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9岁死亡患者20年跨度疾病构成变化分析
2018-01-10刘鹏龚瑞
刘鹏 龚瑞
·论著·
30~59岁死亡患者20年跨度疾病构成变化分析
刘鹏1龚瑞2
目的分析30~59岁人群死亡患者疾病排序变化情况,从而对医院各科室间的医疗资源分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回顾性收集1992年至1996年以及2012年至2017年两个时间段各五年30~59岁死亡患者病案首页数据,抽取患者主要诊断、年龄、转归情况字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20年的变化,30~59岁死亡患者的疾病结构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65.33 ,P<0.05),循环系统疾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上升明显,分别上升13.9及6.9个百分点;肿瘤疾病占比下降7.4个百分点,其他疾病顺位也有不同程度改变。讨论医院和社会应该根据疾病顺位的变化规律和特点,重视30~59岁患者循环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急救知识教育,合理分配现有卫生资源,降低30~59岁患者患病死亡的风险。
死亡患者; 疾病构成; 排序
我国规定男子16~60岁,女子为16~55岁,这部分人口被视为劳动年龄人口[1]。该年龄段人群可以通过工作为社会创造价值。但为了更好地研究患者死亡对家庭乃至社会造成的影响,本文选取30~59岁人群进行分析研究,该年龄段是人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是社会劳动力的主体,事业和家庭相对稳定并成熟。这一时期人的生理机能将从成熟逐渐转为衰弱,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不断增加。但是截至2016年底,我国≥60岁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7%,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2]。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受到尊老爱幼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论社会或者个人,对30~59岁“中年”人群的健康状况的关注度远远小于幼儿和老年人。但是,该年龄段人群若患病或者因病死亡,对家庭乃至社会的幸福感造成的影响特别巨大。笔者对间隔20年的两个五年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该人群的致死疾病的变化情况,希望引起社会对该年龄段人群的关注,从而能够针对性加强对该人群的医疗资源投入,降低患者死亡率。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回顾性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以及某同级别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992至1996年以及2012至2016年两个时间段各五年的患者病案首页数据共计148.5万份,其中1992至1996年28.9万份,2012至2016年119.6万份。抽取出其中死亡年龄处于30~59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逐一审核病案,剔除病案编码选择错误以及年龄字段错误的24份病案,最终收集1992至1996年1 031例患者,2012至2016年2 5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同一患者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时以出院第一诊断所对应的ICD-10编码作为致死病因进行死因分析[3]。
二、方法
资料来源于医院信息中心数据库,因为1996年之前存储的病案首页数据主要诊断编码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所以首先由医院病案管理科将1992至1996年1 031份死亡病案的主要诊断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重新编码。
将整理后的1992至1996年死亡患者与2012至2017年死亡患者分作两组,按照死因疾病进行分类(表1)。比较两组间死因构成比差异,研究20年里影响30~59岁年龄段人群死亡原因的变化情况。
三、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0.0 进行多变量描述统计分析,将数据纳入交叉表(Crosstabs)进行计算,计算过程中剔除含有零值的6组数据,最后得到两类13组数据进行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患者死因构成差异情况
剔除影响统计计算的零值组数据后,1992至1996年1 031例,2012至2016年1 920例。(χ2=165.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1992年至1996年及2012年至2016年30~59岁患者死因疾病分类对比
二、两组患者死因构成排序情况
观察两组死亡患者病种构成排序情况(表2),循环系统疾病在20年间从排名第二上升为第一;呼吸系统疾病从原先的排名第四上升为第三。而原先排名第一的肿瘤疾病下降到第二,消化系统疾病排位不变,其他死因情况排序相应发生了变化。
表2 死因病种顺位情况
讨 论
总结死亡疾病谱发展趋势,了解其变化规律,有利于为医院管理和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信息服务,合理配置医院资源[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的时间组,数据构成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20年时间,造成30~59岁患者死亡的病因排序发生了改变。
循环系统疾病取代肿瘤成为了第一死因,所占比例快速上升,增长了13.95个百分点,达到33.68%。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开始于1993年,每五年开展1次,结果显示,1993至2013年,我国心脑血管病患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5]。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及节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提高,且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呈年轻化趋势[6]。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近55万,平均每天有上千人猝死。猝死现象越来越频繁,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7]。同时,近年来,脑血管病患病率同样呈上升趋势,尤以中青年脑卒中患病率上升趋势明显[8]。值得注意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人的膨胀,城市化导致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凸显[9],而大气中的PM2.5与PM10浓度与循环系统疾病死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0],这些研究成果与本研究的观察结果相符合。循环系统疾病快速成为导致该年龄段人群因病死亡的最大原因,既有全年龄的人群面临的空气污染等共同问题,也有过度劳累、熬夜加班、生活压力大、久坐电脑前[11]等该年龄段人口特有的危险因素。
呼吸系统疾病在所有死亡患者中所占比例,所占比例由4.88%上升至11.80%,增长了近7个百分点。由原先的第六位上升至第四位。呼吸系统疾病的增加与空气污染、吸烟密切相关[12]。研究显示,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患者住院率、死亡率的增加与PM2.5浓度的上升呈正相关[13]。此类疾病的致死病因主要有重症肺炎和肺部感染,其中引起年龄<60岁重症肺炎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包括长期疲劳、长期酗酒、不及时就诊,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艾滋后感染等[14]。这些致病因素在近20年时间内对30~59岁患者的影响愈发显著。
肿瘤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这与国家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和后期健康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有关,患者的生存时间被最大限度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年龄在不断增长,逐渐偏离出本次研究的年龄段,成为威胁老年患者的重要病因。
近年来空气污染的加剧与相关疾病的快速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显示,北京市冬季空气PM2.5浓度在滞后1 d时对健康效应影响最大,其每升高10μg/m3,将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分别增加0.40%和0.47%[15]。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对30~59岁人群造成的威胁快速增加。医院和社会应该根据疾病顺位的变化规律和特点,重视30~59岁患者循环系统疾病的健康教育,早期诊断,合理分配现有卫生资源,强化心脑血管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的专科建设力度,通过多种手段降低该年龄段人群患病死亡的风险,提升社会幸福感受。因此我们认为在不同的时间组,数据构成比例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20年时间,造成30~59岁患者死亡的病因排序发生了改变。
1 360百科.劳动年龄人口[EB/OL].[2017-7-28]https://baike.so.com/doc/6390285-6603940.html.
2 老龄化社会与全科医学[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23):2809.
3 张雪娟,李寿玲,潘宜敏.新疆某三甲医院2005~2013年恶性肿瘤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病案,2015,16(5):46-49.
4 石宝星,范忠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8670例住院死亡患者特征分析[J].重庆医学,2016,45(33):4691-4694.
5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7,6(32):521-530.
6 姜钧文,侯平,齐静,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点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9(1):81-83.
7 新华网.数据显示我国每天上千人猝死并呈年轻化趋势[EB/OL].( 2012-05-22)[2017-7-28].http://news.sina.com.cn/c/2012-05-22/200524459515.shtml.
8 吕尧,郑君.中青年脑卒中135例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5):27-28.
9 董凤鸣,莫运政,李国新,等.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与人群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关系的病例交叉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5(3):398-404.
10 郭淳薇,孙兆彬,李梓铭,等.北京地区近35年大气污染扩散条件变化[J].环境科学,2017,38(6):2202-2210.
11 搜狐网.【健康】猝死年轻化,请你改掉这些坏习惯![EB/OL].(2017-07-05)[2017-7-28].http://www.sohu.com/a/154624545 _704838.
12 王乐,唐月红,姜小明.新疆某医院6486例住院死亡病例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4,31(3):501-502.
13 郭杰,肖纯凌.PM2.5 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环境卫生学会杂志,2017,7(2):164-169.
14 范晓艳.重症肺炎的临床特征和死亡危险因素探究[J].中国实用医学,2016,11(2):78-79.
15 陈献.北京市冬季PM2.5污染对呼吸、循环系统疾病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6.
Analysisondiseasepatternchangesofdeathpatientsaged30~59yearsinrecent20years
LiuPeng1,GongRui2.
1InformationCenter;2GeriatricsCenterPeople’HospitalofXinjiangUygurAutonomousRegion,Urumqi830001,China
LiuPeng,Email:lp8562801@163.com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disease pattern changes in death patients aged from 30 to 59 years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adjusting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in departments of the hospital.MethodsRetrospective collection was done on data of death patients aged 30-59 years in home page of medical records from two Five-Year Plan periods (1992-1996 and 2012-2017). Main diagnosis, age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ere analyzed.ResultsAfter 20 year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sease pattern of death patients aged 30-59 years (χ2=165.33,P<0.05). Circulation system diseases and respiratory diseases were increased by 13.9% and 6.9%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tumor disease was reduced by 7.4%. The rank of other diseases also changed at various degrees.ConclusionBased on the changing patter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hospitals and socie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arly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circulatory disease and reasonably allocate the existing health resources and hence reduce the risk of death in patients aged 30-59 years.
Death patients; Disease composition; Sorting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7.04.006
8300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信息中心1,老年医学中心2
刘鹏,Email:lp8562801@163.com
2017-07-28)
(本文编辑:楚鹰)
刘鹏,龚瑞.30~59岁死亡患者20年跨度疾病构成变化分析[J/CD].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7,3(4):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