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产业扶贫策略

2018-01-09巫德富谭雪燕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巫德富 谭雪燕

【摘 要】本文论述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的关系,针对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度、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等角度提出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促进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的扶贫策略: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审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度;基于广西“精准扶贫”战略布局确定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分类发展体系;确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精准扶贫”;构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 精准扶贫 职业教育 产业扶贫 资源匹配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06-02

一、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

(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职业教育的变迁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进步相互促进。职业教育不仅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所需人才,企业也逐步参加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成为现代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经济学家哈耶克认为,知识的分工与劳动力分工类似,劳动者知识结构的专业化提高了知识生产者之间的协作程度,因此,职业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在各自边界内进行产学研合作,成为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成为整个经济制度选择的结果。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部门与职业院校属于不同性质的组织,因而其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呈现出不同功能。职业院校隶属于教育部门,主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开展技术研发工作,附带一些经济利益,但基本上不以营利为目的,更多是增进社会公共福利。产业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其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创造经济利益,获得商业利润。产业的发展及其相关部门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比如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雇佣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当今,经济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紧密联系,因而,产业部门与职业院校将更加紧密联系。一方面,行业标准、企业标准以及企业技术专家的经验将转化为职业院校的教学标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也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中,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不同的解决思路。职业院校与产业部门按照社会分工原理参与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职业院校与产业协同发展趋势。

(二)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密切相关。贫困地区只有依托当地的地质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形成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并形成以某一产业为支柱,才能实现产业的优化布局,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和实现脱贫致富一定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贫困地区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脱贫致富很难实现。因而,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决定着我国扶贫事业的如期实现。通过发展产业实现精准扶贫的主要目标是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问题。精准扶贫的根本目标实现贫困人员的精准脱贫,这就需要产业支撑,并实现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精准扶贫离不开产业发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综合分析贫困地区各种致贫原因,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滞后。因此,贫困地区只有合理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产业布局方向,充分高效利用扶贫资金,形成具有造血功能的产业,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地区贫困问题。精准扶贫如果没有产业支撑难以实现脱贫目标,只有在精准扶贫的思路下发展产业,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精准扶贫,才能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实现精准扶贫。

二、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本文研究对象的是位于广西境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指广西东兴京族聚居区、环江毛南族聚居区、罗城和柳城的仫佬族聚居区。近年来,广西东兴京族聚居区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走“农商结合、养捕并举”的发展道路,并结合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大力发展边贸业、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建立特色养殖项目“虾”,特色种植项目“红薯”和果树,增加了贫困农民的收入。东兴京族地区贫困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京族主要聚居区江平镇的农民收入从7000多元增加到13000多元;但由于京族所处沿海地区耕地少,且咸酸田地较多,粮食产量也较低,因而大部分贫困人口选择了渔业作为致富产业,而由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缺乏养殖技术,导致生产效益不高。在京族聚居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制约着当地产业发展,除京族三岛外,其他山区京族聚居区的人民生活较为艰难。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聚居区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有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毛南族聚居地7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设施仍然比较落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十二五”期间,罗城的仫佬族聚居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4%;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0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2%;尽管经济社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结构仍然没有发生改变;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属于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柳城县的仫佬族聚居区以水稻、甘蔗為主要产业,近年来,桑蚕和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该区域处于高寒地区,基础设施欠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

三、精准扶贫视野下职业教育促进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的扶贫策略

(一)把握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审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资源匹配度。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设置职业教育专业,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更要符合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和布局。通过研究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产业结构的布局,研究区域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劳动力结构等产业变化的影响因素,同时加强产业政策、劳动力就业状况,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并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预测产业发展走向,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其次,审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分析其所需的职业教育层次和类型,审视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与区域产业发展匹配度。现有职业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设备、实训基地以及网络资源情况;对于自身资源条件能达到,且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相关专业要优先发展;对于自身条件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专业,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以满足产业发展;可以考虑与用人单位协作培养人才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二)基于广西“精准扶贫”战略布局确定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分类发展体系。根据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区域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当地自身产业发展特征,确定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方向和内容。根据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从几个方面确定广西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发展需求。一是从产业发展看,前文所述的几个典型的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定位于旅游业、特色农业、渔业和民族文化产业。因此,职业教育应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强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技能培养,促进产业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目标。二是从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看,职业教育总体水平偏低,所在区域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不完备,优秀教师人才流失严重,因而,面向少数民族聚居区,需要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贫困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普及。三是根据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提供养殖技术、农业推广技术与服务,并提供就业创业咨询。根据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特征,分析人才培养的重点及内容,确定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职业教育分类体系。

(三)确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式,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区“精准扶贫”。产教融合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教育有效服务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走产教融合道路,利用职业教育机构对接少数民族聚居区相关产业及企业,形成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合作理念。发挥人才优势,满足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职业学校应与贫困地区扶贫部门对接,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区在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方面的落实情况,确定这些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精准性。同时,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职业学校吸收相关企业专家参与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建设,特别是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力,主要包括实训、实习和实验三个方面。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职业教育是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作为目标。因而,应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和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有选择地选择实训项目,并改进实验方法来加深实验教学。一是结合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实例,更新并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二是通过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精准培养人才的效率。

(四)构建与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发展要求相吻合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一定要适应当地产产业发展需求,满足产业内的企业用人需求。培养的人才要经得起企业的检验,得到当地产业界的认可。首先,专业设置应建立在对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明确的职业定向,主动为聚居区产业发展服务。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吸引具有产业发展背景、在行业中有丰富经驗的管理者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在专业教学上,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开发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课程,以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业特色。并适时结合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充分利用当地产业发展实例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唐智彬,石伟平.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的逻辑与机制[J].教育与经济,2015(4)

[2]王瑄.广西精准扶贫工作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4)

[3]罗苏杰.精准扶贫视角下西林县农业产业扶贫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4]谭雪燕,巫德富.广西职业教育服务于贫困地区的策略探讨[J].广西教育,2017(8)

[5]唐智彬,刘青.“精准扶贫”与发展定向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7)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新发展理念下的广西少数民族聚居区产业扶贫研究”(17FMZ001);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精准扶贫视野下广西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模式研究”(2017C521)

【作者简介】巫德富(1982— ),男,四川隆昌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谭雪燕(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贸易经济。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精准扶贫职业教育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湖北省生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