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中学生课堂预习的实践研究
2018-02-22海南省定安县龙塘中学程赫吉
□ 海南省定安县龙塘中学 程赫吉
导学稿作为预习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减少了预习的盲目性,确实为提高听课效果提供了有力条件。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导学稿愈发显露出其不现实的一面。第一,所有学科的预习任务都前置了,学生的精力是否跟得上,一天尚可,但长期能否坚持?第二,学生能否带着问题自主预习,特别是乡镇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能否做到有效课前预习确实也是一个问题。第三,学生不一定都能自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上述原因,导学稿往往会流于形式,甚至是为某些公开课作秀。
为了避免课前预习和没有预习的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探究了新的课堂预习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预习;预习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预习模式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保证了预习的时间。由于都利用课堂时间进行预习,不至于像导学稿模式那样,学生要么课前忙得筋疲力尽,要么忙不过来干脆就得过且过,应付了事。也许很多人以为这样会影响教学进度,其实不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有影响,但如果预习好了,听课效果好,后面的复习辅导也就水到渠成了,前面花的时间多一点,后面花的时间就少了。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课堂预习不但不影响教学进度,反而会加强教学效果。在现实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开始都在无效地赶教学进度,结果到后面复习时,由于基础跟不上来,又不得不慢下脚步补基础,既吃力又不讨好。而课堂预习首先保证了预习的时间,为有效的预习奠定了基础。课堂预习时间长短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语文课堂预习,最起码要让学生把课文看完,这就涉及到学生的阅读速度的问题。为此,要考虑学生的具体阅读情况,确定合适的阅读时间。
第二,保证了预习的导向。现在流行一种理念,认为老师放手越多越高效,其实是一种认知误区。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别忘了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习的主导,具有导向的功能。首先,老师要把教学设计化为具体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方向的预习,避免了盲目性。其次,老师要在学法上加以引导。授之以渔,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最后,老师在巡回指导课堂预习时,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功能,适时指导,避免了放牧式的预习。
第三,有效地建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建构,而不是老师灌输知识。建构主义的教学规律可以分解为教,学,再教,再学,而课堂预习可以认为是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所暴露的问题,为后面的再教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预习,即使后面教得很精彩也是大打折扣。例如之前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没有课堂预习,只是老师精彩的讲解,自我感觉很好,结果到段考后,我发现一道选择题失分率很大,出乎我的意料。那道题是说《春》的作者是老舍对吗?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是对的!考后我慢慢反思了一下,发现问题出在学生根本没有课堂预习,更谈不上建构知识上。没有课堂预习,只会让老师教得辛苦而又没有效果。那次段考后,我尝试着进行课堂预习,刚刚开始学生不适应,阅读速度慢,大多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课堂预习,到期末考试时,我任教的班级语文成绩跟平行班比较,各项考试指标都赶上平行班,其中及格率还超出平行班7个百分点!这就是课堂预习的效果!我从中享受到了课改的乐趣。
课堂预习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
首先,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预习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
其次,在课堂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解之题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为了克服多人讨论效果不一定最佳的情况,笔者在课堂预习中运用了“和谐互助”课堂组织模式。
“和谐互助”课堂组织模式是指以同桌两个人为单位的课堂组织模式,两个人是师傅和学友的师友关系。师友关系的建立和开展活动的原则是:1.按照优配中,良配差的原则结好对子;2.同桌稳定,适当微调;3.学友先讲,师傅后讲,师友互助,教师点拨。
“和谐互助”课堂组织模式比较杜郎口模式,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杜郎口模式下,小组是由两桌以上的同学组成的,一般都以圆桌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可以走动。教室里的四面八方都可以有小黑板。杜郎口模式,第一、学生不容易组织,用即墨二十八中李玉刚校长的话来说“那不乱了套!”。第二、合作不落实到位,几个人坐在一起,容易分神,容易造成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什么也不知道。
总之,课堂预习因为具有可操作性而绽放美丽的课改之花,不娇艳,不盲从,以其独特的优雅姿态演绎着你我精彩的课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