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语文

2018-01-23石国权邓红英罗云东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核心素养教学

石国权 邓红英 罗云东

[摘 要] “田园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突显其人文特性,通过对语文学科人文资源和教学资源的挖掘,有效整合语文教材、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建构具有田园气息的、接地气的语文课。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需要一个自然的、非人刻意而为的“田园”,通过具有田园味的语文课堂以及开展语文活动、组建语文社团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田园语文;教学;特色课程;核心素养

一、“田园语文”的内涵

這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流派纷呈,“魅力语文”“本色语文”“生命语文”“本真语文”“真语文”“诗意语文”“人生语文”“激情语文”“智慧语文”“草根语文”,等等,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些研究者以他们自己所在的地域环境、学校背景为依托,提出了很多好见解,总结出了许多好方法。但作为我们相对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如何让中学语文教学接地气,既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爱学语文,又能适应中考、高考的需要,更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摆在我们这些民族地区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我们提出“田园语文”,就是要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突显其人文特性,通过对语文学科人文资源和当地教学资源的挖掘,有效整合利用语文教材、本地区的民族文化资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要素,建构具有田园气息的、接地气的语文课,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语文,从而主动学习、乐于学习语文,最终使其语文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语文学习不能快速“促成”,而需要营造一片具有生态效应的“田园”,需要一个自然的、非人刻意而为的“田园”,使其慢慢生长,循其规律自然“养成”。这样,我们就能最终找到一条适合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们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田园语文”这一教学模式。它的内涵有四:一是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的语文的田园,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地方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立足于本地实际,开发出本地、本校的校本课程,让语文“接地气”,充满田园牧歌气息,这是“田园语文”中的奇葩;三是充满田园气息的“田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语文田园的教学理想;四是让语文融入学生心灵的田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田园语文”的理论依据

(一)哲学依据

“田园语文”的哲学基础是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它有三个层面的意思: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语文学习中多数内容都依赖于生活,也就是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到理性认识,把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才能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认知的基础是客观世界,语文学习的基础就是语文的田园。庄稼生长离不开田园,更离不开农人的辛勤培育;同理,语文离不开语文的“田园”,也离不开语文的“农人”——语文教师。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课程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为学习的中心,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师生是建构知识过程的合作者,从这些新的视角出发,开发新的教学方法,谋求教学效果的高效益。从根本上讲,田园语文教学就是一种建构性教学、策略性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

(三)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同时,“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实现与课程同步发展,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意识,积极建设课程资源库。”

“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教学视野的延伸,教学天地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引进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

(四)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

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时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田园语文”的效能

(一)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让课堂教学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得到乐趣,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增强情感交流

在“田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三)提高课堂效率

“田园语文”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变叶老所指出的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使语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四)落实核心素养

“田园语文”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教育的时代步伐,让学生在“田园语文”的熏陶下语文核心素养切实得到提高。

(五)形成特色教学模式

通过我们对“田园语文”的探索,借以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田园语文”教学模式。让“田园语文”教学方法在民族地区中学语文教学中开花结果。

四、“田园语文”的实施

(一)进行国家语文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从新课程实施的实际和语文课程创新基地的需要出发,整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全校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整合、高效化实施、过程化评价。

(二)语文特色课程开发

这是“田园语文”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特色课程。以笔者所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例,2006年5月20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申报的“秀山花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秀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时还是中国书法楹联文化县,是沈从文先生代表作《边城》的原型地。另外,秀山金银花、秀山土鸡等也是很有名的特产。据此可以开发出这样的校本特色课程:①秀山花灯文化研究;②秀山民歌研究;③秀山饮食文化研究;④秀山书法、楹联欣赏及研究;⑤沈从文研究。

通过在高中语文学科中的实施,缩短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教材内容更加具体和亲切,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通过研究,开发出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课程。

(三)探索体现“核心素养”的“田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现行教材中缩写、改编的名家作品,我们认为这容易对经典造成误读,故可缩短课时;古诗文内容则应该详细学习和不同程度地掌握,应加大学习的量。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认为: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浩繁的极富表现力的文言典故、语汇,滋养、丰富了现代白话……若少年时诵读一定数量的一流文言,则成人后写成一流白话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同时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地的、传统的、世界的语文资源,增加自编校本教材的学习,校本教材包含丰富多样的地方文化、中外经典诗歌文章、紧扣时代脉搏的热评时文。

(2)教学时间。以现行教材为主,自编教材课程占一定比例,二者结合,灵活操作。

(3)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交给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的方法,教学的过程体现田园耕作式的精细化,具备田园牧歌式的浪漫温情。

(4)学生活动。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书法、背诵、听写、征文、演讲、手抄报等,老师常怀一颗年轻的心,在语文的田园中,培土、施肥、除杂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引领他们领略语文的魅力,语文核心素养就落到了实处。

(5)教研活动。积极开展以备课组为中心的教研教学活动,做到有计划、有中心、有效率,夯实备、教、改、练、测各个环节,建立与学生基础相适应的一套“田园语文”教学与评价机制。

(四)“田园语文”校外基地

“让学生走进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教学视野的延伸,教学天地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现实主义设计引进一定的浪漫主义精神。”了解本地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建立“田园语文”的校外基地,以秀山自治县为例,可建成:①自然风光基地,川河盖(国家4A级景区)基地、边城(国家4A级景区)基地;②秀山传统文化基地:“花灯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书法、楹联基地等;③外地语文创新学习基地:酉阳“桃花源”研究基地,凤凰历史名城文化研究基地(酉阳“桃花源”、湖南凤凰历史名城就在秀山的周边)等。

(五)语文社团建设

组建和成立与学科建设相匹配的语文社团,比如:①“田园文学社”;②花灯欣赏与表演;③民歌欣赏与演唱;④古代诗词研究;⑤书法社等。

(六)语文微课的研发

为在个别知识点上认知模糊或在某个知识点、某种思想方法需要深入研究的学生而设立。微课来源可以是基础知识、作文、诗歌鉴赏,或是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问、互动平台上留下的疑问。形式主要是单个知识点、单个语文学习问题等的教学视频,时长为8分钟左右,借助网络或微信平台实施推广。

“语文教育,攸关孩子精神底色,民族精神未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立足语文的田園,让语文课回归到其学科本身,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正是我们进行的探索。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刘国正.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核心素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