象总结为有着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的女英雄,如此抉择不仅适应了教学现状更是对《木兰诗》文本的一种尊重。

猜你喜欢

木兰诗文本解读教学目标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