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09黄海嫚
【摘 要】本文论述高校扶贫工作中存在贫困生认定精准性有待提升、对贫困生帮扶具有局限性、对贫困生的后期跟进力度弱等问题,提出从前期档案认定、中期扶贫落实、后期扶贫跟进等三个阶段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经济帮扶、健康心理塑造、能力提升、就业跟进指导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精准扶贫 工作机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9C-0008-03
高校贫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为贫困而失学”。同时,还要确保高校贫困学生毕业后能拥有良好的工作、稳定的收入,实现真脱贫。因此,对高校贫困生的帮扶是精准性强、见效快的扶贫工作,应高度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政府资助、高校资助和社会资助的多维度体系的工作协调机制。高校和政府通过建立贫困生数据档案,进行大数据资源共享,准确识别贫困生,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在工作模式上,将资助管理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开展,分别为前期档案认定、中期扶贫落实、后期扶贫跟进,也就是从贫困生高中毕业到毕业后工作三年内进行教育扶贫帮扶,从贫困生经济帮扶、能力提升、就业促进等多方面进行帮扶,通过教育精准帮扶工作机制的改善推动高校扶贫工作的展开,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落实,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过:“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前沿阵地,对教育扶贫以及精准扶贫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贫困生数量较大,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2015—2017年的贫困生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5.54%、42.89%、38.72%,其中特别困难的学生人数占在校总人数的15%左右。对于广大贫困生家庭来说,经济来源少、读书开销大是主要的致贫原因,因学致贫的现象在贫困地区较为普遍。目前广西大部分贫困地区因学致困的人口占贫困总人口的30%左右,每一个贫困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解决高校学生的因学致困问题是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
从狭义上来说,高校扶贫工作指的是高校的资助工作,具体是指通过各类奖助学金发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形式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主要是以经济帮扶的形式来进行帮扶。但从广义来说,高校的贫困生帮扶不应只局限于经济上的帮扶,而应以经济帮扶为基础,全面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进而通过贫困生就业、创业等方面产生切实的经济效益,真正实现贫困生的精准脱贫。
目前,各高校的资助体系较为健全,有完善的奖助学金评选制度,对于贫困生的经济帮扶可以通过“奖、助、勤、补、免”等手段来实现,也就是各类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生勤工助学、贷款补偿、学费减免等手段。此外,很多高校都设立有校外人士捐助等其他助学金,如应善良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等,资助广大的贫困生。从工作管理机构来说,各高校高度重视资助工作,在学校层面设置有资助管理中心,在二级学院层面设有专人负责,在学生层面设置勤工助学部门来管理学生的资助工作,专业性强。但高校学生众多,贫困生比例高,加上学生流动性强,贫困生精准认定工作难度大,且高校中现有的工作机制只能尽可能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但仍存在主观因素重、评选办法精确性不够等问题。高校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仍处于完善阶段,尚未形成严谨科学的研究体系,全方位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待完善,如何将资助工作真正做到“精准滴灌”,有针对性地对贫困生实行精准帮扶,这需要对高校扶贫工作机制进行研究、完善。
二、高校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数量大、流动性强,贫困生认定精准性有待提升
高校学生数量大,每年都有新生入学和学生毕业,且奖助学金评选时间紧、任务重,学校人力物力有限,不能针对每个贫困生做好充分的调查和了解。奖助学金评选主要综合考虑贫困生的申请材料、家庭情况调查表、对贫困生的基本认识这几个方面,一般是由班级评议小组根据评选产生。但由于贫困生的申请材料主观性强,家庭情况调查表的真实准确性有待考究,班级评议小组对贫困生本人的家庭经济情况了解不够深入等方面的原因,其评选结果的科学性及精准性无法保证。要落实扶贫的精准性,首先要确保贫困生认定的准确客观,这需要加强高校和当地资助管理部门的合作联系,掌握贫困生真实的家庭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做好走访调研等方面的工作。
(二)对贫困生帮扶具有局限性,应实行全方位帮扶
目前高校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主要通过“奖、助、贷、勤、补、免”等手段来实行,这些帮扶方式很好地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但贫困生除了经济上存在困难,还可能衍生出心理健康、综合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贫困生的帮扶不应只局限于经济上的帮扶,应以经济帮扶为基础,着力对贫困生进行健康心理塑造、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帮扶教育,由表及里地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心理健康、就业能力、综合能力提升问题,做到全方位帮扶。
(三)对贫困生的后期跟进力度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需强化
由于人力物力等方面的限制,高校对贫困生的帮扶多数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未能进行进一步的跟踪帮扶。但是贫困生毕业就业并不意味着即刻脱贫,对贫困生的帮扶不应随着贫困生毕业而停止,因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工作不适应、频繁跳槽等方面的问题,倘若贫困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距离其家庭的脱贫尚有一段距离。因此,高校应该继续在两年内跟进贫困生的工作问题,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指导和帮扶,确保其真正得以脱贫。
三、高校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优化对策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开展,分为贫困生前期档案认定、中期扶贫落实、后期扶贫跟进等,可以通过经济帮扶、健康心理塑造、能力提升、就业跟进指导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帮扶,改善高校教育精準扶贫工作机制。
(一)前期档案认定
1.搭建高校与政府贫困生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对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精准落实贫困生认定工作。高校学生流动性强,掌握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难度大,要实现精准扶贫,就要切实掌握学生真实、具体的经济状况。在开展贫困生认定前,应做好前期调查了解工作,不能单凭学生的申请书、家庭情况调查表及当地简单的贫困证明来对贫困生的困难程度进行认定,因为贫困生的个人申请主观性强,较难准确进行贫困生困难等级认定。因此,在前期档案认定方面,高校要与政府进行合作,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在数据上体现出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数据的共享,通过大数据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准确识别贫困生,提高扶贫的精准性。目前资助系统未能精准地体现贫困生的具体情况,有些甚至不显示在贫困生建档立卡的系统上,需要由学校和政府共同对系统数据进行完善。对于贫困生的认定档次,可将其分为特殊困难A等、困难B等、突发事件困难C等,根据贫困生困难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类,为下一步奖助学金的评选、发放提供依据。
2.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等方式,掌握贫困生具体情况,提高精准性。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扶贫的精准性,除了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认定,还应进一步核实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学校层面可通过寒暑假等时间进行贫困生走访调研工作,可采取到贫困生家中进行走访,到当地开展学生家长座谈会,到贫困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县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核实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等多种方式开展调研工作,做到真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贫困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帮扶措施,形成“家校”联动协通育人机制,从经济上、生活上、学业上对贫困生进行全方位帮扶,形成包括“建立档案、制定规划、建立机制、创新载体、注重实践”各个环节的立体式全程性“家校”协同育人工作模式,针对学生实行“强化个体、精准到人”的帮扶模式,做好前期的基础性调研工作。
(二)中期扶贫落实
1.开设绿色通道,解决贫困生因经济困难导致的入学难问题。在开学初开设“绿色通道”,为学生入学提供缓交学费、住宿费,介绍国家资助相关政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及学校资助政策体系等服务,引导学生采用生源地贷款、校园地贷款等方式解决学费筹集困难的问题,对于确实无法缴纳学费又未办理贷款的贫困生办理学费缓交等手续,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解决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
2.做好各类奖助学金评选工作,经济帮扶精准到人。做好各类奖助学金的评选是扶贫工作落实的关键,要结合贫困生前期的调研,将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相结合,认真核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状况,经由学生本人申请、班级评议、二级学院评选、学校资助管理中心审查、学校审定、学校公示、学校上报等程序,根据学生的困难程度及困难认定等级,准确评选资助对象和获助等级,评选出一等助学金和二等助学金。要将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发放到真正贫困的学子手中,杜绝“平均享受主义”“轮流享受主义”“过度资助”等现象。
3.通过多种资助手段,解决学生经济困难。要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不应只局限于国家奖助学金的帮扶,而应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帮扶模式,将常规资助和临时资助相结合,采用以生源地贷款、校园地贷款、四类奖助学金为主体,以社会捐助、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鼓励广大贫困生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补给自身的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压力,从多种渠道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
4.多措并举,实行全方位帮扶,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贫困学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可能会产生自卑、怯懦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对于贫困生的帮扶,应以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为基础,进一步解决贫困生的健康心理塑造、综合能力提升等问题。
通过贫困生心理健康排查、走访谈心等方式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并根据贫困生的具体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生克服常见的自卑、急于求成、怯懦等心理问题,帮助贫困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针对贫困生开展文体比赛、素质拓展、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贫困生的团结合作、抵抗挫折等能力,学会与人良好沟通,强化人际交往艺术,帮助贫困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贫困生能力提升培训班,开设公文写作、计算机基础技能、人际交往艺术、个人形象礼仪等方面的课程,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为贫困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开设贫困生帮扶工作室,免费为贫困生提供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问题的咨询和帮助。可以记录下有困难的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根据贫困生所遇到的问题特点安排相应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以贫困生为本,解决贫困生的具体问题、实际困难。通过全面普及帮扶政策及专人针对指导相结合的形式开展贫困生精准帮扶,切实解决贫困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提高贫困生的综合能力,以利于贫困生今后的发展。
(三)后期扶贫跟进
1.着重关注贫困生就业问题,提供就业帮扶。后期的扶贫跟进是落实帮扶效果的重要保障,就业是缓解贫困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保证贫困生的彻底脱贫,可以从促进学生就业着手,确保建档立卡贫困生百分百就业。建立贫困生就业帮助小组,对就业存在困难的贫困生给予一对一指导,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从贫困生求职简历制作、求职面试技巧、求职礼仪培训、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指导,针对贫困生开设考研培训班、面试技巧培训班、创业指导培训班等,切实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求职成功率。
此外,建立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高校人才,为贫困生就业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加强贫困生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可通过自身资源为贫困生介绍工作,提供就业岗位和平台,拓宽贫困生就业渠道。还可以通过与当地政府合作,在政府层面上为贫困生提供就业、创业条件和政策支持,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贫困生创业,改变家庭困境,实现完全脱贫。
2.以贫困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跟进贫困生脱贫情况。贫困生就业后并不意味着即刻脱贫,还可能会面临就业后的发展问题,如工资待遇是否满意、工作环境是否合适、就业前景是否良好等问题,应以贫困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跟进贫困生就业后的情况,避免贫困生出现频繁跳槽、工作不适应等问题。学校与政府可在贫困生毕业后两年内进一步地跟踪了解贫困生的就业创业情况,做好贫困生工作的走访调研,对于确实需要进一步帮扶的贫困生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其做好职业发展规划,确保贫困生精准脱贫。
“教育是帮助人们摆脱贫困的最重要途径。教育不仅仅让人们拥有一份工作,更让人们工作稳定,工作条件和待遇良好,这也是经济获得更大发展、更长远发展的基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政府、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沿阵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每一个贫困生关系着一个家庭的经济情况,做好高校的精准扶贫工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步。到2020年,贫困地区要和全国一道全面实现小康,作为扶贫前沿阵地的教育单位更应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从贫困生经济帮扶入手,进而推进贫困生的全方位帮扶工作,从前期、中期、后期等三个阶段改进工作机制,通过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能力、就业问题来改善贫困生家庭的经济情况,最终落实贫困生家庭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参考文献】
[1]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7)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与学习——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44
【作者简介】黄海嫚(1990— ),女,广西上思人,硕士,广西师范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責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