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开展
2018-02-2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肖天柱
□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肖天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这历史性号召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经发出,民心振奋,强军富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历史局面随即出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进一步升华民族素质、凝心聚力的深层次的唤醒。它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石上升华出的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和软实力的范式勾勒,是在中华文化丰厚积淀基础上,将中华精神与新世纪时代精神融合升华后的高精度表达。与此同时,作为渊源和基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同时被提了出来。
文化是对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客观存在的综合指称。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前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现象,被后一个时段的人称为历史文化,有实物存留和有记载的历史文化是恒定存在的。被后一个历史时段的人类传承的历史文化叫传统文化。文化能称上“传统”二字,必定有三个要素,即不同历史时段条件下“可认同性”大,对后一个历史时段来说“可应用性”大,对后来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大。既能传承,必是精华;历经传承,即为“传统”。文化传统,其核心要素是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它是民族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是国家、社会新一轮历史性发展的基石和基本范式。所有这些,青少年尚未有较多认知,成年人多半也缺乏认真思考。同时,目前文化和思想多元化,对民族文化主流有较大冲击。文化衰则民族衰,文化兴则民族兴,所以必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唤醒民族精神,深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全民性的。对整本经典著作或对先贤作者作专题研究,那是国学专家的事。就一般人学习而言,可以针对各级各类人员(比如青少年学生、干部、一般成年国民等),遴选经典著作内容,加以整合编注,形成简明读本或系列丛书以飨之。成年人个人自选经典著作作整本研读当然更好。
仅就青少年这个层次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内容方面要考虑年龄段的适宜性,这有可接受性和现实的教育效应在制约着。比如教青少年“入则孝,出则弟(悌)”、“父子有亲”、“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之类的内容,讲明白了他们可以理解和接受,如果让他们学“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之类的内容,就会因尚未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而难以真正弄明白。用《道德经》中的话教他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们可以理解,要他们去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恐怕是白费功。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说,青少年记性好,不管他们懂不懂,先背下来再说,以后长大了就慢慢会懂了。有人将这个意思概括为16个字:“熟读成诵,不求甚解,逐步反刍,久见功效。”早些年是有这种现象,许多老一辈文化人小时候都接受过这种“反刍式”基础教育。传统经典的内容与当代有较长历史时段间隔,青少年学习起来有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不足及语言文字障碍方面的困阻。比如教他们诵读“临深履薄,夙兴温清”,细讲一下还可以弄个半懂不懂,读“闰余成岁,律吕调阳”和“龙师火帝,鸟官人皇”(《千字文》)等就等于是“天书”了。好在容易上口,先背诵下来也不坏,何况“反刍式”学习在老一辈文化人启蒙时也有先例,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不过现实性的教育效应也要尽可能考虑进去。按少年和青年这种年龄段从可接受性角度和时代性制约的角度对多种经典著作的内容做出精选,再整合之以飨青年和少年,这种予以适当调整就可以做到的事,我们为什么不去做而一定要对现实性教育效应不管不顾呢。
为青少年遴选和整合经典中的内容,要考虑时代的针对性和可仿效性。比如《孝经》里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这很好,古训而具现代内涵。古代经典著作中有些极具时代性的文化习俗和礼仪规范,因为它所依托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它对行为范式的某些要求不宜让当代青少年照样遵行。例如《二十四孝》里表彰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庾黔娄尝粪心忧,以及《弟子规》里的“亲有疾,药先尝”“进必趋,退必迟”等,就不宜和盘托出以飨青少年,让他们来模仿。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对内容进行精心遴选整合后,编注少年版、青年版中华经典简明读本以飨之。他们年长后,自会逐步有鉴别地细品经、史、子、集中相关内容,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徜徉。
现在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在基础教育领域内,一些人在内容的择定和给予方面有误区,不管青少年受众的接受实况和学业负担实况,将《弟子规》、《大学》、《中庸》及《论语》、《道德经》等三四十种经典读物都安排给他们,从小学一年级直到中学,叫他们去念去整本背诵就算完成任务(尽管对其中某些著作的内容有人也作了一些删节省略),这应该说是“谋事不实”。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重在精神滋养的吸纳并同时导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与自觉践行,不是为了学一点古文化知识,不是为了应对潮流走过场,更不是为了复古。弄明白了这一点,开展教育活动时才能抓住着力点。
总之,认识正确了,办法总比问题多。仅就基础教育领域内的学生来说,必须考虑时代针对性、减负要求和学习中华经典总的价值取向。将一些经典著作的内容精选整合后分别编注少年版和青年版两种简明读本让他们学习,可以矫正漫及全国的不顾实效基本上全本背诵的操作误区,改变没有适合课程用的教材之现状。大道从简,“少则得,多则惑”(《道德经》)。简明读本有了,那就要严格要求青少年学子做到“五能”,即:能读、能讲、能背、能联系当前生活实际拓展性地谈领悟,能逐步将认知迁移到行动上,结合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当代人才所需的核心素养。
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学校立德树人计划之中,并有单项实施计划。要排除观望、等待、应付差事等想法,立即行动起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实施中,有几个要素必须切实把握住:1.这个专题教育项目,是为了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由升华的基石,从而深度培育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唤醒和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强化祖国的软实力,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走近世界中心,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不是仅仅为了弥补某个层次的一些民众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这一缺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很自然地含有这个成分。2.教育过程中,学习与领悟的重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伟大智慧,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深度培育和弘扬,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和品味古诗文的高雅优美上,尽管也必须要做一些这方面的工作。3.内容的择定要以道德、伦理、勤学、律己、修身、爱国的基本要求为主,同时要考虑量力性和减负问题。4.教育过程中多种形式和方法的选择要以实效性的预测和适宜性的评估为准则。
以上是仅仅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学习来说的,若从全体国民着眼,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其内容和形式可作分层分类组建。
经典专著整本内容的研究和对专著作者的专题研究,是国学专家的事。在一般的学习活动中,不分具体情况,不计教育效益,组织人们大量整本阅读和背诵经典专著,是瞎折腾。组织孩子们每人做一套古装穿戴起来,让几十个孩子列队站在大厅里或大庙中手捧经典齐声诵读,让媒体给予发布和宣传,这是形式主义,是作秀。
一般教育和学习应采用的做法,我们认为可以是,在价值取向和具体学习目的明确的前提下,将受众分层分类,精心遴选经典内容,重新整合,作出必要的注释以飨之。具体说来可以是:
一、编注《中华经典简明读本(少年版)》给少年儿童做国学教材。这是适合初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档次的、综合性的单本教材。内容的分项主题宜是孝亲尊师、守规矩、懂礼貌、勤学习、乐助人、学劳动、史海佳话(略知)、祖国语言美(进行初级品味)等。
二、编注《中华经典简明读本(青年版)》综合性单本教材,其性质与内容的分项主题基本与少年版相同,据先贤所述“大学之道”将内容深化之,并突出伦理、修身、和而不同、乐和万邦等内容,凸显中华精神之唤醒与深度培育。
三、为中小学教师编注《中华经典简明读本(师资版)》,其分类主题可以是师德、人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重道、为学之道、导学艺术、育人艺术等。现在有人将多种经典的全文加以详细注解,称为教师读本予以出版,其意在于为教师整本经典的教学提供教学参考资料,其价值取向不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也并不致力于凸显中华精神的滋养。这不足取。
四、编注干部学习系列教材。以勤政、廉政、修身、律己、亲民、交际、谋略等为分项主题,分别编注各成一册,或几项内容整合为一册,形成供干部使用的中华经典系列丛书,作为教材组织干部学习,安排专人督导,单位分阶段进行学习实效测试。
五、编注通识性综合教育系列丛书供国民通用,其分项主题可以是中和、诚信、仁爱、孝义、忠恕、伦常、勤俭、乐和万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