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2018-01-23李铜山

中州学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农业

李铜山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形象和全景描述是乡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性要求和鲜明标杆是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战略的庄重态度和宗旨使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和评判标准是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和战略措施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报告;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12-0001-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不仅明确提出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七大战略”,而且意味深长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放在了“七大战略”之“居中”位置,彰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和时代性。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只有深刻揭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系统明晰乡村振兴战略的践行取向,才能不折不扣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理论探索中前行,在工作实践中夯实。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形象和全景描述

鄉村振兴战略的综合形象和全景描述是乡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笔者认为,如果简单地下一个定义,乡村振兴战略就是由中共中央确定的指导乡村广大地区振发兴举、增强活力的全局筹划和综合策略。其基本内涵还是为“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提供良好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已经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壮丽图景。

1.乡村振兴战略囊括了乡村发展、乡村文明建设及乡村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这一点,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就可以看出。

就乡村发展而言,不仅农业要振兴,农村要兴旺,农民要康乐,而且要协调耦合、欣欣向荣,朝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显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意味着,乡村发展生产力和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兼有,乡村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兼顾,全面而综合。

就乡村文明建设而言,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而且要建设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集“五大文明”建设于一体。具体一些讲,“产业兴旺”和“生活富裕”就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就是要建设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生态宜居”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治理有效”就是要建设政治文明。归纳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是“五大文明”建设的完美展示。

就乡村现代化建设而言,不仅要实现经济现代化,而且要实现社会现代化、人的素质现代化。具体一些讲,“产业兴旺”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兴旺发达;“生活富裕”就是可用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消费享受的财物充裕丰富,富足无忧;“乡风文明”就是乡村风俗和农民信仰符合全面小康的精神文化要求,文明民主;“生态宜居”就是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度等都达到舒适居住的高要求,美丽爽心;“治理有效”就是乡村各方面都得到井井有条的治理,和谐祥和。归纳起来,乡村振兴战略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素质现代化的“美声大合唱”。

2.乡村振兴战略是要让乡村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福祉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准确而及时,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同步,是运用共享发展理念,让城乡居民共享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福利。

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乡村发展新任务。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前,我国已提出并进行了10多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但远远超越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具体讲,除了“乡风文明”保持一致之外,“产业兴旺”远远超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远远超越了“生活宽裕”,“生态宜居”远远超越了“村容整洁”,“治理有效”远远超越了“管理民主”。可以说,无论从涵盖的范围和内容看,还是从达到的层次和高度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相比,都是“高、大、上”的。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新动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我国提出和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要政策取向,要求统筹城乡发展。虽然政策有了大的进步,但确切地讲,还是把乡村放在了“被统筹”“被帮扶”的不平等地位,乡村发展似乎还要跟着工业和城市走。此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根本性地一改往常的发展思路,真正地把乡村放在了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要求乡村立足于自身的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激发发展主动性和活力,不仅要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反哺转变到今天的主动作为、实现振兴上来,建立健全朝气蓬勃的内生增长机制,而且要与城镇确立全新的城乡关系,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建共荣共享。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性要求和鲜明标杆

乡村振兴战略的硬性要求和鲜明标杆是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这一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必须”。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2016年4月在小岗村考察时的讲话中,均有全面完整的表述。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有分散的表述。即,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1.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①农业不仅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础和支撑,而且直接关系到梦想能否实现和梦想实现的速度、质量和品位②,因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强大的农业。所以,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明确的必然要求。endprint

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粮食稳住了,农业其他问题都可以解决。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和“饭碗”问题,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③,“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④,“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⑤,使我国对农业地位和重要性的认知有所提升。

“四化同步”发展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我国跨入新时代,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农业强起来的任务更加显现出艰巨的特殊性——不仅要充分发挥其多功能性,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繁重任务,而且要加快融合发展、跟上现代化步伐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党的十九大以后,借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十分有必要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角色地位和产业特性进行重新认识,下决心开创“强农业”的伟大实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⑥等指示精神,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挖掘粮食生产新潜力,开辟农业供给侧结构优化新途径,寻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新突破,早日建成农业强国。

2.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农村是立国之源,强国之地。农村不仅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和寄放乡愁的地方,而且是能让广大农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一个真正美丽的国家必须拥有美丽的农村。所以,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清晰的必由之路。

这些年来,农村面貌变化不大,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依然滞后,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而建设美丽乡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还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⑧。

因此,党的十九大以后,农村美不美更为重要。只有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诱导全社会积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使社会资本加速流向乡村,使乡村文明得以宣传和传承,才能使农村得到“内外兼修”,逐步地从“脏乱差”转变为“净齐优”“明洁好”,才能适应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客观需要。

3.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农民是立国之根,强国之力。农民不仅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承载者和实践者,而且是社会财富的根本创造者和共享者。一个真正富裕的国家必须拥有富裕的农民。所以,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精准的必定追求。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⑨,“要大力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不要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要看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是否得到提高”⑩,“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B11。

而让农民富起来,不仅是农民收入增加,还包括广大农民精神层面的富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让农民富起来,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着力点放在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势头,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补贴政策效能等方面,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B12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上来,真正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和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庄重态度和宗旨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的庄重态度和宗旨使命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这一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不能”,同时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7月在吉林省调研时的讲话中得到印证。他明确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1.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

中外对农业角色地位和重要性的认知不同。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大体按照产业出现的历史顺序来划分,他们也都把农业确定为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并始终把优先发展农业作为重要国策,以至于虽然农业在发达国家GDP中的比重有所减少,但农业的基础地位却丝毫没有被削弱。而我国按照农业的性质和劳动对象的加工顺序来划分,把农业认定为初级产业——一种与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相联系的产业,把农业限定在十分狭小的范围,似乎只包括种植和养殖,而农产品流通属于第三产业,农产品加工属于第二产业,从而导致農业各环节之间不协调,农业产业规模得不到内涵和外延上的扩充,致使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综合效益一直低下。

今后,这种观念必须改变。未来,现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刚性基础,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一定要关心农业,坚持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坚决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坚决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坚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决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B13,使农业逐步由目前的小规模、高成本、低效益、弱竞争力转变为适度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强竞争力上来,坚决防范“农业过关论”“粮食过关论”的泛滥。

2.任何时候都不能淡漠农村

中外对农村印象的认知和应对方法不同。有些外国人认为,农村空气好、环境优美,是休闲避暑、舒缓压力、追求闲情逸致的绝好去处,所以他们一般白天、工作日待在城市,而晚上、节假日回到农村,心目中没有什么城乡差别,更多的是对农村的眷恋。中国人特别是大城市的不少市民认为,农村是自己挣扎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摆脱的“苦地”和“穷窝”,是万万不能再回去了,所以一提到回农村就大伤脑筋,满脑子都是城乡差别,嫌弃农村生活,决心要在城市里打拼。endprint

今后,这种思想必须改变。农村是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革命胜利的大本营,没有农村繁荣富裕就没有全中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所以一定要关注农村,坚持把乡村建设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任何地方都不能松劲。强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强力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强力打造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使农村的“五大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到与全面小康相适应,坚决防范“农村可怕论”“农村逃逸论”的危害。

3.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农民

中外对农民的认知和态度有所不同。有些外国人认为,农民是一群辛辛苦苦为他们创造衣食之源的人,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帮助,更多的是愿意赞美农民。中国人特别是大城市的不少市民歧视农民,认为农民土里土气,“脏、臭、俗”,理应得到全社会的鄙视和讥讽,以至于2006年6月网上曾经出现过《疾农民如仇——我为什么看不起他们》这样荒谬的帖子。

今后,这种看法必须纠正。农民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农民是中国梦的坚定履行者,没有农民的安居乐业就没有稳固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所以一定要关爱农民,坚持把农民就业增收和脱贫致富奔小康作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任何时间都不能动摇。要决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决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决防范“农民不可理喻论”“农民社会阶层论”的传播。

四、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和评判标准

乡村振兴战略的终极目标和评判标准是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这一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体面”,同时可以从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8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得到佐证。习近平总书记当时明确指出,“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承天接地的广大乡村来说,如果换一个比较“接地气”的表述和说法,就是“三农”一定要“三体面”。

1.務农成为体面的职业

不知从何时开始,农业这个古老产业在我国的社会地位逐步下降,与工业、商业、服务业乃至娱乐业等其他众多产业形成了鲜明的悖逆变动之势。探究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从事农业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脏乱差;农业面临的风险多,生产生活生态无绝对保障;社会地位落后,没有其他阶层光鲜亮丽等。以至于谁干农业,谁就觉得低人一等,抬不起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彻底改变这些情况,一定会使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具体体现在:农民将会有适度的劳动强度,再无汗流浃背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之辛劳;将会有得力的保险保障,再无“怨天尤人”之困扰;将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再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之自卑等。换句话说,未来的农业将不再是现在大多数人不愿意干的情况了,不仅会因为务农职业体面抢着干,而且即使让你干,你也要先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称谓或“绿色证书”通行证,拥有从业资格。

2.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

过去几十年,我国制定和执行了“赶超战略”,不仅政策有意识地向工业、城市、市民倾斜,而且采取多种措施从乡村那里获取赶超所需要的资源,造成了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严重的“剪刀差”,致使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空间狭小,农民收入与市民收入的绝对差、相对差迅速拉大,相对差峰值曾高达3.33∶1,于是“跳农门”“弃农离农就工从商”成为广大农民的生存路径,“两栖型农民”也越来越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根本扭转这种状况,一定会使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具体体现在农民将会有多样化的收入渠道,再无“增收无方”之烦恼;将会有稳定性的收入保障,再无“挣多少是多少”之哀叹;将会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再无“低收入阶层”之称谓等。换句话说,未来的农民收入会有大幅度的明显保障性增长,尤其是随着宅基地政策的完善,土地确权后耕地占用补偿费的大比例提高,以及乡村人口社会福利制度的创新,农民的收入将会更丰厚,甚至会使一些市民羡慕。

3.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

前些年,“脏乱差”一直是人们对农村的普遍看法。有人甚至用“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这样的描述,来形容我国城乡生活的巨大反差。回想起来,改革开放初期的10多年,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尤其是小造纸、小化工、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不仅没有使当地的经济发展起来,而且造成了不少河流臭气熏天以及农业的面源污染,以至于我国下决心关停“五小企业”后,又还了20多年的“环境债”,农村生态环境才逐步好起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全面消除这种印象,一定会使农村树起体面的形象,具体体现在农村将会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再无“乌烟瘴气”之非议;将会有完善的公共服务,再无“穷乡僻壤”之抱怨;将会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再无“素质低下”之蔑视等。换句话说,未来的农村生活将会因为有更新鲜的空气、更洁净的水、更完善的软硬环境、更浓厚的乡愁等而让城市人羡慕乃至嫉妒。

五、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和战略措施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取向和战略措施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点,可以简单地记忆为“三着力点”,同时可以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部找到。

1.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中国具有优先发展农业农村的先天基因和独有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农业与工业相比的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与城市相比的发展不充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必须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引领,从优结构、强基础、促转变、建体系、改理念等多个方面认真地贯彻落实。B14endprint

就优结构而言,一定要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强化农业农村的重要位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计划时,优先考虑、安排,并能见到卓越成效;就强基础而言,一定要把农业农村的“强筋壮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权力,抓紧抓好;就促转变而言,一定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多功能农业日臻成熟;就建体系而言,一定要尽快健全农业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改理念而言,一定要将“农业农村不重要了”“农业农村过时了”等不合时宜的观念清理淘汰掉,坚决树立起“农业农村应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必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不优先发展不行”等新理念。

2.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这既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战略方向,也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B15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必须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抓手,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力破解制约障碍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就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而言,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机制统筹利用城乡的资源、信息和“五力”(人力、物力、财力、权力、智力),实现城乡间资源的取长补短,实现城乡间的信息互通有无,促成城乡间的“五力”优势互补,通过高效率配置方式完成城乡间的耦合互动和融合发展。

就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言,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的作用,利用政府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乡村倾斜,推动要素资源宽广度大流量地向农村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差距,迅速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使乡村整体的“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同步提高,使乡村“骨骼”和“血肉”全面发展,形成得体的新型城乡关系。

就全力破解制约障碍而言,就是要全力破解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障碍,通过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通过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和提升农民财产权益,通过补齐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达到“城乡一盘棋”的协同跃升,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3.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既是“四化同步”发展中迅速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短板的迫切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促使农业农村早日达到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使命。而无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还是推进农村现代化,都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五大新发展理念。

就推进农业现代化而言,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就要着力于“五个持续调”。一是持续调实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完善现代农业发展的软件和硬件;二是持续调优农业产品结构,圆满完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三是持续调绿农业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绿色农业战略;四是持续调新农村产业结构,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B16;五是持续调强农产品“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层次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就推进农村现代化而言,要践行新发展理念就要着力于“五个必须”。一是就创新发展而言必须完善现代农村体制机制,具体包括通过创新农业经营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通过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等;二是就协调发展而言必须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素质,具体包括通过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统筹粮经饲结合和农林牧渔一体,通过促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村产业链和价值链转型升级,通过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农村的硬件软件设施不足问题;三是就绿色发展而言必须保护农村可持续生产能力,具体包括通过城乡环境并重治理消除农村面源污染,通过扩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通过加速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承诺夯实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四是就开放发展而言必须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具体包括通过“一带一路”延伸拓展国际农业资源利用途径,通过实施“飞地战略”缓解粮食土地方面的压力,通过创新性运用PPP模式加速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饱和度;五是就共享发展而言必须让农民分享更多发展成果B17,具体包括通过完善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深化经营制度改革健全农村利益联结机制。

注释

①吴宏耀、张征、冯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人民日报》2015年2月2日。

②本报评论员:《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民日报》2014年1月14日。

③④⑨《中央農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5日。

⑤《习近平在山东农科院召开座谈会: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央广网,http://china.cnr.cn/gdgg/201311/t20131128_514264155.shtml,2013年11月28日。

⑦张冬科、张建军、王浩:《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人民日报》2015年2月5日。

⑥⑧⑩B11《“平语”近人——习近平的“三农观”》,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2/29/c_1117601781.htm,2015年12月29日。

B12祝卫东、杨尚勤、顾仲阳:《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

B13韩长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人民日报》2015年8月13日。

B14何红卫、乐明凯:《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访十九大代表、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吴锦》,《农民日报》2017年10月24日。

B15本报评论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农民日报》2017年11月4日。

B16高飞:《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访十九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玉林市委书记莫恭明》,《农民日报》2017年10月24日。

B17夏淼:《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民致富之友》2016年第18期。

责任编辑:澍 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