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系统治疗中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体会
2018-01-23张筱
张 筱
(锦州市口腔医院,辽宁 锦州 121000)
在各类微生物感染下引起的一种口腔疾病,就是所说的牙周系统疾病。牙周系统疾病临床上比较多见。发病后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有时还会对其正常交流产生影响,甚至还可能引起患者牙齿缺失的现象,中重度患者可能发展成为牙周炎,临床危害较大[1]。此种疾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构成影响,致使患者心理情绪受到影响。本文研究分析牙周病系统治疗中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效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牙周系统疾病患者126例,时间跨度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判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为牙结石、牙龈红肿、牙齿松动等。通过随机抛硬币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3例,男34例,女29例,患者年龄为18~66岁,平均年龄为(36.8±12.9)岁。观察组63例,男33例,女30例,患者年龄为19~66岁,平均年龄为(37.1±12.5)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一般性资料并无实质性差异,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心理状态,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辅以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①治疗前护理。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遵循医嘱为患者提供全面护理,并为患者实行监护,同时还予以心理疏导[2]。在病情的影响下,患者普遍会表现出抑郁与焦虑的情况。护理人员应重视对患者的情绪疏导,耐心解决患者的基本问题,并告知其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有必要时可向患者介绍成功治疗的患者,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还应注意修正患者过高的治疗期望值。如患者情绪过于紧张,可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进行疗养。并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其紧张情绪。②治疗时护理。为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应保证手术视野,并可平稳、迅速的传递各类器械与物品[3]。在患者的口角处放置好吸引器,并设置相应的副压制,以便能够及时吸除口腔唾液与血液。在此期间护理人员还应注意对患者牙周组织的保护。操作时需注意一手只限于污染区域,另外一手只限于清洁区,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并注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感。如患者对刺激比较敏感,且出现牙龈退缩的情况,需及时给予温水漱口。手术治疗期间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并增强患者的舒适性需要。手术结束后还需仔细观察患者,确定是否存在药物过敏的情况,同时做好用药后处理。告知患者术后30 min不可漱口[4]。③治疗后护理。手术治疗结束后,护理人员可将治疗的情况和术后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并告知其保持半卧位休息。同时术后不可反复洗、吐唾液,以免创口出血。护理人员明确告知患者,短时间内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术后当天不可剧烈运动,日常饮食以流质性食物为主[5]。术后24 h可使用复方漱口水漱口,并告知患者手术结束仅仅是基础治疗缓解,还需进一步支持治疗。因此,患者应准时复诊。做好相关的口腔卫生宣教服务,指导患者正确刷牙。
1.3 统计学分析:使用专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此次研究活动产生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利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以判断两组数据差异性,如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牙周情况:治疗与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牙龈指数、牙周附着水平、菌斑指数无显著区别,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牙周袋深度(4.27±0.45)、牙龈指数(2.54±0.44)、牙周附着水平(4.62±0.75)、菌斑指数(2.72±0.04),观察组患者牙周袋深度(4.29±0.62)、牙龈指数(2.57±0.44)、牙周附着水平(4.62±0.62)、菌斑指数(2.75±0.47),经治疗与护理后所有患者均改善,且同一时间段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明显,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牙周袋深度(2.28±0.34)、牙龈指数(1.27±0.39)、牙周附着水平(3.32±0.49)、菌斑指数(1.38±0.32),观察组患者牙周袋深度(1.12±0.35)、牙龈指数(1.01±0.14)、牙周附着水平(2.35±0.32)、菌斑指数(0.85±0.25),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变化对比:牙周系统性疾病患者普遍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心理焦虑与抑郁;护理前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无差异,对照组患者SAS(65.3±6.2)分与SDS(64.9±4.9)分,观察组患者SAS(66.3±5.9)分与SDS(65.3±4.7)分,护理后两组患者SAS与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显著,护理后对照组患者SAS(56.3±4.1)分与SDS(53.9±4.9)分,观察组SAS(44.5±3.8)分与SDS(37.9±5.7)分,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牙周系统病的形成与患者牙龈环境恶化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牙周系统病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不利于身心健康。而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普遍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心理特点。经分析,患者的心理特征多呈现出紧张、焦虑、抑郁、自卑等[6]。因此,患者接受治疗的同时,还需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牙周系统性疾病患者治疗期间表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经全程护理后心理状态显著改善,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1] 杜波.心理干预在牙周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0):259-260.
[2] 邹义超,邹林含.中青年牙周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体会[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8):58-59.
[3] 胡小玲,方翠娴.改良Widman牙周翻瓣术治疗牙周炎112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4):203-205.
[4] 李瑞兰.不同药物口腔护理对牙周炎患者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3(16):255-255.
[5] 姜为爱,薛昌敖,林娟,等.系统化护理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0):153-154.
[6] 李发红.呼吸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医药,2016,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