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龄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18-03-23倪海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混龄交往自信心

倪海燕

【摘要】由于多种因素,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异常,这对于他们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混龄教育作为同龄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类似于兄弟姊妹的环境,对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混龄 心理健康 交往 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5-0005-01

在我国,虽说已经开始实行二胎政策,但因多种因素现代家庭还是以独生子女居多。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异常,他们越来越自私、任性、胆小,不懂得谦让,不知道关心爱护他人,缺乏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以后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混龄教育有效地填补了这一空白。

一、混龄教育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交往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也正是在社会交往中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儿童也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真正得到孩子式的爱好和欢乐,并逐步发展社会性。混龄活动不仅为幼兒提供不同年龄层次间的交往机会满足异年龄间的交往需要,而且还能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培养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的品质,提高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

案例:在混龄活动——“一起制作小汽车”中,孩子们围绕“为小汽车上什么颜色漆”的目标进行商量。其中一组人两名大孩子(源源、喜喜)和两名小孩子(乐乐、天天)产生了分歧。源源、喜喜都想涂上红色,就问乐乐和天天,乐乐点点头说道:“听哥哥的,就涂红色”,天天不乐意,说:“我喜欢绿色,涂绿色嘛”。红色、绿色的声音交替出现,我问道:“其他组都开始涂色啰,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喜喜说:“不然四个面,两个涂红色,两个涂绿色”?这一想法得到了这组孩子的一致赞成,四个孩子都高兴地涂上了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通过一系列商量的过程,混龄同伴间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妥协、想办法解决矛盾,从而形成统一。

二、混龄教育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自信心,是人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赏识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在同龄班中,孩子间的能力和知识都差不多,特别是在统一的教学模式下,发展慢一些或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总是处于落后的位置,从而产生自卑感;一些优秀的孩子会比较容易产生骄傲自大的情绪。而在混龄活动中,这两类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需求。小孩子的仰慕激发着大孩子的自豪感(特别是在班中处于弱势的幼儿)。这种大帮小、小促大,大小幼儿更能积极地相互作用,这也是孩子自信心形成的有力条件。

案例:小鱼儿是一个乖巧、腼腆的大班女孩子。一天,在“逗笑”混龄活动中要求大班孩子用语言或肢体动作把中班孩子逗笑。一时之间,热闹非凡。小鱼儿站在角落里,看着其他孩子的怪脸也很开心,脸上露出想去又怕去的表情。于是我牵着一个中班的孩子走到她的面前,“你想看看小鱼儿姐姐的怪脸吗”?妹妹的眼神对小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鼓励。她将手指放在嘴里,把嘴往两边使劲拉。“扑哧”,中班孩子一下笑了,我鼓励道:“多能干的小鱼儿,一下就把妹妹逗笑了”。我急忙带头拍起手,她的胆子也越来越大,做出各种怪脸,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光彩。

三、混龄教育促进幼儿自控能力的形成

在混龄活动中,由于孩子的年龄差异较大,大孩子们总是乐意关心照顾年龄较小的孩子,时时处处为他们做榜样,教他们学本领等等。在照顾小孩子的过程中,逐步克服以自我中心,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将获得的行为规则转化为主体意识,并在高一层水平上进一步内化,实现主体意识对自我的控制和调节,逐渐养成遵守一定规则的行为习惯,由他控到自控,逐渐形成自控能力。

案例:文文是一个大班男孩子,很少主动关心同伴,对于自己带来的玩具更是宝贝,其他孩子碰都不能碰一下。而在混龄活动中,他与小班孩子结对,却始终小心牵着妹妹的手,妹妹想玩他的玩具,二话不说,递给了妹妹,还轻声说道:“这是汽车人的手,可以变成车门……”,没有任何不愿意。

每次混龄活动都是孩子身心享受的过程,它就像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彼此熟识、懂得尊重、遵守约定、乐于互助。儿童在混龄活动的角色也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身体、年龄的增长,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做“强者”,并最终发展成“强者”,他们的心理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并逐渐积累早期社交经验,增强自控能力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霍力岩.《幼儿的交往》 北京 华夏出版社 1994年

猜你喜欢

混龄交往自信心
浅谈混龄教育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