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路径探析

2018-01-09卢君英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路径新媒体

【摘 要】本文论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网络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新媒体手段运用现状有待改善等问题,提出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精品开放课程、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方向话语权以及传播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等对策,从而增进大学生民族团结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民族团结教育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43-03

开展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是培养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大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意识和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工作,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师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新媒体资源给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教育新方式新手段提供了新机遇和新载体。把握新媒体教育资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时俱进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一、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电子通信工具的快速发展和使用,微信、微博、贴吧、QQ等新媒体凭借着自身独特的开放性、便捷性、多样性、自由性、娱乐性等特点,在校园中成为学生主要的生活交流分享的平台。新媒体的运用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载体,但同时新媒体的运用对民族团结教育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对分辨能力不强和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威胁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

(一)网络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的威胁。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使网络世界成为一个既真实又虚拟的世界。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不仅给经济发展创造巨大的动力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思考方式,更对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网络似乎成了课堂之外获取知识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人们在日常使用网络的时候能够很快接收和汲取各方面的信息、知识。“民族主义、恐怖主义与网络结合形成了一种隐形的恶魔性力量,对民族团结构成巨大威胁。”在互联网背景下,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虚拟性的特点在网络平台上如博客、贴吧、微博、聊天室、微信公众号、QQ等传播和宣传民族分裂思想,利用大学生分辨力低、社会经验不足等缺点进行思想渗透。大学生容易被利用,有的甚至会发表错误、过激的言论,伤害民族情感和不利民族团结。如此,民族团结教育就受到挑战和民族团结的信念就会被动摇。

(二)新媒体手段运用现状有待改善。随着高校对新媒体的需求和运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校园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媒体手段运用开始面临新挑战。首先,新媒体传播制作水平有待提高。例如学校官微制作视频短片主要通过大学生通讯社的成员制作,缺少专业的技术指导。由于成员自身的视频制作技术水平限制和缺少专业的稿件编辑,成品质量往往不高。其次,运用新媒体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引导有待加强。一是传播的内容对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相对缺少。为了适应和充分运用新媒体,学校除了有宣传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专门在新媒体平台上推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加强民族团结的内容外,更多的主要是发送学校要闻、专家讲座、校园活动、考试信息、课外娱乐、生活常识等的内容。相对而言,民族团结教育类的推送就相对缺少。二是更侧重于學生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对民族团结知识的内容信息有待增加。新媒体传播方式学校更注重建设和活跃以营造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校园,再加上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通过新媒体平台获取校园生活娱乐的信息,这就更加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增加民族团结教育信息和加强引导。

二、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意义

高校在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时候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新媒体线上普及教育相结合,将教育内容以更生活化、更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可以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及时、生动、有趣、有效。广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新媒体线上获取知识接受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内化形成民族团结教育的文化心理,树立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进一步推动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

(一)可以丰富民族团结教育手段,提高学校办学水平。高校传统的民族团结教育手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报告讲座、班会等形式开展,以参观民族博物馆、校园民族文化活动、民族节日等为辅。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普及率高、灵活、携带便捷的特点,正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民族团结教育载体并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利用新媒体线上及时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发布民族团结知识和总结校园关于民族团结开展的活动新闻,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取民族团结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增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手段,采取多种方式和多层次性育人模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二)可以丰富渠道和载体,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在当前网络发达和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早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越来越多的网络公开课平台为了满足时代和学生的需要相继出现,例如中国大学慕课、网易公开课等网上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根据自己的年级、专业、兴趣爱好从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浏览学习。学生在课外利用新媒体进行阅读学习,在课外学习中扩充知识,接受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将新媒体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进行广泛运用,可以促成教师由主动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直接的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填灌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从而增强大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学习自主性。

(三)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维护民族团结。利用新媒体以多渠道和载体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可以丰富育人平台,提升教学成效。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涵盖面极为广泛的长期工程,仅靠公共理论课的学习和大学生日常学习活动的开展无法完全实现,而新媒体线上提供的教育素材可以随时地让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刻引导,不断感染。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学习,使得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深入大学生的思想成为一种文化心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路径

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校园新媒体凭借其具有独特的时代魅力不断丰富和创新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国家步入新时代实现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强有力、有效的措施。因此,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团结教育的创新突破,是一个如何在高校更有效地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点。

(一)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精品开放课程。民族高校是我国培养民族栋梁和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的摇篮,作为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产生重要的影响。广西民族大学作为民族高校,建校之初就开设相关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并一直延续至今。学校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和丰富内涵,在培养有担当、善作为、有才华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广西民族大学通过设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创新项目”,培养一批优秀资源共享课团队成员,由龚永辉教授带头的15人团队对授课资源进行整理综合,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民族理论政策的理解,增进了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切实建好本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教学团队积极推广精品课程的优秀元素。在校内发挥跨学科教学团队的链接优势,通过自然生成的课际链接,在进行民族观渗透和素质拓展的同时推广课程自驭舟模式。通过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精品开放课程,大学生可以通过登录中国大学慕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作业,在思考和完成作业中转化观念、增长技能、提高素养,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打造网络民族团结精品课程,实现由教学到自学,思考问题并共同交流。在创新共享的教学模式中让大学生更喜欢课堂和民族文化。

(二)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活动是一种以校园内多种多样的课余活动为主要载体的特殊社会文化活动,它时刻影响着和制约着校园绝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力量,它使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起着引导的作用。将新媒体的广泛性和便捷性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民族团结主题网络校园文化评选活动的形式,学生可自由发挥创意和才艺等,通过录制视频、制作动画、音像、图文结合等方式制作出参赛作品,大大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参与度和宣传效果。或者线上举办民族知识竞赛等,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在民族文化月举办民族团结知识竞赛,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分个人赛与团体赛,个人赛通过易班优客进行考试,经过线上的筛选再将通过的个人组成团体竞赛。通过举办比赛,大学生领略到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也了解到更多民族团结内容和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更深入地学习民族知识。以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提高校园文化整体水准,充实校园文化的内涵,提高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成效。

(三)利用新媒体掌握舆论方向话语权。利用新媒体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道德建设,帮助引导学生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社会当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低俗和反动言论和信息,特别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伤害民族情感的敏感言論。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媒体传播的便捷和多样的同时,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对于新媒体平台出现的舆论,加强引导和监管,规范和监控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言论和交流,对评论区出现的反动、错误和虚假的言论及时删除和清理,稳定校园正常的政治秩序。对偏激的言论和观点及时和正确地给予解释和引导,重视对言论不当形成原因的分析,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加强对主流信息的传播,形成积极向上的新媒体平台交流舆论氛围。

(四)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随着新媒体在高校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策略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媒体可通过发布推送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宣传和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结合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因素融入少数民族文化当中,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符号。高校主要的新媒体平台要承担起传播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准确把握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不局限于表面的传播,应突出民族特色、创新认识角度,不断优化提升宣传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真正认识优秀少数民族文化(下转第92页)(上接第44页)的历史和文化精髓,领略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推动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增强各族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进一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应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新挑战也意味着新机遇,科学地发挥新媒体优势,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有的放矢,可以不断丰富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路径。应将新媒体与其他载体结合,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形成“融媒体”,共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奋斗,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青觉,左岫仙.新媒体时代民族团队教育创新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6(6)

[2]王乃祥,巴桑,尚宝.新媒体环境下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2)

[3]龚永辉.课改撷英录:广西民族大学“民族理论与政策”国家级精品课程后续建设纪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4]赵楠,刘岩松.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

【作者简介】卢君英(1993— ),女,广西钦州人,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卢 雯)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创新路径新媒体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