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课程统整的理性思考

2018-01-23宋慧娴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拓展课程基础课程课程体系

宋慧娴

[摘 要] 基于学校文化基础、儿童认知规律与国家政策要求等方面的认知,架构起“双维五域”的“适性”课程体系。在实施中,理性采取“学科内横向统整、纵向统整与跨学科的基于根学科统整、平行学科统整”四种学习方式,达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以主题学习为主进行综合学习,进而形成基础课程扎实、拓展课程多元开放的立体格局。

[关键词] “双维五域”课程体系;课程统整;基础课程;拓展课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成为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与实施,是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的,把课程统整作为基本实施途径,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学校全体成员及相关人员作为合作共同体,在顶层设计、实施、评价与重构学校课程中,体现学校正确的育人观。笔者以大连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为例,谈谈对课程统整的理性思考。

一、对课程建设的认识

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管理者必须以此为牵动,引导学生朝着读懂学生、重组课程、联结世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一)基于学校文化基础

对学校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发展定位,将“前瞻、先导、大成”作为学校使命,将课程作为完成使命的有效载体。

(二)基于学生现状分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随着对《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深入学习,综合各方意见,“敏而好学,达而自信”成为实小学子的培养目标,课程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基于未来社会需求

在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知识边界正在消失的背景下,人类要在“创造性、情感态度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做足文章。因此,学校课程的设置要着眼于未来。

二、课程体系的建构

用怎样的课程体系搭建起今天的学生与未来社会之间的联系呢?本着“尊重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工作思路,在原有“适性教育”文化架构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培养目标、新课程观,丰富其内涵,匡正其结构,完善其课程,建立了《大连市实验小学“适性”课程体系》,依据内容不同,有所选择地以课程统整的方式进行学习。

(一)课程统整概念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知识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建立知识、能力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及综合实践能力。依据美国学者雅克布斯提出的六种分类策略,统整的内容涉及到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实施等各方面。

(二)课程体系解讀

1.内容

着力打造“双维五域”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作为横向维度,以“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运动与健康、艺术与生活、品格与社会”作为纵向领域,形成基础课程扎实、拓展课程多元开放的立体格局。

2.方法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找准最近发展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求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基础课程作为“保底”性课程,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性采取“学科内横向统整、纵向统整与跨学科的基于根学科统整、平行学科统整”四种学习方式,综合课程则以主题学习为主。

3.途径

利用多方资源,将社区、家庭、教育实践基地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本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是学生的课堂,在时间、空间的使用上要趋向合理。

4.策略

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加强课程的体验性、趣味性、实用性,给学生提供参与、体验的机会,既把学生当作课程的使用者,又当作课程资源与课程的开发者。随着研究推进,把统整的课例按一定标准列出清单,并不断丰富完善,形成新的课程形态,达到新的课程高度。

三、课程实施

(一)夯实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中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一书提出:“让学生研究各种学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们变成该领域的小小专家,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基础课程必须尊重具有明显学科特征的知识特点、学科能力、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培养其探究、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1.学科内纵向统整

围绕教学目标,以本学科或跨年级的内容、方法、训练点等为基点,根据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达到深化知识学习、强化方法掌握的目的。

课例:五年级数学《挖去一块以后》,尝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统整研究,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内容进行统整。自主创生了《挖去一块以后》一课,运用图形平移及正负抵消的知识,认识“挖去一块以后”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变化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

2.学科内横向统整

围绕教学目标,以本学科内容、方法、训练点等为基点,注重课内与课外联系,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达到会运用、能分析的目的。

课例:五年级群文阅读《城南旧事》,本组元是“永远的童年”,针对“体会抓住词句表达感情,学会真实表达自己感受”这一训练重点,以《城南旧事》为例进行品鉴指导。导入课,用“一线串珠法,抓住线索、咀嚼细节”的方法,初步体会一个人物的情感、命运、性格等;品鉴课,学生以研究方向来分组,进行由此及彼的多元研究,体会写作方法的巧妙运用;汇报课,各研究小组进行成果发布,并尝试运用人物描写方法进行练笔实践。

3.基于“根学科”的跨学科统整

为达成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由多学科介入,把相关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排序组织教学,以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可以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

课例:四年级比特课《梦之船》,由科学、语文教师共同执教,按照三课时设计教学任务,科学老师引领学生以“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创意构思——全员制作,实现创意——作品介绍,相互启迪——提升改造,梦想升级”为基本流程开展学习研究。为实现第二课时“完成作品的基础上,抓住作品特点、有方法地进行介绍,通过交流、启发,能对作品进行合理改造和创新,提升儿童设计、表达、交流、创造等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在作品介绍环节,语文老师通过引领学生回顾“抓住外形、结构、功能的独有特点”,使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做比较”等说明方法,以“船长、工程师、船”等身份,将“船”的特点具体而生动地介绍出來。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丰富、更新奇的创意,又对“船”进行再次的升级改造,提升儿童的设计、表达、沟通、创造能力。

4.平行学科的跨学科统整

在同年级内,围绕多学科涉及到的话题,确定课程总目标,从多学科入手,以不同学习方法及表达方式,灵活安排导师、时间及空间进行系统研究。

课例: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地球属于谁?》,为实现“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整理资料,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善待一切生命”这一教学目标,品社学科教师借助各学科特点,以“话题”共议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则用数学学科的猜数字游戏、大数据计算等感受地球生命的平等;科学学科通过食物链情境图分析,了解部分物种灭绝的潜在危机;语文学科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自然的启示》等篇章的回顾,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创新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兴趣、开发潜能、培养特长,促进其个性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具有自主、开放、创新等特点的课程。我们将拓展课程分为拓展性学科课程、拓展性综合课程两类。因为综合课程带来了课程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这往往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以下内容主要针对拓展性综合课程进行阐释。

1.课程分类

综合一:建立多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运用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综合二:从学科入手,寻找共性研究话题,确定研究主题,设计课程目标。各学科依据学科特点,以不同学习方法及表达方式,灵活安排导师、时间及空间,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研究。

2.学习目的

以项目学习、问题探究的方式进行主题学习,通过梳理研究方向与掌握研究方法,提升思维品质;通过跨学科的自然融合,提高认知的系统性及知识的建构能力;在分工中懂得合作,在合作中增强责任意识,在自主探究中提高创新能力。

3.关注重点

主题学习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校范围结合校园节日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年级组内根据学科内容确定研究主题。为使主题学习的“主题”有价值、方法更科学,需重点关注选题方法、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1)选题方法:基于教材内容,尽可能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尽可能研究身边事或值得期待的事;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成果易于呈现。

课例:第四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的主题是“话中国年,凝民族情”。主题的确定基于三点考虑:首先,翻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教材,按照学科、册数、课题、学习目标等进行梳理,发现有6个年级、10门学科、42个课题涉及到与“年”有关的话题;其次,“年”是中国传统节日,孩子们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最后,“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产生敬畏之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有效话题。

(2)基本原则:提问不设限,答案无权威,探究有逻辑,评价客观且有标准。

课例:以“携手课程成长·放飞足球梦想”为主题的大连市实验小学第22届校园足球文化节,我们从课程着眼,打破年级、学科与时间、空间的界限,按照能力水平制定课程计划,从文与画、礼仪与规则、数字与足球、我和球队、足球战报、我和联赛、足球和音乐等七个方面实施全校性的主题学习,让足球文化与学科进行统整,为实现全人发展目标做了有益的尝试。

(3)研究方法:充分了解分类与比较、相关与因果、量化(定序、定量、定比、定性)、观点与事实等方法。

课例:在“秤”的主题学习中,从学科角度挖掘秤的知识点、延伸点,实现全学科参与。低年级数学组进行“秤与计量”的专题研究,了解称量的基本单位及关系,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半斤八两”的含义,用例证法解释不同单位的用途,使学生从计量单位的起源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计量单位的关系中领悟精细的研究精神;低年级语文组进行“秤的故事”专题研究,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秤的源起,以绘本、快板、吟诵等方式进行表达;科学学科以“秤的原理”为研究专题,通过拆解、制作、组装、演示等方法,理解并解释秤的原理,介绍杠杆原理的现实应用,培养儿童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学生根据兴趣自定主题、自由分组、自定展示形式。通过线下线上多种学习形式,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归纳提炼,多角度、全方位对“秤”的起源、演变、折射教育元素等方面进行研究。这种跨学科、跨学段的主题研究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发挥出强大的育人功能。

为使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建议通过教研模式、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的研究,让骨干教师先行,随后实现团队共进的目的。

(1)教研模式:翻阅教材,自选话题——集中研究,确定主题——确定目标,形成方案——自主研究,形成教案——观摩教学,相互借鉴——了解学生,真实收获——总结反馈,形成报告。

(2)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出示目标——梳理问题,提供方法——依据需求,过程指导——阶段分享,定向导学——展示交流,发现典型——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3)学习模式:分析任务,大胆想象——定研究点,制任务单——多种渠道,开展学习——初次交流,整理资源——二次分组,分享资源——整理资源,形成报告——展示交流,分享成果。

四、努力方向

(一)理性思考课程统整

基础课程要充分考虑儿童认知规律、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与授课所用时间等因素,做到重点突出、延展适度。拓展课程要考虑学生已有经验、学习能力、兴趣点等,体现广泛的参与性与任务的层次性,其中综合课程的重点是建立在对多个学科有比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它很可能只是原始思考或“前学科”拼凑,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

(二)教师适应课程需要

学校也好,课程也罢,归根结底,教师才是教育最关键的因素,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所以,当课程统整的综合性、实践性日益凸显的时候,教师要直面来自跨领域的挑战,把及时、系统的学习当作一种习惯;要接受学生大信息量的挑战,建立起真正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要面对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的挑战,改变已经固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

[参 考 文 献]

[1]〔美〕Garder.H.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朱永新.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J].人民教育,2016(20).

(责任编辑:符 洁)

猜你喜欢

拓展课程基础课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从学科本质走向学习本质
“拓”我视野,“展”我才能
浅谈小学语文拓展课程的开设与实施
自动控制类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影响中职数学教学效果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抓住基础课程五要素,构建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