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浓缩与扩散”语文教法中的拓展延伸
2018-01-05孙玉霞
孙玉霞
[摘要]语文教学要精心选点、设点,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拓展的“面”与文本这个“点”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更大的空间、更广的层面上得到提升。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从作品内容、主题、作家作品、写作手法、文体知识等方面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关键词]语文;课堂;拓展;延伸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1101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拓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只有大胆突破“课本”的约束和限制,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建设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进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从更大的空间、更广的层面上得到提升。
那么,如何确定拓展延伸的角度及方向,由此及彼地引导学生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呢?“浓缩”后的“扩散”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精心选点、设点,使拓展的“面”与文本这个“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从作品内容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
学习课文内容时,重点句子的揣摩品味,情节的想象性改写或补写,以及必要的背景资料、名家对作品的理解性补充材料等都是有机拓展延伸文章内容的好材料。
比如《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喜极发疯时说道:“噫!好了!我中了!”随后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这两句都是范进喜极后的语言描写,前后一字之差,但仔细揣摩品味,前者表现的是一种忘我的放松,是一种长期屈辱之后的成功喜悦;后者则是这种愉悦感的极度膨胀,乃至出现忘我的骄傲,或者说是一种对今后生活的自信。这样细致准确的语言,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范进三十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突然间成了现实而惊喜过望的心理,深刻而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身心毒害。由此在高度浓缩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挖掘作品内容的深度。
二、从作品主题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
同一题材,同一主题,不同的作家往往会演绎出不同的风貌。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教师可将同一主题的作品引進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也可将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引入课内,指导学生比较分析,从不同的认识角度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对每一部作品就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也更容易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讲日暮情思时,可引入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温庭筠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相关诗词佳句,让学生在对比理解中感受“夕阳黄昏”时日暮情思意象中愁肠百转的家人之思和人生迁世的无奈。
三、从作家作品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不妨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或展示这些名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单就学习课文内容的“点”来说,学生学习的“面”是很窄的。如从《朝花夕拾》入手,进行扩散性的比较阅读,或开展读后感分享活动,或进行以“成长的滋味”为题的写作训练,整个教学就显得丰富多了。
四、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
《爱莲说》和《马说》两篇短文都运用“说”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前篇作者以莲花自况,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和情感,后篇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抨击。教学时可以此入手进行拓展,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某一事物进行描写,并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会轻松地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五、从文体知识的角度进行拓展延伸
如在学习说明文时,可从说明对象、内容、方法、结构、语言等方面设置问题,让学生精读,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再选择相关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归纳,找出两篇说明文的异同,帮助学生找到开启阅读说明文的钥匙。如将《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放在一起对比阅读,帮助学生轻松掌握说明的相关文体知识。
其实,教材是学生从课堂到课外的一个起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教材之外的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的延伸。只有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教学才是完整的,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也只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拓展延伸,语文课堂才能走出象牙塔,才能引导学生超越课堂,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