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创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践行策略
2018-01-23陈立
陈立
[摘 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标志着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为深化课程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教师应从学科活动及作业、校本课程、教师培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实践,构建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课程框架,探索初中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创新;践行策略
在21世纪急剧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不仅承担起传递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同时还承担着构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的新型文化使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教育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的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时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个体应具有的起基础和支撑作用的素质与涵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将核心素养中的基本要点逐一落实,成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校从学科活动及作业、校本课程、教师培养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之路,为人的全面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独具特色的学科活动及作业,让特色从刻意的装点走向文化的生成
为了展现学科魅力,培养学科思维,让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学生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实现学生的良性发展。学校以创建特色学科活动为契机,以特色学科作业为工具,打造学科教研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力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打造有特色的学科活动
1.初一年级: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学科特色
新的课程结构不再强调学科界限,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此外,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注重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交流,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基础上,反映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就是生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渐渐意识到学习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需求。因此,在初一年级,学校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立足感性体验,把多学科特色有效融合。例如,迎十一“放歌祖国历史,我们话当年”红歌大合唱活动,融合了音乐、历史、语文三个学科知识。学生在唱红歌的过程中,把历史学科的史料借助音乐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魅力展现,再现中国近现代史情景。既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史,又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更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感恩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游学生态园,实践出真知”活动,融合了生物、物理、化学三个学科。在出发前,生物组老师组织学生设计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入园后仔细观察、实践,回校后进行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展示。旨在引领学生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为今后更深层次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研究奠定基础。
2.初二年级:重视理想信念,发挥榜样力量
榜样具有良好的感染力,弘扬的是强大的正能量。树起榜样的旗帜,深入挖掘“榜样”身上的突出事迹,由点及面,会达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效果。初二年級特色活动立足理想目标的确立,发挥榜样的力量,把学科名人升级为学科偶像,让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研究偶像的学术成就的同时,对不同学科进行深度的认识,进而达到对相关学科的热爱和执着,提升学科素养,为学生未来生涯规划做铺垫。例如,用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为初二的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只好替父母站柜台补贴家用,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华罗庚因此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他为学生们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
3.初三年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造学生“专家”团队
一直以来,“学会学习”都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作为初三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复习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整个初三复习阶段的质量,更影响着未来高中的成绩。对此,学校研究安排了初三学科专家活动,这些学科专家不是老师,而是初三学生代表。“专家们”在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例如,物理思维导图学法“专家”、电学“专家”,化学气体“专家”、金属“专家”,历史改革“专家”、战争“专家”,思想品德实事新闻“专家”、国策分析“专家”,语文记叙文“专家”、文言文“专家”,考试后的质量分析“专家”,等等。各位“专家”各展所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或总结或反思都可以直接服务于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榜样的作用会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专家”的行列中来,更多“专家”开始尝试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目标的自我教育,开拓了学习的视野,更提升了人生的格局。通过这种“专家”式教育方式,逐步学会“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减轻了学生考前的学习负担,更为孩子们的终生学习、创新研究、保持探索的兴趣打下基础。
(二)设计有特色的学科作业
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特色的学科作业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强化课堂的同时,也为培养学生能力营造最佳的教育生态环境。
1.语文学科的“说文解字”
自仓颉造字以来,有着几千年的演变历史,有形象各异的字体,有各种各样的释义。可以说,每一个笔画都有它的来历,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出处。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提笔忘字,在学生的作业中也是错别字众多。究其原因,就是不清楚造字缘由,不清楚文字的演变。因此,“说文解字”作业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查阅资料,从研究自己的姓氏开始,根据字源、字形、含义、演变等方面对汉字进行解释,并手绘在A4打印纸上,制作成一份精美的手抄报。每周都有一节课的时间用来展示学生的作品,孩子们在黑板上描绘自己的成果,整合查阅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名字中的汉字,一个个汉字在孩子们的解说中变得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感。
除了自己的名字,学生们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字来解读,“文字猜猜猜”活动即让学生们根据给出的字猜其含义、读音,给出字的象形写法猜本字。借助“说文解字”,学生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在书写汉字时,学生们心怀感恩并心存敬畏,一同呵护中华文化之根,唤醒民族自尊,增强民族自信。
2.传统文化作业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人类优秀智慧的成果。传统文化作业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掌握了学科知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感受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例如,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生物、地理学科布置的作业就是研究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与地理、生物之间的联系。语文、历史学科可以从端午节的来历、传说、文学作品、宗教传说、历史名人、纪念活动等方面了解端午节,并解读它在新时代中的含义。神话传奇故事的浪漫,还有宗教礼仪的冲击,历史名人的影响,等等。这些文化因素都融合、凝聚在节日的内容里,平添节日的历史感、文化感。数学学科布置的作业是“端午——有用的数学”,学生从粽子的展开模型、关于粽子与数学的故事、当数学遇上粽子等方面展开学习,完成作业。一串串粽子模型、一幅幅折纸图形、一个个数学故事,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感受传统节日与奇妙数学的艺术盛宴。而英语学科则训练孩子用英语语言来描述端午情节,提高英语词汇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有特色的學科作业,使学生的道德、文化、情操、智能等素质得以全面提升,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还营造了学校儒雅高洁的文化氛围。
3.国庆节假期作业
国庆节假期作业即通过假期作业开展爱家乡、爱辽宁教育。这是一次跨学科的作业,用学到的各学科知识展现对家乡的热爱。数学学科,制作家乡地方圆大厦、电视塔、长青桥等标性建筑的立体模型,将数学有理数及简单方程的思想在生活中实际应用,让学生设计家乡特产的销售方案,等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既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即生活、学习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渗透了感恩教育,家国情怀,使学生们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等学科,从人文、历史、地理、特产、影响等方面介绍家乡。
国庆假期的作业检查有两种方式:一是全体同学的作业,通过期中各学科的口语考试,各备课组制定考核标准,各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二是优秀作业在艺术中心进行展示。“趣谈东北话”“数学立体图形——沈阳故宫大政殿”“解密彩电塔”“探秘牛庄馅饼——制定销售计划”“我是模型设计师”“指北针”“鞍山名梨——南果梨”“书写家乡历史——发展中的辽阳”等,各学科根据自己学科特色、运用学科语言、发展学生的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验收了年级学科实践活动和学科德育的渗透效果,提高了学校全面育人理念落实策略的有效性。
二、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让课程从“批量生产”走向“私人订制”
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让课程从“批量生产”走向“私人订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检、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
(一)校本课程的灵魂:文化底蕴
一个人文化底蕴的不断积淀与丰富,可以提升人的品味和气质。一门校本课程的生成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滋养和孕育。没有文化底蕴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课程也是没有灵魂的课程。文化底蕴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熏陶中,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把握和领悟的。这种实践过程既是运用文化工具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修养的过程。
例如,“轻松学国学,最爱我中华”“环球世界之旅”等校本课程,加深人文积淀,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须。把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涵育熏陶中,使文化底蕴积淀到人的身上,使他们自觉追求自身完善,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形成高品味的文化素养。校本课程“红学会”则为那些《红楼梦》的忠实粉丝们开辟了一个讨论、学习、提升的平台。由老师说红楼到学生说红楼,在分享、争论、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加深对原著的理解,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校本课程“雅思英语”“来自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魔法师们”“诸神之战”“走遍美国”以英语为载体,提升学生英语的语言能力,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塑造了学生的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有趣的生物”“数学历史与游戏”更侧重理性思维的培养,批判质疑精神的激发,勇于探究新的领域。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校本课程的核心:实践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变得尤为重要。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这就需要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学科发展,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有责任更有义务为祖国的未来输送更多富于创新精神、充满个性差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精神、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学校把实践创新作为核心,开始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比特实验室”“无线电测向”“有趣的化学”“动漫设计”“摄影”“舞蹈、油画”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在课程中培养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顺利解决遇到的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步入社会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但对学生来说这些课程是全新的学习领域,必然存在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在兴趣的引领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勇于探究,在学习实践中解决一个个难题,开发了潜能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审美情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
(三)校本课程的立足点:兼容并包各取所长
新时代的学生是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理性看待中外文化。博采众家之长,养成一种兼容并包与悦纳的态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校本课程的设计也要集东西方文化之所长。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首先要让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学校开设的“版画”“扎染”“舌尖上的传统文化”“书法与创作”“茶道”等课程,既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又赋予它全新的时代意义。作为中国人,坚持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
对于外国文化,学校也要选择性借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例如可以开设“甜蜜烘焙”“管弦乐”“合唱”等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
(四)校本课程的原动力:追求健康幸福的能力
具备追求健康幸福的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须素质要求。“临江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学生的心理健康不能等到问题发生才去解决,防患于未然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校本课程“心理沙盘”就是利用沙盘语言呈现孩子内心的真实状态,激发内心的自愈能量,结合语文的写作,积极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自我、管理自我,从而实现健全人格、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教育目的。竞技体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炼,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在活动中,学生们敢于竞争、敢于胜利,竞争中充分發挥自己的潜能,超越自我,培养领导与服从、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还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同时,通过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校本课程“啦啦操”“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将竞技项目纳入校本课程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校本课程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在操作时间上因地制宜,拓宽了学生学习领域,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在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健康,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关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精彩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杜威智.用完整教育还教育幸福完整——兼谈衔接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8(9).
[2]周刘波,宋杰.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培养中学生人文素养研究[J].教育研究,2016(6).
[3]边疆.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名著导读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2).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