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2018-01-18陈芙梅邓慧明曾科学
陈芙梅 邓慧明 曾科学
1 研究概况
慢性下腰痛属于腰痛症的一种, 全称为慢性腰痛伴下肢麻木疼痛。通俗解释是, 指腰痛及下肢神经出现不良症状或者过激反应[1,2]。慢性下腰痛一般高发于中老年人群。由于慢性下腰痛患者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 具有较强的局部顽固性等关联病症。同时, 该病本身就发病慢, 早期很难被及时发现, 所以患者病程都比较长,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对于本病症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往很多都是以针疗等方案为主, 且具有较好的疗效。近些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 对于本病的研究以及安全疗法的创新就从未停止过。
浮针疗法作为一种新兴的针灸方法, 与传统的针疗方案相对比, 其临床疗效也通过了多次检验。特别是在治疗患者痛症以及控制预后其他不良病症的出现, 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浮针疗法是在早期针疗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其遵从的同样也是传统的中医针灸理论, 只是在局部方面进行了优化改进。譬如, 将传统针灸理论与阿是穴理论、腕踩针理论融合起来。所以浮针实际上属于复式结构, 其在结构改进上是由针芯、软套管、保护套管组成[3]。在医学临床实践领域中,比较类似于常见的静脉留置针。对于浮针的操作和使用, 针刺浮浅, 仅达皮下或肌肉表层。对于患者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更不会出现伤害脏器的现象[4]。
近些年该疗法之所以备受界内的欢迎, 尤其是赢得了很多患者的认可, 可以再次从患者治疗体验的视角来看。在接受治疗中, 患者无任何不适感, 且不要求酸麻胀等得气感,直接提升了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
2 临床研究
关于浮针疗法的研究与临床进展, 发展到目前为止, 比较受认可的有三种不同方案。第一种是单纯浮针治疗的方法;第二种是浮针结合传统针刺治疗的方法;第三种是浮针结合推拿疗法。从作者的观点视角来看, 比较提倡后两种, 最大限度地将不足和劣势相互弥补[5-7]。
第一种单纯浮针治疗。在最初兴起阶段, 陆丽娟等[8]选择100例慢性腰痛患者, 在临床治疗与操作上, 选取患者病变侧小腿后正中线与足跟连线位置。在浮针治疗中, 将针尖方向直接对准阳性反应点, 平刺进入皮下, 深度控制在3~4 cm。在整个过程中, 精准调整针的方向, 先行确定患者无明显痛感之后再进行扫散操作。在扫散环节, 每点都控制在2 min以内, 次数在200次左右即可。从其统计结果中可以进一步得知, 待扫散结束24 h之后, 将留置穿刺针管拨出。100例患者中, 基本治愈的有82例, 效果显著的有11例, 临床有效率达到了93%。
第二种和第三种, 即本文重点提倡的辅助治疗模式。对于浮针结合针刺的治疗策略, 相关医学学者在早期展开了研究。将30例慢性腰痛症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记录, 确定进针位置, 即选取多个进针点, 以5个为宜, 包括腰部、臀部、大腿外侧、小腿等部位[9]。与上述一样, 在运针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受到酸麻痛感, 运针时间控制在 2~3 min以内,并于每10分钟运针扫散1次。对于留针时间不宜太长, 以30 min为宜。从治疗结果来看, 30例患者中痊愈18例, 好转12例, 有效率100%。对于浮针结合推拿疗法, 近几年也越来越受关注和认可。早期的研究中, 相关医学学者专门采用浮针配合定点斜板法, 对60例(急性)腰痛症患者展开了临床探究[10]。在选择反应点上, 以压痛最明显的位置作为阳性反应点[11]。并围绕此点从左侧或者右侧6 cm位置处确认为进针点。浮针平刺进针, 透过皮肤后将针身平贴皮下。从结果来看, 60例患者中, 痊愈49例, 8例效果显著, 另外2例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仅有1例无效。
3 讨论
导致腰痛的因素有很多, 尤其是慢性腰痛患者。对此,西医坚持认为, 腰痛症大多是由人体腰椎间盘发生老年性退行性改变而引起, 造成腰部肌肉和关节以及韧带等部位均出现不同程度受损[12,13]。与之不同的是, 中医学坚持认为, 慢性腰痛症的病因与病机更为复杂, 远比急性腰疼复杂很多,譬如, 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指出, “腰疼一症, 不得不以肾为主, 然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之别[14]”。同时, 进一步得知,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风寒湿邪;第二类是筋骨劳伤;第三类是气血瘀滞;第四类是肾亏体虚[15]。
综上所述, 以上四类均属于慢性而起, 即患者平时不注意身体保健, 且违背正常生活与生理规律, 故此, 对比本病的治疗, 前文中也较为详细阐明分析。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兴的针灸疗法, 其最大的临床作用就是操作方便、安全有效,且不良反应少, 更重要的是, 其凭借着经济性、超强适应性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4 附病例报告
患者女, 46岁, 2017年9月来院就诊。由于早期并未及时发现, 所以患者来院的前几天腰痛剧烈, 以致其行走不便,来院后及时指导其卧床休息。结合患者及其家属临床症状的表述, 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 CT显示L4~5水平椎间盘向左后突出, 硬膜囊受压。从中医学理论来看, 将其诊断为瘀血阻络型, 对于本病症的治疗, 应当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作为最佳治疗策略。
在治疗方法设计上, 常规消毒。将浮针从外侧向脊柱方向平移, 直到距离最痛6~9 cm处。在实际治疗中发现, 针尖达痛点为2 cm, 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位置左右扫散, 并叮嘱患者在此期间稍微活动腰部位置。待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之后侧卧位, 开始针刺肾俞、气海俞、委中、阳陵泉、束骨、后溪、环跳等, 加以电针治疗, 最最大限度避免人为操作失误或误差, 行连续波, 留针20 min。
从该例患者最终结果来看, 疼痛感缓解, 不过仍有间断性的小痛感, 但是, 基本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且从次日开始, 患者步行来门诊巩固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