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意字的世界(三):位置变了,性质就变了
2018-01-25吕俐敏
◇吕俐敏
合体汉字通过构件的合成孳乳产生,因为构件的存在和构件位置的灵活性,为汉字的多产和能产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比如,“心”字可以分别放在字的左、右、下、上、一角。左边如“性”,右边如“沁”,下边如“恭”,上边如“惢”,一角如“忒”。 “心”在不同位置,其构件功能也不同,在“性、恭、惢、忒”中,是表义构件,在“沁”中表音。有时候还会为了字形的美观而发生变形,比如在左边是“忄”,在“恭”和“慕”中,又是一种写法。另外,在现代汉字平面上还有构件相同但因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汉字,比如“陪、部”“另、加”“叨、召”“杏、呆”“垠、垦”“晾、景”“旮、旯”等。
在会意字的世界里,因为构件位置不同而产生的不同字形也非常丰富有趣,可以从这些字形中看到古人造字时的思维方式。这种类型的会意字,在汉字学上称为关系位会意字,就是构件与现实中各个事物具有对应关系,构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对会意字字义理解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以下将以具体汉字为例,阐明这种类型会意字的构字理趣。
“伐”和“戍”共同的构件是“人”和“戈”,字形分别为:“”“”。“人”和“戈”在这两个字中的相对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义不同,“伐”是“戈”放在脖子上,用以戈断人首来描摹砍头的场景,在甲骨文中会看到卜辞记录“丁丑卜……伐十人”,就是砍断十个人的头来祭祀。后来,砍伐的对象逐渐广泛,伐树、伐木,词义泛化,引申为对他人武力的征讨和言辞上的诛责,如“讨伐”“口诛笔伐”等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戍”是“人”在“戈”下,防守边疆的意思,“戍守”“卫戍”“戍边”等都是这个意思。
“杲”和“杳”的共同构件就是“曰”和“木”,因为“曰”跟“木”的相对位置的变化,两个字的意义构成了有趣的反义。“杲”,是太阳升起天色明亮的意思,本义就是明亮。《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如海之深,如日之杲”,都是用来指明亮、光明。《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杲杲”叠用,表达非常明亮的意思。“杳”,是太阳落下天色昏暗之义,本义是昏暗。所以,《说文解字》注释为“冥也”。著名的文字学家段玉裁还对“暮”和“杳”进行了区别,“暮”是天色将要昏暗时的样子,“杳”是天全黑了的样子。《楚辞·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所居。”用“深林”“杳”“冥冥”三个字词来形容幽暗、深邃的意思,极言猨狖所居处的阴晦。这个环境描写如此得晦暗,再结合上下文,可见作者心情之阴郁。“杳”的词义引申为远无尽头,也引申为看不见踪影,所以有“杳然、杳无音信、杳无踪影、杳无人迹、杳如黄鹤、杳渺”等。“杲”和“杳”还在骈文中对用,表达强烈对比的语气,“是故民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管子以此来说明“民气”之不可压制。“杲”“杳”对用,无论是意义还是字形上都引发了强烈对比,这也是中国文字的魅力吧!
“北”“比”“从”“化”的共同构件是“人”,主要是依靠“人”的位置调整来表达意义。“北”是两个人背靠背的样子,字形为“”,就是“背”的本字,后来被借出去表示方向,在“北”的基础上加了“肉(月)”字,表示跟身体相关的“背”。 “比”的字形为“”,像两个人一前一后相随的样子,本义是“并列”,比肩而立,引申为“紧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就是“近的,紧靠的”。因为太近,就会勾结,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朋比为“奸”,“比”带上了贬义色彩。“从”的字形为“”,像一个人在前面走另一个人跟着,本义是“跟从、跟随”,因为有行走的意思,所以后来字形加“辵(辶)”成为“從”,又随着汉字的简化,回到了“从”,所以很多简化字其实也是渊源有自的。“从”字的字形中含有跟随,一个跟着一个,取义更多强调后面那个人的状态,就有“顺从、盲从、从善如流”的意思。“化”,字形为“”,用一正一倒的人形表示变化,“化”是个常用字,构词能力比较强。《现代汉语词典》中,以“化”为首字的词语有40多个。就汉字来说,词越密,内涵越丰富,故事也越多。“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春风化雨、冥顽不化”都是指变化。变化就是使事物的性质或者形态发生改变,如“化蝶、化险为夷、化整为零”。这种变化有些是通过言语,有些是通过行为,如“潜移默化、教化、感化”。转化的过程和形式有很多,可以通过融化、火化、粉化、分化等完成。化学是专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作为词缀的有理化、电气化、自动化、规范化、简化等也记录了变化的过程。
总之,在会意字当中,关系位的会意字,通过构件位置的变化或正或倒,或更换位置,从而产生新字,让有限构件在空间上有了无尽组合的可能性,为汉字记录丰富的语言提供了保障。从这种造字方法,可见古人造字之巧妙和思维之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