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2021-11-12彭泽芳
彭泽芳
一、引言
六书是关于汉字构造的六条基本条例,作为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六书对于学习“小学”、贯通文史知识以及词典的编纂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其中,会意作为六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汉字的结构、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情况和进行汉语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四十年来,随着社会上对“国学”的宣传和对汉字的重视,学术界对会意字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学术论文大量涌现,会意字的基本面貌得到了呈现。下面,将对近四十年来关于会意字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总结成就,发现不足,以便于将来进一步研究。
二、会意字定义研究
无论是研究会意字的哪个方面,都离不开对其概念的界定。从近四十年来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大家对会意字是合体字的性质达成了共识。然而,由于各家的理解不同,分歧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一)“会合”还是“会悟”
关于“会合”还是“会悟”的争论从宋元以来就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各家对于“会”字的理解仍然不尽相同。
南宋的郑樵,清代的段玉裁、王筠都主张“会合”说。王筠曾谈道:“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不作‘会悟’解也。”持“会合”说者认为会意只需要将几个部件的意义合成而为一个新的意义即可。现代,很多人都继承了这种观点,如韩栋、宋娟等。
“会悟”说源于宋代的张有,至元代杨桓则明确提出了“会悟”说:“会意者何?形者,体也,常也。而其用也,其动也,其变也,各有意主焉,故必假其形之用、之动、之变以示其意,使人观之而自悟,故谓之会意。”与“会合”说不同,“会悟”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意必须有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成。现代的古文字学家黄德宽先生认同这种说法,他说:“所谓‘会意’并不是各个构字成分含义的简单会合相加,而是在一定的语言系统的制约下,通过构字成分(各单字)的组合关系,使人对它所代表的词义‘观之而自悟’。”(2015)
(二)会意字的构件是否可表音
我们已经发现,传统的六书说难以概括所有的汉字,“兼书说”的提出弥补了这一不足。其中,会意兼声的字占了很大的比例。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会意字的构件是否可以表音呢?如果不可以表音,该如何与会意兼声的字相区别?
对此,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会意字的构件不表音,持这种说法的有刘琳、董越、王亚凤等。
第二种观点认为会意字的构件虽然应当均为意符,但极个别的会意字也包含表音的成分。持这种观点的有石定果、韩睿等。
第三种观点则直接将会意兼声字纳入会意字的范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詹鄞鑫、胡北等。
(三)会意字的构件是否包含非字构件
依据王宁先生的“汉字构形学理论”,所谓成字部件是指能单独成字的部件,成字部件既能独立成字,又能参与构字,体现构意。非字构件不能单独记录语言,只能依附其他的构件体现构意。
大家对会意字概念争论的另一个焦点就是会意字是否包含非字构件。一种观点认为会意字不包含非字构件,持这种观点的有石定果、刘志成、王立军等。石定果先生在《〈说文〉会意字研究》中谈道:“会意字是合体字,它必须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字部件,它的部件均为意符。”另一种观点认为会意字可以包含非字构件,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宋玲玲、程建红、胡北等。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学者在给会意字下定义时还特别强调共时或产生新义,强调共时的有李子剑、郭飞等,强调产生新义的有韩睿、宋娟、范常喜等。
“会意”的“会”字究竟应当作何理解?会意字的构件是否可以表音?会意字的构件是否可包含非字部件?我们认为,对于这些有关会意字定义的问题应当回归源头,充分考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会意字的解释以及释例,而不是纠结于后人的观点。
三、会意字结构研究
作为一种合体字,会意字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拆分,因此众多学者对会意字的结构格外关注,大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会意字结构的研究
关于会意字结构的研究主要是综合考察会意字的会意方式并对其进行分类。詹鄞鑫、高明、黄德宽三人是从历的角度考察会意字的结构的,他们的表述虽然不同,但都看到了会意字的两种主要的会意方式,即以形会意和以义会意,而且会意的方式是从古文字阶段的以形会意为主向后来的以义会意为主转变的。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汉字的象形性逐渐减弱,不得不依靠文字的意义来体现。早期的汉字由于图画性、象形性较高,因此其直观性较强,而后来产生的会意字图画性、象形性大大减弱,因此只能依靠会意字各个构件的意义来综合体现。
胡北不仅从历时的角度将会意字分为会形合成会意字和会义合成会意字,而且从共时的角度将会意字分为了实像素描型会意、着重突显型会意等八种类型。此外,他还根据会意字意符的异同将会意字分为同符会意字和异符会意字。
王宁先生采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分析六书,他把会意字分为了会形合成字、形义合成字、会义合成字和无音综合合成字这四种类型。
裘锡圭先生在他的“三书说”中,将汉字分为表意字、形声字和假借字三种类型,他把会意字纳入表意字的范围之后,将会意字分为图形式会意字、利用偏旁间的位置关系的会意字、主体和器官的会意字、重复同一偏旁的会意字、偏旁连读成语的会意字、其他这六种类型。
这些学者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会意字的结构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说法都表达了他们各自对会意字的思考和见解。
近来,很多学者都对甲骨文中会意字的结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郭飞、宋娟、马晓风、韩睿等从构形理据、构件、构形、构意的角度分析了会意字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甲骨文时期会意字的面貌。
《说文解字》作为小篆字形的代表汇集了众多的会意字,因此有不少人对本书的会意字结构做了分析。其中有对《说文解字》以义会意字的专题研究,有对《说文解字》某部会意字的探讨,也有对《说文解字》同符会意字的考察,不过较早对《说文解字》会意字结构进行分析的是石定果先生的《〈说文〉会意字研究》。石定果先生在书中使用结构——功能分析法对《说文解字》会意字的数量、层次、构件、结构、部首、词性做了全面的描写和分析,在《说文解字》会意字结构这一板块,石定果先生根据造意的生成方式将《说文解字》的会意字分为同体重复会意字和异体结合会意字,并且对同体重复会意字所表示的意义作了描述,还从语法的角度对异体结合会意字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做了说明。石定果先生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作用,此后,大家对会意字所用的定义、构件、构形、构意的分析方法就是以石定果先生的方法为依据的。
(二)会意兼声字研究
亦声说提出之后,众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大家对会意兼声字也作了专题研究,如吴海燕的《谈‘形声兼会意’之所指及相关问题》、张玉梅的《王筠“形声兼会意”述论》等。此外,也有不少是包含在对会意字或形声字的研究当中的,如胡北的《会意字研究》、杨军会的《甲骨文形声字研究》等。这些文章大多是先对会意兼声字进行鉴别和归类,然后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如詹鄞鑫先生就将会意兼声字分为三类:意符同源兼声、意符异源兼声和意符声化兼声。
四、其他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之外,一些学者还考察了会意字的生成问题,如苏新春、张莹莹等。王凤阳对“会意”观念的产生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会意”观念的产生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因为复音词的不断增加,二是因为形声字的大量产生,这二者使得组字成字的习惯深入人心,会意这种造字法也就随之而生了。
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关于会意字教学的文章,如王佳鹤的《基于对外汉语的会意字教学研究》、张莹莹的《会意字会意语境分析及其教学》、林姗的《医古文中会意字的教学》等,这些文章或通过举例来具体阐述关于会意字的教学,或通过归纳会意字的特点来谈会意字教学的技巧,为我们进行会意字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也有对除许慎之外的会意观进行研究的,如王立军、黄耀明。其中黄耀明对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体现的会意观做了深入的评述,指出了其会意观的优点和不足。
还有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会意字的,如陈志群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会意字所体现的认知方式,夏军从义界的角度分析《说文解字》的会意字,李元鹏则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对《说文解字》的会意字进行统计和描写。这类研究角度新颖,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层面了解会意字。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既是汉字的四种造字法,也是汉字的几个小类。分类就必然要对这几种造字法进行区分,部分学者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潘杰、楚永安等。周兆道指出分清会意字的类型是辨认会意字的基础,并且提出了定义法、寻声法、探源法等辨认会意字的方法。
此外,一些学者对会意字和其他类型的词语做了对比分析,如苏新春的《论会意字与复合词的共同生成机制》、张燕的《也谈会意字与复合词》、宋玲玲的《汉字会意字与英语合体词构成理据的分类与比较》等,这些学者的眼界较为开阔,他们能对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联系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对少数民族会意字的研究也有所兴起,如李静、王胜香,一个是对东巴文里的合文与会意字、形声字相区别,另一个是对壮字里的会意字造字手段进行讨论,以便探究其蕴含的民族意识。
五、不足
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四十年来对会意字的研究中,有关会意字定义的研究,有从历时层面或共时层面对会意字结构的研究,也有对会意兼声字的研究,亦有会意字与其他词的对比分析等等,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会意字的众多问题得到了解决,成果十分喜人。
然而,我们发现对会意字的研究出现了重复研究和创新不足的现象。比如学者们对甲骨文中的会意字的构件、构形和构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但是对于甲骨文中会意字的形成缺乏深入的考察,而且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字,可以将甲骨文与同一时期的其他表意文字进行对比分析,但这类对比的文章只有范常喜的《甲骨文纳西东巴文会意字比较研究初探》、李红梅的《甲骨文与原始楔形文字会意字比较研究》,有待于大家的进一步挖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家对某一时段的会意字研究较多,尤其是集中在对甲骨文时期的会意字和《说文解字》中的会意字的研究,对古文字之后的会意字研究较少,相关的只有李子剑的《隶楷阶段会意字研究》和黄耀明的《清代会意学说研究》等少数几篇文章,可见研究领域有待于开拓。而且,要想对一个事物进行全面的把握就必须有历史观,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人对会意字的发展历史进行完整的描写,十分遗憾。
六、展望
综观近四十年来的会意字研究概况,有成就,也有不足,未来我们可以以成就为基石,从纵向的角度全面考察会意字的演变历史,并在其他的薄弱之处多多弥补,相信会意字的研究会有更大的突破,我们也会对会意字和汉字的发展史有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