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舟曲—巴藏“朝水节”习俗的来历及意义

2018-03-23鲁军中刘霞薛巧芬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民族团结民俗文化

鲁军中 刘霞 薛巧芬

【摘要】巴藏朝水节具有教育、民族融合团结、社交、宣传和实用等功能。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是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一,这一民俗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意义。同样,朝水节是对舟曲藏族民俗文化的一种记录与解读,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又是历史的折射。

【关键词】朝水节 民俗文化 民族团结 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01-02

一、朝水节的过程

巴藏朝水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民间保存较完整,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古朴自然,原生态文化风味浓郁的藏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之一,自形成以来,每年端午节,周边县藏、汉群众自发汇聚到巴寨沟“阿让”雪山,举行规模盛大的“朝水”活動。

“阿让”雪山位于舟曲县巴藏乡与迭部县洛大乡相邻地段的黑水沟,海拔3917米,山顶上积雪很厚,每年到农历七八月时才能完全融化。由于该山在当地是高山,而且积雪在阳光照耀下呈彩色,因此,当地藏族将它奉为神山。该山山顶附近的悬崖上有一眼泉水,是从岩石中迸发出来的,落差很大,非常清澈,当地人认为仙人在该水中撒有良药,可以包治百病,因此奉为“曲纱”(神水)。在“曲纱”飘落处还有十几眼泉水,汩汩流淌,先民们给它们分别命名为明目泉、健身泉、长寿泉、聪明泉等。朝水节就是以祭祀这些泉水为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宗教娱乐活动的集合。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巴藏乡后背山、黑水沟、曲瓦乡、迭部县洛大乡等地的藏族群众齐聚“阿让”雪山脚下,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多年以来,每年参加朝水节的人数一直保持在近万人的规模,其中以藏族群众为主。“阿让”雪山附近的藏族人更是雪山的忠实供奉者,守护者和朝水节的积极参与者。以黑水沟为例,这里的人们每年都要非常虔诚地参加朝水节的各种祭祀活动,而且认为如果不参加朝水节就不会得到神山的佑护,就会人畜不安,村寨不宁。受藏族群众的影响当地汉族也参加朝水节,刚开始是利用这个时机做些小生意的,后来在藏族群众的影响下也开始参加潮水活动仪式,人数逐年持续增加。

据了解,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早上6点多,人们就身着民族盛装,聚集在“阿让”雪山下,开始登山,以当地人的脚力,一般要爬3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山顶处的“曲纱”旁。神泉旁边有草坡,挺拔的松树林,泉水上面的石崖上有一棵柏树特别高大,被誉为神树。到了泉水旁,人们就开始祭祀,在老者的带领下煨桑,白色的香烟冉冉升起,将“阿让”山笼罩在一片白色的烟雾中,然后在摆放各种贡品,人们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庄重。接着男女分开,排成两支队伍,沿着顺时针的方向开始转山,女的则要去掉头帕,口诵六字真言,男的则不停地口诵“哈拉乐”(拜神了),边走边撒龙达(亦叫放风马,),并且男女不停地齐声高喊,这时泉水的水流就会突然增大,以平时的三四倍的流量和速度飞泻而下,形成瀑布,非常神奇。这时候,人们就大声欢呼,认为祭祀的目的达到了,神山显灵了,人们欢声如雷,显得格外兴奋,凡是参加的人都会感到那种气势逼人的狂热。然后人们就开始在喷泻而下的瀑布下沐浴,大人们洗眼睛,洗脸,给小孩子洗全身,意味着洗去陈年的污垢,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

庄严的祭祀活动结束以后,人们就去山中采摘各种鲜花药材,人们认为,端午节这天山中所有的花草都是带有药性的,可以驱除瘟疫。因为水是神水,花能治病,所以能上山的人就用木桶把水背回家,让家人洗浴,起到祛病强身健体的功效;把花拿回家,插在门上,驱除瘟疫。

二、朝水节的来历

关于朝水节的来历,舟曲藏族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候舟曲这一带战争频繁,瘟疫流行,天灾不断,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有一位美貌的医司仙子下凡到巴藏一带,她带有一把宝扇,法力无穷,扇动起来能够呼风唤雨,驱走瘟疫。她不辞辛苦,给人们治疗各种疾病,造福一方百姓,深受大家的爱戴和崇拜,人们就挽留她住了下来。由于她是神仙,不能和人们居住在一起,就一个人住在雪山上的山洞里。后来,山中有个狐精看上了仙子,想霸占她,就千方百计的寻找机会接近仙子。一天,仙子正为病鹿医伤,狐精乘机将仙子击昏后带到山林中。危机时刻恰巧被上山打猎的藏族小伙子——巴卡看见,就与狐精展开了搏斗,巴卡用猎刀砍死了妖怪,但是他也在搏斗中被狐精释放出的毒气所伤,致使双目失明。仙子苏醒后打开身上的宝扇,扇面上顿时出现了巴卡与狐精搏斗的情景,知道了自己是巴卡搭救的。于是她飞回山洞,施展法力,用宝扇将巴卡载进山洞,然后用舌头舔润巴卡的眼睛,巴卡的眼睛马上复明了。他们从此相亲相爱,成了夫妻,并且有了孩子。俗语说得好:天上一日,人间一年。仙子私自下凡不返的事情终于被西王母知道了,她非常生气,亲自驾云到了后背山的黄家路坝,施雷殛死了正在洞外玩耍的孩子,将小伙子和仙子封闭在山洞里。等人们赶到时只看到被西王母击毁的悬崖。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十分悲痛,就用祭祀活动来寄托大家的哀思。从此以后,每逢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就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山洞下面煨桑、鸣枪、跳舞、祝酒,纪念医司仙子。不知过了多少年,在一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祭祀完毕后,被封住的岩石爆裂出了一个碗口大的洞,飞泻出一股清泉,在洞口旁又长出了一棵巨大的柏树。此后人们在祭祀时又增添了饮水、沐浴、取水(带回家当药喝)等活动。当地人将此水视为神水,认为能治百病,传说水是医司仙子的化身,而柏树是藏族小伙儿的化身,两人死后还生活在一起,成为永久爱情的象征。

三、朝水节有何意义

1.生态环境与族群交际方面

舟曲巴藏的朝水节时间上与汉族端午节是同一天,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参加朝水节的藏汉群众是分散在阿让雪山所在区域大大小小的村寨中的,但是参加朝水节活动时却并不以村寨为单位,各村寨之间也没有特定的组织和联系,而是以家庭或个体为单位,从四面八方涌到雪山后,汇集成一个巨大的暂时性的人群合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朝水节完全是民间的自发活动并伴随着巨大的人流,没有丝毫的强迫。虽然这个暂时性的人群人数庞大,但是却不会对神山的自然环境造成伤害,因为朝水节活动结束后人们就会把山封起来,用整整一年的时间去恢复神山的生态环境,完全依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来完成,是当地人尊重自然、主动认识并运用自然规律的体现。

长期以来,舟曲藏族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活动。迫于生计,人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本村的狭小范围内,很少有时间举办大型的聚会,朝水节为人们提供了这么一个交流的平台,把一个很大范围内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这一天,人们放下手中的农活,身着本民族的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阿让雪山下,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在山野中尽情放纵,与神共同娱乐,对人们来说,朝水节也起到了联络感情的作用,表现为一种人与人在行动上的互动,通过共同的行为方式达到一种民族内部的认同,表现在相同的民族、相同的节日盛装、相同的语言、相同的行为等多个层面上。同时,这种互动更是人们情感上的互动,共同的行为方式只是表层的,而深层次的互动则在人们的情感交流上展开,是族群内部更加团结和谐。但是这种互动不仅仅局限在藏族族群内部,还扩展到藏汉两个民族之间,是两个族群实现民族自然同化、民族融合的有效途径。朝水节这一藏族节日从自身族群的存在融合进整个社会,充分体现了藏族节日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

2.“朝水节”对小学生的影响

一般而言,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生产生活活动是文化产生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活动,有什么样的生产生活活动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此,“阿让”雪山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其民族村寨传统文化之基。水既是载舟之基,也是覆舟之因,所以,所以生态环境既是舟曲民族村寨传统文化的基石。由此可见,就要加强对小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要努力保护“朝水节”民俗村寨文化成为广大小学生学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重要载体。

同样,在大人们受到这一节日习俗的熏陶与洗礼的同时,孩子们也受到了深刻启发。例如,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懂得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很好的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使孩子们对这片共同生存的土地的热爱之情流露在外,产生了地方性的内聚性、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不同民族的孩子们感到大家属于一个共同体,认同于“舟曲人”这个概念,使之变得更加团结友爱。可以说,朝水节在密切人际交往、维系民族感情、加深民族认可、增进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了解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只有通过教育者和小学生身入其境了解本地民俗文化,才能使小学生了解到民族团结的必要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特殊政策的缘由,从小增强学生的自主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朝水节也是如此。

因此,朝水节是对舟曲藏族民俗文化的一拜记录与解读,是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又是历史的折射。

参考文献:

[1]舟曲史话

[2]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P71

[3]馬宁,舟曲藏族的年节习俗研究——以黑峪沟为个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5,(6),P50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民族团结民俗文化
保护环境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保护环境
民族团结之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