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透热转气”探析❋

2018-01-22星,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淡竹叶犀角叶天士

刘 星,牛 阳

(1.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00; 2. 宁夏医科大学,银川 750000)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阐述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其中“透热转气”是针对营分证的治疗方法,一般认为是在清营泻热方中加入轻宣透达之品,使营热宣散透出气分而解,其用药如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非叶天士原文所举的犀角等滋阴凉营之药。但此入气分的药物又如何深入营分透邪外出?叶天士又为何将并无宣散透发作用的犀角、玄参、羚羊角等作为透热转气的药物,往往令人费解。笔者结合相关温病经典著作探讨如下。

1 对透热转气的理解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曰:“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营分证是“温邪犯于营分,引起以邪热盛于营分,灼伤营阴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1]。从营分证的形成来看,邪热可由卫、气分传入营分,或感邪后直接深入营分形成营分证,伏邪在营亦属营分证。

再谈“透热转气”的含义。透,《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谓:“通过,穿过”[2],无“宣透”之意;转,《说文解字》谓:“运也”,即转运之意。赵绍琴说:“热邪入营,营热之所以不能顺利透转到气分来,是因营与气之间有障碍。在清营热养营阴的基础上若再能排除营热外达的障碍,那么已入营之热就能迅速运转出气分而解。这种排除障碍使已入营之热外透的方法即所谓透热转气。[3]”“透热转气”就是通过排除气、营间障碍,使营热转出气分。阻碍营热外达的障碍有在营、在气之分,现分别阐述如下。

1.1 营热阴伤、气血壅遏阻碍营热外达

当邪在营分,其病理特点为营热阴伤。“营中之热远高于气分,热可由温度较高的地方向较低的地方传递,所以营热有自然外散之势”[3],但因“营热炽盛煎熬营阴、血液,致使血液黏滞……或邪热壅滞气机、气滞致营阴血液流行失畅而聚积成瘀”[4],营热胶着壅遏,致“体内多余的热量不能外散”[3],因此治疗的关键在于解除障碍。叶天士明确指出应“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等物”。但有观点认为犀角等三物并无透热转气之功,并认为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宣散透发,能将营热透出气分,但往往令人费解。若从性味归经而言,清宣透达的气分药一般很少能入营血分,不能深入营分将营热透达于外。其实,叶天士在原文已经明确指出了犀角、玄参等才是透热转气的药物,此类药皆入营分,营阴得滋则气血运行流利,胶着之营热顺势外散而转入气分。且援物比类,犀角、羚羊角等角类形尖质硬,为血肉有情之品,有外透营血之性,而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清解转出之气热。

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亦提到:“若伏气温病,自里出表,乃先从血分而后达于气分,故起病之初,往往舌润而无苔垢……即宜投以清解营阴之药。迨邪从气分而化,苔始渐布,然后再清其气分可也。”其所论伏邪在营血分,“舌润而无苔垢”是营阴耗损不足之象,投以养阴益营之药后,邪气可“从气分而化”,出于气分后“苔始渐布”,就需清其气分之热。故从二者所论虽有伏邪与非伏邪温病的区别,但因此时病皆在营分,故不难理解王孟英所说的“邪从气分而化”,即是达到了透热转气的目的,并间接阐明了透热转气的病机转属,这正是叶天士“透热转气”的内涵所在。

1.2 营热阴伤同时伴气热迫营阻碍营热外达

王孟英在其《王孟英医案》中曰:“血为邪踞,更不流行……病虽在血,而治宜清气为先,气得布宣,热象必露,瘀滞得行。”就是说当气营同病时,气热可内迫营分,令营热壅遏不能外散,需先将气热清解,“气得展布”,则无内迫营分之患,营热便有外透“转气”之势,故清气便可“透热”;同时针对营热阴伤的病机,辅以滋阴凉营,以解除“血为邪踞,更不流行”的状态,营热便顺势转出气分,从而“热象必露,瘀滞得行”,最终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

若伴见“火郁内伏”(《温热论》),“胃热甚也。若无汗恶寒,卫偏盛也”(《温热论》)等,是气分,邪热郁遏较重、表气不通而“无汗恶寒”,此时郁热迫营也会更甚。叶天士对此在《温热论》中强调应“大用清凉透发”“辛凉泄卫透汗为要”,清透并举。金银花、连翘、淡竹叶等药物在清气热的同时便可宣透气分气机,即所谓的“火郁发之”,使迫营之势得减,营热外达,故此类药非一般理解的“透营热于气分”。

另外,若同时兼夹痰湿、瘀血、食滞等它邪阻碍营热外达,则参用化痰除湿、活血消导等进一步“为热邪寻出路”(《温热逢源》)。正如《温热论》所说:“是渐欲入营也……如从风热陷入者,用犀角、竹叶之属;如从湿热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参入凉血清热方中。”

2 温邪入血分则无需透热转气

若病情进一步发展,邪气渐入血分,营阴更伤,血液更加黏滞,纵再用透热转气之法(或滋阴凉血,或清气热、宣气机),邪热亦难以转出气分却易有动血血瘀之患。此时无需透热转气,需要加大“凉血散血”之力,用方如犀角地黄汤之类,速使血热凉散,以防病情变动。

3 “透热转气”之临证用药辨析

《临证指南医案》载:“暑久入营,夜寐不安,不饥微痞。阴虚体质,议理心营。鲜生地、玄参、川连、银花、连翘、丹参。”此案为阴虚之体,病久在营分,治用地黄、玄参、丹参滋阴凉营,使“邪从气分而化”,再用黄连、金银花、连翘清解转入气分之热,充分体现了透热转气的治法。叶天士又治某人“脉数右大,烦渴舌绛。温邪,气血两伤。与玉女煎。生地、竹叶、石膏、知母、丹皮、甘草”,是气营同病,因气热较盛易迫营分,故清气热与滋营阴双管齐下,以达“透热转气”。吴鞠通之清营汤针对暑温入营而立,组方用药亦仿叶天士,同样蕴含透热转气的思路。

从用药思路可以看出,叶天士、吴鞠通清气热皆独重金银花、连翘、淡竹叶之品,而少用黄连等苦寒之药。因前者虽是寒以清热,性味却多属辛凉,质地轻清,有畅通气分气机之功,能防过用苦寒冰遏之弊,温病发热时多用之清气。王孟英在《温热经纬》中说:“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不可遽用寒滞之药。”因此,“透热转气”应少用黄连、黄芩等苦寒清热类药物,以防凉遏气机致病重不除。

4 结语

综上所述,解除营热外达的障碍,使入营之热外透是透热转气的关键。若障碍在营分,营热壅遏则滋养营阴,使胶着之营热顺势转入气分。若障碍同时在气分则先清解气热,以解其内迫营分之患;若气热郁遏明显、迫营更甚,则同时宣畅气分气机。研究“透热转气”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温邪致病的机理,更深入地理解叶天士选药用药的原意,正确指导临床应用。

收稿日期:2017-11-06

猜你喜欢

淡竹叶犀角叶天士
识别真假淡竹叶
中药淡竹叶质量标准分析研究
叶天士棋子治病
叶天士巧借蚊叮治天花
叶天士拜师谦学
犀角散加味干预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前期临床研究
医学家叶天士治贫
犀牛有角久成器
犀角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