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和实践
2018-02-22海南省定安县城南中学何兰琴
□ 海南省定安县城南中学 何兰琴
这些年我县初中生物课堂普遍存在低效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提高我县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甚至高效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的描述,“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课程标准中可以解读到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根据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解释清楚,生物体的细微结构只有借助显微镜、放大镜才能观察到,初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使我县初中生物教学达到课标的要求,必须保证生物实验课的开出率,真正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获得真知,提高生物学的科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我县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敢于创新,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生物实验活动的开展是我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举措。总结自己在农村初中生物实验课的开展和实施经验得出以下几点感悟:
一、因地制宜开展好生物实验活动
对于生物学科,农村最不缺的就是资源。如在上“环境因素影响生物的分布”这一知识点时,因为学校的学生多数是农村的孩子,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较熟悉,于是为了更好的开展探究实验,我课前安排学生回家查找并观察鼠妇,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生活的环境,从而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同时还安排部分学生课前去捕捉鼠妇带到教室,在上课时只需要课前准备好塑料瓶、黑纸或黑色塑料袋、潮湿的土壤,这样万事具备,就可以引导学生们开展探究实验了。这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分布。还有在学习“种子的萌发”时,我课前去市场买来菜豆种子(其他豆类种子也可以),在指导学生培育种子时,实验室没有培养皿,我指导学生把矿泉水瓶剪开,放入平时用的纸巾,放上菜豆种子就可以进行探究种子萌发的对照实验了。通过探究种子萌发,学生们明确了种子萌发需要的各种条件,这样既让学生观察到种子萌发的过程又理解了对照实验的意义。在探究“鸡卵的结构”时,只需要学生从家里拿来生鸡蛋(或者学校买),通过引导学生用镊子一层层的剥开鸡蛋,学生在很直观的情况下真切的观察到鸡卵的各部分结构,比看图片来得更真实,学生在实验的过程的过程中兴趣很高,学习也很专注,通过习题检验,学生们对鸡卵各部分的结构特点理解透切。可以说这些实验活动都是学生在玩中学,学生参与度高,这样的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而这样的生物课也让学生对学习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开展初中生物实验活动只需要老师在课前进行相应的准备就可以开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麻烦,也并非只有在标准的实验室里才能进行。因此,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生物实验活动。
二、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实验探究
在农村学校,很多学生土生土长,身处于丰富的生物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很多生物及生物现象非常熟悉,如果我们教师能挖掘出学生的这些资源,让生物实验活动在田间地头进行,也许学生们就是一个个生物的小行家。在农村地瓜、木薯、甘蔗的扦插种植非常普遍,荔枝、龙眼、橡胶用的是嫁接技术,香蕉则常用到组织培养技术得到种苗,所以当学生学到植物的无性生殖时,在学生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说出来,并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去某个同学家吃到的石榴比你家的又大又甜,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让你家的石榴树也结出这样的果实?”这些是学生身边的例子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课前采集好标本,让学生对采集来的标本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操作学生们知道了嫁接中什么是接穗、什么是砧木,知道了嫁接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比单纯去讲实验、去背实验理解得更透彻、更清楚。对于开展生物实验,有一句教育名言道出真谛,“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背,我会遗忘,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我想要真正提高生物的有效性教学,开展实验活动是必要的教学手段。
三、自制教具、模型优化实验教学
由于农村学校实验条件简陋、教具短缺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坐等到条件适合再去开展实验活动,那这样学生们也只能在那里坐着听老师讲实验。抽象的知识靠老师的一张嘴来描述是无法让学生理解的,这样也无意中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遇到较为抽象的知识时,学校又没有相应的教具的时候,我就试着用自制的教具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同时也会引导鼓励学生一起来制作教具,例如在学到人体“关节”这一知识点时,没有现成的教具,我让学生拿来硬纸板、两条不同颜色的绳子、一枚图钉或一根牙签,模拟骨、关节、骨骼肌是如何协调配合产生运动的,通过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学生们明确了关节的结构组成也理解了关节各部分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班主任发现很多学生对做早操有抵触心理、实际是学生不明白运动对关节的作用。通过引导开展自制教具的实验活动学生们改变原来了的看法,知道做早操可以锻炼身体,让身体强健,不再认为早操是无聊的了。同样在学习“肺的通气”时我同样让学生利用分支管、气球、七喜瓶等制作模型来理解肺的通气,同样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染色体、DNA这部分知识时,我会让学生找来两条不同颜色的电线,两条电线的长度大约20厘米,用这两条电线模拟染色体,电线里的金属线可以理解为DNA,外面的塑料可以理解为蛋白质,这样染色体的组成由抽象变得直观,同时由于电线容易扭曲,这样也便于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电线的两种颜色代表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虽然是简单的教具却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知识一下子就形象化、具体化,知识的难度也瞬间随之降低,学生就会觉得生物学原来这么简单有趣,学习的热情也随之增加。所以说老师上课时的千言万语真的抵不过一个简单的自制教具。
四、根据本地特色开展好实验活动课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种植槟榔和橡胶等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长势好坏决定家里这一年的收成。而农村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在农闲季节人们就拿着专门的捕捉工具到槟郎园或橡胶园里捕捉蚯蚓拿去买,如被槟郎或橡胶的主人看到就会被驱赶。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环节动物时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蚯蚓,问他们在怎样的环境最容易找到蚯蚓,引导他们观察蚯蚓的运动,了解蚯蚓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这样学生们就明白了蚯蚓对环境的作用。通过实验活动学生理解了庄稼地里的蚯蚓是不可以随意捕捉的,我们不能只为了眼前的利益去破坏环境,应该有长远的目光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在学习“两栖动物”时会让学生观察青蛙的标本,让学生说出青蛙的生活习性,农村的孩子结合生活中所见展开讨论探究,明确青蛙对农作物的作用。这些实验活动无疑是给学生播下环保的种子,学生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因为学校的教育成长为环境的守护者,教学活动的潜移默化也提高了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中学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中写道“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我们农村初中生物教师要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潜心研究教材,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的开展好生物实验活动。农村学校生物实验活动资源就在身边,我们善加利用将发挥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都行动起来,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