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转化研究
2018-02-22王有远欧阳园园徐长斌
王有远 欧阳园园 徐长斌
摘 要:随着高职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发展,如何挖掘大量精品课程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和隐性课程资源,促成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优质资源更广范围的共享是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针对高职院校此类问题,通过引用SECI模型从整体上分析和研究了精品资源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资源的平衡转化。采用认知地图等可视化技术对隐性资源进行挖掘,建立隐性知识数据库,采用本体建模的方式构建了适合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关键词:精品课程;隐性知识;知识转化;模型构建;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王有远(1965-),男,江西吉安人,南昌航空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资源共享与转化;欧阳园园(1992-),女,江西南昌人,浙江理工大学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徐长斌(1976-),男,江西余江人,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知识转移过程模型的精品课程隐性资源转化研究”(编号:15ZD3LYB002),主持人:王有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10-0055-06
自2003年以来,国家级精品课程数已累计建设千余门,覆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1]。虽然数量规模上庞大,但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远没有达到其应发挥的程度,致其影响力还有待发掘[2]。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精品课程不仅要建设课程教案、教学大纲、习题、实验实习指导、参考文献资料、教学录像等显性教学资源,还应充分发掘隐形课程资源。
隐形资源包括课程负责人或教学团队的教学经验、学生学习经验与体会、师生教学交流心得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拥有的隐形知识是待开采的宝藏,对于显性知识的运用起到重要作用,并通过显性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才能促进知识的吸收和知识创新的实现[3]。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成功与否决定了我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关系着国家应用型人才储备的含金量。如何解决精品课程资源的显性和隐性知识利用不均衡现象,挖掘显性课程资源中的隐形知识,成为是否能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以及精品课程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
一、SECI知识转化模型
(一)SECI模型的显隐性知识的转化机制
SECI模型关注知识转化与创造的过程与方法,群体内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不断循环,实现知识量的积累与质的变化。
由此,精品课程资源的知识转化也可以应用SECI知识管理模型来实现,来提取各教育名师和精英团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包括上传的文档资料和经验、诀窍、观点和见解,来解决精品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平衡问题。
SECI模型中包括社会化S(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外在化E(Ex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结合化C(Combination)、知识内在化I(Internalization)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其中社会化阶段是通过共享经验并由此创造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等隐性知识的过程。隐性知识外在化是指一个将隐性知识用显性化的概念和语言清晰表达的过程。显性知识结合化是将现有的显性资源进行整理分类系统化。知识内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个人能力的过程[4]。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SECI模型引用
对于SECI模型的引用要注意的是精品课程资源工作的建设是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对象主要是教师和学生及社会学习人士。知识源主要包括各类网络的共享课程,主要是由各高校老师和行业的精英教育人士或教育界的权威人士,这类人都具备高学术造诣、教学能力突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可以挖掘的隐性资源非常丰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知识的传播方式依赖于网络平台。
由此建立SECI模型分析简图如图2所示:
将知识转化过程划分成众多转移活动[5]。转化活动的重点就是知识的提取、知识的融合、知识的吸收,分别对应了SECI模型中组合转化(Combination)、内部转化(Internalization),注重的是人与知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人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根据图2所示,要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均衡发展就是重点注意知识的提取、知识的融合、以及知识的吸收活动。对于社会化阶段来讲,它是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是通过共享经历建立隐性知识的过程。
二、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挖掘
可视化技术在人脑与计算机系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缓解了人脑非线性处理与计算机系统线性处理之间的矛盾[5]。
目前关于可视化技术用于知识转化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可。知识可视化技术有很多,包括认知地图、思维导图、语义网络、头脑风暴、视觉隐喻、知识地图等,本文采用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一种获取隐性知识的技术手段,通过认知地图可以获取专家的隐性知识,将专家常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技巧标识出来,把这个过程进行可视化,从而获得我们想要的隐性知识。
可视化技术又包含可视化绘制和可视化展示。可视化绘制又可以分为以人为中心的绘制和以电脑为主的绘制;可视化展示就是利用数据库中抽象内容展示为我们直观可见的视觉性内容[6]。
可视化展示包括数据准备,建立空的数据集,把原始数据的结构存入数据空间,通过对数据结构、类型和数据内容进行筛选整理分类,最终归纳出具有某种关联的模式结构,能够映射到视觉对象空间。可视化绘制就是运用可视化技术将人脑中的知识以图形的方式描述出来,来关联人脑中和计算机中的数据结构,包括知识准备、知识互动以及图形绘制3个步骤,分别形成个人知识空间、共享知识空间以及视觉对象空间。
在图2中可以看到对于隐性知识而言,主要涉及的三个环节就是知识的提取、知识的融合、知识的吸收,这三个活动的不断循环可以使得人不断地学习、吸收知识。而可视化技术的运用正好可以帮助直接促进这三个活动的不断循环。
(一)隐性知识的提取
知识的提取就是把隐藏在课程教师背后的多年教学经验、思考问题的思路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技巧、以及对理论框架搭建的学习诀窍等挖掘出来。可视化技术在此处的应用就是把这些凌乱的东西进行引导性的归纳,再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形成新的所需要的知识。
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根据解决问题人的经历和思考方式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把所有的资源进行收集,通过对诸如分析的角度、分析者的背景、分析这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等等一系列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将最终形成一个准确的方案。
(二)隐性知识的融合
知识的融合就是把数据库中的杂乱的信息和观点系统化,通过可视化技术和知识挖掘技术将数据集中的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挖掘出的结果应该通过各类评价,并通过可行性分析后形成新的知识源储存到数据库中,便于后续的重复利用。
可视化技术不仅提供一定的布局算法将知识挖掘产生的数据、知识展示出来,让知识专家更为轻松地理解和把握产生的知识,还提供一定的交互机制支撑知识挖掘的过程,使得知识专家可以参与到知识挖掘的过程当中。
因此,可视化技术对知识挖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知识挖掘的结果上,而且体现在知识挖掘的整个过程当中。可视化技术与知识挖掘的结合,将挖掘算法、布局算法、交互接口的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能够从知识库中挖掘出更多知识。
(三)隐性知识的吸收
知识吸收是学习者根据自身学习目的来选择利用知识库中的相应资源,并结合自己的认知和已有知识框架搭建自己的新知识学习框架并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以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模式在明确自身学习目的和制定自身学习计划之后,可以概括出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资源,通过可视化导航选择所需数据库中的知识进行学习,在学习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建立新的关于该方面知识的知识框架,此时的知识框架是结合学习者自身经历和学习目的之后得到的知识库。如果此知识库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可以继续搜索新的学习资源,直至构建出适合自己的知识库。
可视化技术对知识吸收的支撑包括可视化展示支撑知识导航及可视化绘制支撑知识建构两个方面,知识建构是对外部知识资源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理解的意义的过程[7]。
由此建立基于可视化技术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如图3所示:
隐性知识显性化导航参考本体对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原理,包括两部分:隐性知识的记录和其显性化方式[9]。
在精品课程资源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中的引用,在所有的上传课程资源中,将根据专业进行划分,或者根据课程进行划分过,通过计算机对所有资料内容的提取,可以得到关于此类课程的所有重要专有名词、概念。这样就可以根据某个搜索名建立一个概念集合,从而建立隐性知识所搜库。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组成
(一)隐性知识转化模型要素
1.知识要素——隐性知识分类。精品课程资源数据库针对的学习者是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因此,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可以将隐性知识大致划分为:
(1)讲学经验隐性知识,对于很多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学者而言,他们的宝贵教学经验是后来者想要领悟和掌握的。
(2)解题答疑思路规律隐性知识,对于能够申请为精品课程的资源,其中有很多的解题规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关键,远比单独做出一个题目来得重要。
(3)实践运用和操作经验隐性知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在实际操作运用过程中,往往是很多经验和实践积累得出的,例如在统计学中的KMO(检验统计量)值理论上应该为0.7,但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一般为0.5就很好了,这样的实际运用经验往往是决定一个人的实践能力的关键。
(4)知识整理融汇技巧隐性知识,这是帮助学习者整体把握学习方向的关键工具,也是一个社会学者能够清楚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2.人的要素——知识源和转化主体。知识源指的是隐性知识的提供者,转化主体是隐性知识转化的实施者[8]。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所以知识源为一流的教师队伍,包括所有课程资源的贡献者。
在整个隐性知识的流动过程中,隐性知识源和知识源流向之间的关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一流教师自身;由一流教师→学习者教师;由一流教师→学习者学生;一流教师→社会学习者。
这可以看作是隐性知识的转化维度。在此环节,人的心理环境对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和效果影响很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知识源的心理环境,如是否愿意分享隐性知识等;学习者的心理环境,如是否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是否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学习热情;学习者的知识储备环境,学习者对于所学领域知识的认知程度,是否具有理论基础,以及他们自身的感知、领悟、记忆等能力。
3.环境的要素——精品课程隐性知识转化环境。精品课程隐性知识转化环境是指促进或抑制隐性知识转化发生,或者影响其转化效果的相关环境因素,包括隐性知识转化内部环境、隐性知识转化外部环境、隐性知识转化宏观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上面人的心理环境和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此项目的管理心理环境;外部环境有包括政策和高校对此项目的支持、学习者对此类项目的推崇、项目实施目的和效果等的物理环境;宏观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技術环境、经济环境等。
(二)隐性知识转化模型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可以简单表示为图4所示。
隐性知识本身的属性对其自身的转化模式、方法和途径有直接的影响[7]。从图4中可以直观看出,外部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转化起到间接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但是内部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转化起到直接的作用。教学者是否愿意分享自身的隐性知识和学习者是否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并虚心求教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着隐性知识的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的隐性知识转化障碍则是其自身所携带的、特有的、难以解决的。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构建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转化原理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最终建立是围绕保证精品课程中显隐性知识平衡转化,解决隐性知识不被重视的显性的问题展开。故采用SECI知识转化模型,该模型可以保证模型的显隐性知识的不断转化和新知识的产生及积累。
对于SECI模型中的社会化、内化、外化、组合化是通过把其拆分成多个转化活动组成,然后根据转化活动涉及的隐性知识转化进行追踪,以便对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建立基于所有课程资源相关的隐性知识库,采用的是可视化技术将各环节的隐性资源显性化。
但是这其中又涉及到了隐性知识检索的问题。所以,需进一步运用本体隐性知识转化模型中的数据显性化检索功能,通过采用计算机语言,来记录资源中的隐性知识和资料制作者的隐性知识,这样学习者要检索的内容就可以在隐性资源库中进行检索,然后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显性化之后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知识吸收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库,进行知识应用。
除此之外,模型中还要考虑的是隐性知识的转化影响因素,也就是SECI模型中的场的概念,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借用模型构建要素的思路,影响模型的各要素,包括隐性知识、人、环境进行考虑,并对其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把研究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的多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一个包含人、环境在内的多维立体模型,以保证模型运行的准确性,避免某些模型中外在因素对模型结果的影响。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隐性知识转化模型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使用SECI模型,对SECI模型中的相应转化活动过程进行针对性技术引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如图5所示。
对于图5,所有1、2和3部分是SECI模型的主要内容。包括内部知识转化活动和精品课程模型的要素,包括知识、人、环境。
图中标识3表示的是所有精品课程资源中的知识,此处可以看出显性知识明显大于隐性知识,涵盖的就是知识获取这一活动。标识1表示知识转化活动,包括知识获取和知识存储,是隐性知识的挖掘,对所有的资料进行分类和大数据处理,通过运用可视化技术进行知识提取、知识融合来显性化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当学习者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时,通过检索将在隐性知识库检索到显性化后的隐性知识。
在完成导航推荐的学习后,通过知识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根据学习目的可以再次学习或知识应用,由此完成一次知识的积累,并通过后台计算机对此次学习的追踪,又将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标识2表示的是针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隐性知识的转化中各因素对其的影响。其中人的因素和环境的因素都将影响到隐性知识的知识源和转化,而这方面的因素中有一部分是不可控制型,需要综合考虑。
在高职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的评价指标中,除了要考虑教师的经验还要考虑到接受者层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针对性的隐性资源分析,在标识1处隐性资源的挖掘中有涉及。
高职精品课程资共享课程的隐性知识转移模型,综合考虑了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弥补了之前模型解决问题的单一方式。
五、结束语
精品课程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因此,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的建立目標是维持资源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均衡转化,从而促进知识的创新和知识库的积累。其次模型的重点是隐性知识的转化,所以需要对资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把SECI模型中显隐性知识的转化划分成多个转化活动组成,根据转化活动涉及的隐性知识转化进行追踪,对各活动中隐性知识转化进行追踪,并对知识转化中的多维因素,如技术环境、知识源心理环境等进行了解,增加了模型的实际利用性。
精品课程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通过其示范引领作用,将带动教学方法与模式等的改变,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炜炜.国家精品课程发展十年现状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3(8):53-57+96.
[2]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校教育管理,2011,4(5):57-62.
[3]陈秋.基于SECI模型的精品课程资源转化分析与设计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郑燕林,李卢一,王以宁.SECI模型视角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28(3):20-24.
[5]张会平.基于可视化技术的知识转化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6]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97-100
[7]马捷,靖继鹏.企业隐性知识转化模型构建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79-83.
[8]高晓云,温有奎.基于本体的隐性知识转化模型[J].理论与探索,2007,30(1):41-43.
责任编辑 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