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材料展示学科素养的尝试
2018-01-23岳慧思
岳慧思
[摘 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在学习中通过对史料的运用,能够促进学生高效完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形成合理的思维结构,提升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思辨、判断、整合的学习能力,使高中历史学习趋向开放性、求通性和求真性。
[关键词] 中学历史;核心素养;史料价值;历史情怀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际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发展,立足于以人为本德才并举。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是唯教材观,唯标准答案论,教师是教材的直接授意者,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局限在历史发展基本规律、基本线索,于是要打破历史课堂上“学生兴高采烈地进去呆若木雞地出来”,呼唤用创造性思维代替固化思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自主探究成为历史学习的必要过程。让历史课堂成为真正的培养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摇篮。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弄懂两个问题:一个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另一个是史料的功能。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对过去进行解释和认识。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怎样全面、辩证、客观、发展地看待人类的过去。所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就是三维度五要素。三维度是指以学科知识技能为基础,整合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能够满足特定现实需求的①正确价值观念;②必备品格;③关键能力。五要素:①时空观念,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②史料实证,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③历史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④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史料是学习、研究历史的依据和基础。学习历史必须建立在全面真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胡适说,历史学家“全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材料,用最精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谨严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教学中史料的应用不再是过去的单一的对教材的补充,而是充分发挥它的启发性、开放性和导向性功能。弥补高中生学习历史重知识重结论,而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和高三备考期,笔者做过如下尝试。
一、读懂历史材料,提高学习能力
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不断更新,历史解释也在不断发展,教学中采用一些与教材对应的相关史料,学生能够将史料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既证明教材知识体系的正确也补充了教材的知识体系的不足,形成更全面的认知。在学习中国古代官僚体系发展演变专题时,我引用了这样一段材料,“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重。”学生通过这段材料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周亚夫被封条侯是继承其父爵位,被封车骑将军是因为军功。反映中国古代选官由注重血统向注重才能转化,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趋势。所以,史料应用源于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水到渠成地转化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研究从史料到分析,从具体到整体的一般过程,就能理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心理顺序,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整体全面发展思路。
傅斯年说,历史学即史料学;其次,史料就是论据,历史学讲究的是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历史距离学生比较遥远,那么通过历史史料的植入,学生就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历史,能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所需的智慧和力量,促进自身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的增强。史料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教学的信息,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历史教学中利用史料这样的教学资源,巧妙设问讨论,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阅读能力、辨别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
二、掌握历史信息,感悟历史情怀
教学中对历史材料设置的问题要体现出:①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做出的理性判断;②对同一事件有多种见解,具有开放式的研讨,超越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③多角度获取信息,打破唯教材论和答案唯一性。利用丰富真实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历史视野、历史思维等综合品质。历史是人类全部经验的总和,要让学生懂得历史编写要用崭新的观点,把人类生活看成是走向人道主义、走向全面发展的进步过程,而不是看成一种停滞现象。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对同一主题、同一事件或同一历史人物选择评价不同的文献史料,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历史观和史学的基本理论。从201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三的42题“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这一材料可以看出,史学家班固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有所突破,肯定“私商”是智人。所以利用史料拓展历史思维,能够树立高中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打下基础。
三、明确历史主题,把握研究方向
认识历史和了解历史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获取现存的史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所以,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课标》的“课程目标”“搜集和整理简单直观的史料来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2018年高考北京文综试卷37题的材料二中的“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仍然是社会上层,但包括工人在内的社会下层的历史也逐渐受到关注”得出是关注工人运动,根据材料二中恩格斯的思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可知强调唯物主义史观;第(2)小问分析,结合17世纪自然科学的成就得出有利于史学研究的科学化,结合法国大革命和德国可以得出重视民族历史;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性且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所以这一时期的历史研究开始关注社会下层和对历史发展从生产力角度研究历史,体现了唯物史观的观点。第(3)问为开放性试题,根据题目要求是结合中国近现代的相关史实,从“能力或方法”“价值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能力或方法”方面看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如列强侵略,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能力,一方面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同时要认识到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结合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的史实认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家国情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结论
伴随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即将到来,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已不再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关注历史的人文性,引导学生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方面体现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则是笔者今后教学中探索的主题。将教学植入我们的信仰中,用发展观点为我们的事业导航。
[参 考 文 献]
[1]叶小兵.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研究,2017.
[2]陈新民.英国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2002.
[3]朱汉国.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8.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