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若干体会
2018-01-05刘慧琼
刘慧琼
[摘要]作文是中考的重头戏,其水平的高低与语文成绩息息相关,因此语文教师不得不加大写作训练力度。但学生对作文并不钟情,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从阅读、积累、实践、评改等方面引导学生写作。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积累;实践;评改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31002202
提起作文,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总体上表现为喜欢作文的少,怕写作文的多;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走向社会后“嘴不能说,手不会写”的却大有人在。作为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着实尴尬。那该怎么做呢?笔者总结了几点体会,借此机会谈一谈。
一、通过阅读促进积累,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1.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积累素材,更能使个人的思想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我们很有必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堂少上一两节课倒无所谓,可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或自习课,让学生借阅书籍、交流心得,再将这活动向课外延伸。有了足够的量的积累,才能涌起写作冲动。不少学生表示自己读书看报所得比教师灌输的知识更容易记住,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发现自己爱上了阅读,也喜欢上了上网查阅资料,生活变得充实……无疑,课外阅读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积累了知识,更陶冶了个人情操。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只有读书,才会促进写作欲望的产生。可以说,读书是写作的前提。
2.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用新视角武装阅读
笔者发现一上作文课,有的学生就害怕,甚至恐惧,说是没内容可写,无从下笔,这是对生活缺乏观察与思考的缘故。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乏触动我们心弦的素材。鲁迅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比如看有益健康的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看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课外时间搞调查,假期游名山观风土;多听广播节目,听时事点评,听谚语、俗语、相声;评析真善美、假恶丑,吟诵名篇佳作,踊跃参加演讲、辩论,尝试口头作文……要想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要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所感悟。
3.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有效积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对于文章中一些优美的语句应该及时摘抄,而对于一些经典名段则可背下。日积月累,到动笔写作时,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词句就会源源不断地蹦出来。尤其是一些名家名篇,通过有目的的阅读训练,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促进学生努力模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这样能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二、注重培养实践意识,让学生多动笔
1.引导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多写多练
笔者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引导他们在阅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只要有感悟都写下来。笔者曾多次以“珍藏的记忆”为话题,布置学生写自己身边的生活,面对这个“老掉牙”的作文题,他们都能从自己的视角写出了生活的某个侧面和独特感受。如学生习作《老榕树下的故事》《刺桐花开,刺桐花落》《语文课上的歌声》《我们的课间10分钟》《唠叨也是爱》……一个个生活片段虽平凡却一次次让笔者感动。学生每天生活在一个看似平凡的小小空间,但只要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切,他们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有了 “源头活水”,好作文就会在笔下轻轻流淌。
2.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随笔
笔者要求学生经常写随笔,每周一至两篇。开始他们不太愿意写,说是一种负担。有一次考试写作要求如下:“写你认识的某个人,可结合几件事来写,题目自拟,字数不限。”不少学生都埋怨无从下笔,有个学生这样写:“……由于找不到妈妈,也记不清回家的路,我只好漫无目标地走着,任雨水砸在身上。过了好久……好心的大姐姐,你知道我有多感激你吗?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记得你,真的。”这篇考场作文并不长,但在班上展示时,大家很感动。当笔者问这个学生怎么想到要写这件事时,他说:“许多人都常感叹世态炎凉,那个姐姐却让我觉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当时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感悟写在了随笔中,考试时也是不知不觉地用上的。”后来,学生经常进行随笔训练,因为学生感到它和生活密切联系,更能作为写作的素材。
3.引导学生巧妙引用名言名句
恰当地引用,能给文章增色不少。当笔者范读习作“轻轻揭开文学的面纱,我认识了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放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伤情各有千秋。所以我说:文学因多彩而精彩”时,学生连连叫好,笔者顺势引导他们:背过的诗句可以这样引用,从而使语句优美。学会巧妙引用,学生会更爱动笔,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
三、让作文批改不再是“老大难”
1.加大学生作文自改互评的力度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日记中写道:“写作不加以修改,这种想法必须摒弃。三遍、四遍……那还是不够的。”前人之言,真是经验之谈。文坛上也不乏这样的故事:“苦吟派”诗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流传至今,殊不知当时诗人却苦恼万分。诗中的“敲”字,贾岛想用“推”来替换,斟酌再三定不下来,最后经韩愈点拨定为“敲”(因“敲”有礼貌,而且静中有动)。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最后完成。改,能变拙为巧、变好为妙,能使文章“下笔如有神”。
从七年级起,笔者尝试让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先自查,从字词、句子、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修改;再者选择互评,学生自由找搭档组合,互相找出对方作文中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有时安排小组讨论,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小组成员根据作文的要求,由形式到内容做详细批改,再由小组讨论,然后将意见综合,打上分数,作总结,派代表在评讲课上发言。教师不再总是精批细改,而是提出要求、适当指导,并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学生通过这种批改方式更好地比较鉴别,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
2.面批作用不容忽视
一次作文有个学生这样写:“又一个台风向我们降临了,大概六点多左右,下了很大一阵雨……”笔者让他读读这句话,想想有没有不妥之处。他想了想,说:“‘降临不妥,改为‘到可以吗?”
“哦?那就是‘又一个台风向我们到了……”
“不对,不对……”(他乱了方寸,涨红了脸)
“台风有什么特点?”
“下大雨,风很大,破坏力也大。”(又有了自信)
“说得对,破坏力大,那可以用什么词语呢?”
“‘袭击 可以吗?”(迟疑)
“很好,‘袭击点明了台风的破坏性特征。另外,再想想这一句‘大概六点多左右恰当吗?”
“重复了,‘大概‘多和‘左右重复了,应该是‘六点左右。”(句子改通了,很高兴)
于是,原句变成了“又一个台风向我们袭击而来,六点左右……”通过这次面谈,他以后一定会注意遣词造句诸多方面的问题。作文面批,让师生交流更直接,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四、通过鼓励性点评激发学生再创作写出好文章
赞誉之词,让人心中窃喜,给人动力,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写作上的点滴进步,这对学生的信心巩固大有好处。也许你的鼓励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僅改变学生对作文对语文的看法,甚至可能影响乃至改变学生的一生。尤其是对一些后进生,抓住他们习作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让他们也有机会亮相,让他们自信地投入写作训练中去,假以时日,他们终能写成出彩之作。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要围绕阅读、积累、实践、评改等几个环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适时引导。当然,这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要具备全面能力,才能够有条不紊地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并在扎实的作文基本功、丰富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仅是为中高考做准备,更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打基础。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说尽职尽责了。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当然,也离不开必要的技巧和方法。阅读、写作、修改是学生的实践,点评是教师的画龙点睛之笔。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相辅相成,作文教学才能有声有色,异彩纷呈。
(责任编辑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