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杜郎口,我们有话要说
2013-01-31于源溟
刘 源 于源溟
杜郎口中学的改革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一个现象级典型。国家和教育部的领导人多次到校考察,全国各地教师们飞鸿般地涌来。杜郎口中学里那些穿着土气甚至有些破乱的农村初中生,不管走到那里,也不管面对的是谁,总是高声说着标准的普通话,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的微笑。
参观过杜郎口中学的人都会被他们那新颖的、充满朝气的课堂教学所震憾,但在震憾之余又往往会发出系列的疑问,最典型的大概有三个:第一,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是不是开放过度了?第二,他们如何处理静与动的关系?第三,杜郎口模式的普适性如何?
杜郎口中学是不是开放过度了呢?从学理上讲,确实是过度了。首先,它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学生在课堂教学上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这决定了教师注定会占据主导地位,而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教师成为了旁观者。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活动。相关的研究证明,他人在场既可能对活动效率产生助力,也可能对活动效率造成社会干扰。在杜郎口中学,参观教师可以随时进入课堂,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必然带有社会助力与社会干扰并存的两面性。其次,这种教学形式与内容的适切性存在问题。杜郎口中学的教学形式更适合以制作类或活动类的教学内容,与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好像不够。
但从杜郎口中学的实际看,这种教学模式是适宜的。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的基础差,采用这种课堂教学形式对塑造其健全人格作用巨大。在塑造其健全人格的同时,教学质量也同步提高。
他们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呢?学习是需要静静思考的,没有静思则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提高。参观者之所以会提出动与静的关系问题,是因为他们看到的往往不是杜郎口中学的全貌,他们看到的只是课堂展示性教学,只是杜郎口中学“导学案”整体教学的一个阶段。杜郎口中学的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静静地思考,认真地做着作业。
杜郎口模式有没有普适性呢?这是一个假问题。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普适性的东西,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杜郎口模式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例,各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兼收并蓄,建立自己的模式。学杜郎口者生,像杜郎口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