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及支持策略

2018-02-22马建富郭耿玉

职教论坛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支持策略功能定位乡村振兴战略

马建富 郭耿玉

摘 要: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强调以农民能力建设为核心,以精准扶贫为优选策略。由此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提升其人力资本作为重要功能。为实现目标,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分类设计培训方案,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能;瞄准贫困人口,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功能定位;支持策略

作者简介:马建富(1962-),男,江苏溧阳人,江苏理工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院长,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郭耿玉(1971-),男,江苏赣榆人,江苏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返乡创业农民工的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与模式研究”(编号:17JYA001),主持人:马建富;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建设研究”(编号:16YJA880028),主持人:马建富; 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基于农科教统筹的新型农民培训的研究与实践”(编号:14YJAZH026),主持人:郭耿玉。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18-0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而作出的全新判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城乡关系重塑、产业兴旺、文化传承以及乡村社会秩序重构等多重问题,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各利益相关方构成乡村协调发展命运共同体,协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然而,无论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或是乡村社会治理有效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要求以人为中心,也就是说人的素质提升、乡村人口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关键。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不可或缺,也不能无所作为,必须正确定位,并构建一个促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城乡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

一、乡村振兴战略特征解读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主要基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及其依赖的教育基础视野,对其进行阐释。

(一)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推动城乡要素资源有序流动

“融合”是鄉村振兴的关键词,它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也是实现目标的路径。这就是说,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真正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融合发展的局面。重塑城乡关系,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双向流动。

然而,在所有这些流动要素中,人,作为乡村振兴需要激活的主体,其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与流动是关键。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然需要创新城乡人才流动机制,完善就业制度。这就意味着,在未来,将会同时出现农民转移到城市自主创业以及城镇居民到农村创业就业的双向流动新景象;特别是,为了满足乡村振兴对高素质人才,尤其是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的需求,乡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志愿上山下乡的城镇市民,其中包含相当一部分“城归精英”;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一展身手;而农民工返乡创业更会是新型职业农民的主体。从理论上说,这些回归或者流向农村的人才,他们大多是先知先觉者,具有创业精神,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然而,如何才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新型职业农民或者乡村精英?职业教育能够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是有待农村职业教育回答的问题。

(二)以农业农村发展为优先,补齐乡村振兴短板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取向的发展政策,城市更多的是基于农村的牺牲而获得发展,长此以往,农村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一条短腿,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据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在继续坚持“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同时,强调农业农村必须优先发展,以补齐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农村现代化这个“短腿”。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严重,难以短期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就必须做到公共资源向农业农村优先配置,由此消除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存量差距以及避免增量差距的进一步产生。

公共资源优先向农业农村配置是促进农业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然而,农业农村要做到优先发展,最根本的是必须优先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这是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和乡村“治理有效”需要的根本方略。所以,要补齐乡村振兴的短板,必然需要首先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这个“短板”问题。

(三)以农民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农业农村优先、教育优先、就业优先。“三个优先”发展战略的实质即农民教育、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也就是优先发展的优先序,意即优先中的优先。农民教育、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是当前我国四个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最大障碍,是我国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所以,从根本上说,乡村振兴战略是人才振兴战略。要破解制约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就必须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同时,通过人才政策的创新,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的通道,培育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包括多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要通过适当路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通过减少农民富余农民,同时防止转移农民沦为城市贫民;二是提升留守农民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形成乡村的自我发展能力。这些都需要基于职业教育和培训等路径达成目的。

(四)以精准扶贫为优选策略,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我国贫困人口快速下降,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6年的4335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占比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16年的4.5%[2]。然而,贫困人口脱贫问题依然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最基本、也是难度最大的问题。所以,实施精准脱贫战略是补齐我国乡村振兴发展短板的关键,也是优选之策。不仅如此,为了彻底解决脱贫问题,防止返贫现象高发,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精准脱贫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提升贫困群众职业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而这就要从根本上逐步消除贫困人口的精神贫困,促进其自强自立,并通过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实现自我脱困。在这方面,职业教育义不容辞。因为导致人的发展和幸福差别的根本因素是教育,要改变贫困人口命运的关键也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是最为有效之策。

(五)以培育新的主体为契机,拓展乡村就业创业空间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4月农业部等部门下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通知》,要求:力争到2020年,培训农村创业创新人才40万人,培育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1万名,宣传推介优秀带头人典型300个。文件还指出,要依托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农村创业致富女带头人等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创新人才培训。这些工程的实施,对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要求,同时提供了机遇。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必须考虑如何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的实施,主动改革,以培育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其他各级各类人才。

二、乡村振兴目标下的农村职业教育功能定位与任务

(一)基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无论是我国政府推出的“四化同步”战略,或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给人们的一个明确信息就是必须改造传统农业,必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特征就是经营主体必须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和知识,善于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我国目前仍处于“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发展阶段,也就是说,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还要继续促进部分农民到城镇转移就业。然而,一个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以往、目前,乃至今后能够转移的农业人口具有“精英移民”的特征,即能够转移的农村人口其人力资本积累相对更为丰厚,而且多以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为主,而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农民多以弱势群体为主。由此,笔者认为,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注重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必须提高经营现代农业人口的人力资本质量。为此,我国提出了要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优化现代农业从业者结构,加快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要求。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事业,将部分留守农民、返乡创业农民工、大学生等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要培育现代青年农场主等,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二)基于返乡人员创业需求,组织教育培训工程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农村发展政策吸引力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各类人员愿意到农村就业和创业。目前,各地都积极开展吸引人才返乡创业的计划,如有地区实施的“青年振兴”计划,就是抓住农村乡贤和青年才俊功成名就后想回乡发展的心理;有更多的地区正在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计划、城市居民上山下乡人员和大學生创业计划等。

创业是一个艰难的奋斗过程,创业者必须具有优良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资本,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等方面必须有良好的基础和积累。目前的这些返乡创业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创业基础,有一定的务工经历、管理经验、社会关系,但是,总体而言,他们的创业资本仍存缺陷,难以满足创业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要根据返乡创业人员的不同需求,积极组织各类教育培训工程,为他们积累必需的人力资本、心理资本,形成优良的创业素养。

(三)基于“治理有效”的目标,培育乡村精英人才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做到乡村善治。自治和法治是乡村治理必不可少的路径和手段。然而,自治、法治都是有成本的,而且,基于我国乡村的特殊性,在许多情形下,乡村自治、法治成效并不显著。所以,如果能够以德化人,将自治、法治和德治结合,则不仅可以大幅降低乡村社会的治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形成优良的乡村传统和文化。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尤其是社区教育中心,必须根据农村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以及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积极开展对乡民的“教化”,提升农民的素质,提高乡村文明的程度,从而真正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普遍提升乡民的素质固然是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基础工程,但在乡村治理中,还迫切需要培育乡村领袖式的核心骨干,这就是乡村精英。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特殊,作用巨大。相对于普通村民而言,乡村精英往往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本,能够将乡土社会的道德观念、风俗礼仪融入到乡村生活中,重新塑造有着集体认同的乡村文化和核心价值观,通过这种社会文化机制的带动,影响农民的行为逻辑,促使集体需要的行动产生[3]。当然,乡村精英包括“留守精英”“城归精英”“返乡精英”,还包括未来可能成为乡村精英的大学生村官等等。这些精英中的一部分既了解城市,也熟悉乡村,而且,有较多的社会资本,在乡村社会管理中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部分精英具有较好的人力资本,具有开拓精神,善于在乡村建立起威信,具有号召力。但是,这些精英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素养、政策领悟和理解能力、管理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职业教育培训就是要基于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需要,开展各类培训。

(四)基于精准脱贫攻坚需求,全面提升农民人力资本

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和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贫困人口快速下降,但是,我国依然有许多贫困人口,而且,在未来的脱贫攻坚战中,面临的更大难题是剩余贫困人口基础差、脱贫难,已脱贫人口返贫率高以及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和相对贫困人口长期存在等。所以,党和政府提出了必须坚持精准扶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的要求。精准脱贫,有效脱贫,职业教育培训大有可为。职业教育培训是人力资本开发最有效的手段,它既能通过精准的技能培训,使贫困人口收益立竿见影,又能通过对贫困人口持续的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创业资本以及精神的提升,从而使其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彻底脱贫。

三、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策略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需要职业教育培训给予智力支持、人才支撑。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乡村的有效治理,关键就在于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而这就需要构建发达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在构建这一体系时,必须做到以下五个坚持:

1.坚持融合发展理念,推进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共同体建设。融合发展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经济社会以及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理念。为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要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支持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培训各级各类人才。这一体系的典型特征就是融合,包括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定位、功能等的全面融合。基于融合理念,构建一体化的城乡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举措之一就是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共同体。通过共同体的建设达成以下目标:一是城乡职业教育培训统筹规划,功能统整,协同发挥人才培养的服务功能;二是城乡职业教育培训优势互补,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三是城乡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统一安排,充分流动;四是在微观领域,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培训协同发展,包括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等等。

2.坚持培养培训并举,提升社区教育中心的服务能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构建发达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培养大批的经过正规的职业教育的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或后继农民,而且,从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开发现实,以及未来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来看,更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并将培训体系的建设作为重点。长期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尤其是涉农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充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更是发展的短板,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要障碍。所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高度关注乡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以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培育以及提升乡村德治水平的需要,满足乡村社会人们生活品质提升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要。毫无疑问,农村职业院校在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相应的功能,有些涉农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发展来看,或者从更现实的措施来看,应高度重视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社区教育中心根植于社区,更接地气;实践也表明,它更受社区民众的欢迎。因此,必须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构建城乡融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基本建设,提升其服务功能;与此同时,县、乡镇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也应该拓展服务功能,为乡村培养更多适用性人才。

3.坚持资源有序流动,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吸引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在乡村振兴中承担着人才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就现实状态来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太弱。作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重要主体的乡村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的师资、实训设施等教学条件明显偏弱,难以承担其应发挥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功能,也正因为如此,农村职业学校、社区教育中心缺乏吸引力。众所周知,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农业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这个短板、短腿的存在,恰恰与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与农村教育发展滞后有关。因此,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或者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发展的短腿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优先发展农村的教育与培训。这其中一个有效措施便是,通过制度的改革,改变人才资源单向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现状,让农村与城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激励措施,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流动。

4.坚持开放的培育理念,延展职业教育培训服务。职业教育培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农民培训也逐步成为农村职业院校以及乡村社区教育中心等的自觉行为。然而,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许多培训,尤其是政府组织的一些培训工程不怎么受到农民欢迎?为什么许多培训投资不少,但是实效性差呢?为什么许多农民通过培训,并没有真正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呢?这些问题固然是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但是,笔者认为,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这就是许多培训都只是在当下的培训期间做文章,而没有能够考虑到通过培训的人才成长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培训效果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延展培训服务。为此,笔者认为,为了提升培训效果,必须实现积极的观念转变,即要实现从“培训”到“培育”观念的转变,将对农民的培训理解成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如此才能真正培育出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与此同时,要延展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使培训从校内或者社区教育中心延伸到农民的生产经营与服务过程中,也即“扶上马,送一程”。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指导服务等方式,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高培训效能。

(二)分类设计培训方案,提升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效能

在组织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时,有两个问题必须引起人们重视:一是如何真正激发农民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或者说,怎样的培训对农民更具吸引力?二是如何最大程度上提升培训效能,使培训产生外溢效应?就前者而言,农民是否有参与培训的强烈意愿和积极性,与相关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方案,尤其是培训内容以及通过培训自己能否得到提升或者获益有着密切的关系。行为人面对教育的行为决策选择是基于利益变化下的策略博弈[4]。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培育所开展的培训活动,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再教育,因此,在组织、设计培训工程或者方案时,必須充分考虑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再就培训效能提升来说,只有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对需要接受培训的农民进行精准的职业教育培训,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和持久的培训成效。

1.根据培训目标,确定职业教育培训类型和层次。乡村振兴需要培育多类型多层次的人才,既需要培育大批量的新型职业农民,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又要培育乡村精英,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既要培养生产、管理型人才,又要普遍提升乡民的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的素养;既要满足人们从业培训的需求,又要满足人们接受终身教育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由此,就决定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必须基于培训目标的差异性,确定培训的类型和层次。如,培育高层次的诸如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家庭农场主、职业经理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新型职业农民,就可以更多地通过职业院校等路径开展既有理论教学,又有新技术、现代管理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现场考察进行典型经验的学习。就接受教育培训的层次而言,既有正规的学历教育,又有系统的长短期培训。再如,针对所有乡民进行基本公民素质培训,或者基于农民对生活质量提升需要的培训,则主要可以由乡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或者教学点进行。这些培训主要是普及性教育,是操作性的基本教育。

2.根据培训对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方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及相关激励政策的推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就业创业。未来农民的来源和构成将更趋多样化,这其中,除了留守农民外,将会有各种返乡人员以及随着人口流动政策和户籍制度改革后的城镇居民上山下乡。他们有志于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但是,基于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的实施,必须普遍接受资格证书制度的培训,还必须基于他们自身的特性、职业需求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方式的培训,政府及教育部门应据此组织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工程。如,留守农民基本技能培训、公民素质培训、返乡人员创业培训(农民工、军人)、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乡村精英(新乡贤)培训、老年人老有所乐培训、妇女新技术培训等等。为此,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一方面要对培训对象进行摸底、分类,另一方面要对这些人员进行培训需求调查,从而根据对象的不同和产业特点,分类制订培训方案,实施精准培训。

3.根据培训任务,确定职业教育培训方案。由于培训对象不同、培训目标不一样,由此确定的培训任务也会不同。职业教育培训效果的提高,有赖于制定精准的职业教育培训方案,这其中,很重要的是必须以胜任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编制培训大纲,选编相应教材,明确培训方式等。基于培训任务确定的培训方案,必须体现以下特点:一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培训课程门类、培训组织形式。二是尝试构建模块化课程方案,既体现对所有参训人员的共同要求,如乡村文明、生态文明教育,又体现不同需求、不同培养目标的特点。为此,应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培训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三是课程内容必须充分反映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精英培育的需要,要把体现新业态、新科技的课程反映出来,还要把创业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四是可以逐步实施学分银行制度。这主要是基于农民个体特征以及从业特征而实行的弹性教学管理制度。

(三)瞄准贫困人口,增强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

“精准扶贫”是我国当今社会的一个热词。笔者认为,所谓精准扶贫,简而言之就是要以最好的或者最优的方式和路径,达成最优的脱贫效果。“最优的效果”则是指扶贫方式等既有助于扶贫对象当前尽快脱困,解除绝对贫困,更有助于终结贫困,有效防止返贫和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发生。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扶贫方式。那么,怎样的扶贫方式是更为精准、有效的呢?答案就是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既能消除绝对贫困,也能成为相对贫困的终结者;教育扶贫既能产生即时的扶贫效果,更能够实现持久脱贫的效应,原因就在于教育扶贫有助于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实践也表明,教育程度低,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村人口,其更容易成为返贫群体。以我国西部地区为例,相关研究显示,西部的部分地区在完成多轮扶贫工作之后,平均返贫率在15%-25%,个别地方高达30%—50%,甚至出现了返贫人口超过脱贫人口的现象[5]。这种现象的产生,可能的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足,扶贫行动不够精准。因此,在职业教育扶贫行动中,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将扶贫行动变成贫困人口自觉的行动,由此形成贫困人口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精准扶贫贵在精准。人是扶贫的对象,也是脱贫的主体。在扶贫行动中,无论从哪一个层面来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精准扶贫必须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促进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如此才可能真正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

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特征,提供精准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贫困人口具有不同的人口学意义上的特征,由此决定了他们对培训内容的需求特征也具有一定差异性。所以,为了使教育扶贫更为精准有效,就必须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并基于不同需求,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就不同年龄阶段贫困户的意愿而言,学者研究表明,60岁以上贫困户的需求类型首选是生活保障,比例高达67.2%,而获得劳动技能培训和贴息贷款的需求较小,分别仅为17.8%和10.1%;50-60岁贫困户对劳动技能培训和贴息贷款生产的需求分别为26.4%、16.6%,均高于60岁以上的17.8%和10.1%;50岁以下的贫困户对劳动技能培训、发展特色產业和贴息贷款生产的意愿分别为37.3%、35.1%和20.5%,均高于50岁以上两类贫困户对这三者的需求[6]。

2.基于消除贫困的目标差异,精准确定职业教育培训层次和类型。如前所述,贫困有绝对贫困,也有相对贫困,既有暂时的急性贫困,也有遗传性贫困(贫困代际传递),由此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扶贫策略的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要根据脱贫的目标差异,决定培训的层次和类型。

首先,就消除绝对贫困目标而言,到2020年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即是在未来2年必须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再就缓解相对贫困而言,通过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快速下降,但农村相对贫困问题日益显露。2006—2016年,全国农村20%低收入户、20%中等偏下户、20%中等收入户、20%中等偏上户和20%高收入户的人均收入增长倍率,分别为2.54倍、3.52倍、3.54倍、3.54倍和3.36倍,低收入户收入增长未能跑赢其他四个组别。这就意味着,消除贫困将是长期的任务,今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既要为眼前的消灭绝对贫困培训人才,又要为为持久的消除或者缓解相对贫困培养人才,更要为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后的消除和预防城乡贫民提供长期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

其次,消除贫困目标的差异性(类型差异、时间差异),决定了职业教育培训必须提供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服务。一是要积极发挥涉农职业院校的作用,通过全日制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贫困人口家庭孩子的学历层次,或对有较高学力基础的贫困人群进行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如针对“农二代”举办大、中专学历班,对贫困地区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贫困家庭学生实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当然,也可以根据培养培训对象特点,实行弹性學制,分阶段完成学业。二是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的主体作用,开展基于低学历、高龄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使这个贫困人群拥有一技之长后能够尽快就业,实现经济脱贫的目标。三是要依据各种培训平台,如农广校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建立贫困人口创业平台,对贫困人口进行创业培训;或者依托政府专项经费,通过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的培训,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劳动力就业从而脱贫。

另外,基于全面脱贫的要求,必须对贫困人口进行多管齐下的职业教育培训。贫困人口之所以贫困,既有因病致贫、因教育而贫,更有精神贫困导致。所以,基于职业教育培训脱贫要求,在对贫困人口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必须提供增进人力资本积累、改进健康状况和知识水平的综合教育培训服务。因为从人力资本角度分析,一方面,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了贝克尔所认为的“知识、技能和体能”,涵盖知识、技术、信息、能力等;另一方面,与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的还包括人力资源的健康、体能、智能、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5]。

3.建立职业教育扶贫动态跟踪机制。毫无疑问,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可以使贫困人口产生立竿见影的脱贫效果,然而,如何才能防止返贫现象的高发呢?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在对贫困人口精准定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以及其它相应的配套制度,建立贫困人口脱贫评估动态跟踪机制,职业教育培训服务必须成为这些暂时脱贫人群持久脱贫致富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1]郑瑞强,翁贞林,黄季焜.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要素配置与制度安排[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8,17(1):2.

[2]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2):72.

[3]沈费伟,刘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构与乡村复兴[J].人文杂志,2017(3):126.

[4]杨璐璐.乡村振兴视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J].改革,2018(2):134.

[5]陈波涌,唐智彬.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内容与途径[J].湖南大学学报,2017(1):87,88.

[6]杨园园,刘彦随,张紫雯.基于典型调查的精准扶贫政策创新及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340.

责任编辑 韩云鹏

猜你喜欢

支持策略功能定位乡村振兴战略
财务管理在企业内控中的功能定位及实践核心思路分析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理念下幼儿艺术表现的支持策略
物流信息平台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布局河北文化发展新常态
研究国企改革下的功能定位与经济发展
解读孩子游戏,提升有效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