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入手构建学习型语文课堂
2018-01-03麦海燕
麦海燕
摘 要:构建一个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变“以教为主”的课堂结构为“以学为主”,遵循学生语言学习的规律,增加语言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学习有效性的学习型课堂可以从问题入手。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使其掌握质疑方法,配合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促其发展思维、形成能力,自然构建出理想的学习型语文课堂。
关键词:学习型课堂;问题思维;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6-20
一、巧抓良机,鼓励质疑
学生在学习新课文之前,我们通常会让其进行一定程度的预习。尽管预习时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但不可能什么都能弄懂,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产生一些疑惑。这时,我们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机会,让学生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引导和鼓励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思考的乐趣。学生感到困难和疑惑时,就给了教师一个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培根)如果教师善于把握这个良机,及时引导学生释疑解惑,辅之以必要讲解,就可避免“全盘授予式”的讲解,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
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怕被老师或同学嘲笑、讽刺,不敢提出疑问。朱熹曾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所以,为了能让这些学生建立信心,养成敢于质疑、乐于质疑的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做到用心聆听、认真对待,还应鼓励其他学生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主动争取解答。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时,我们更应及时表扬,这样才能使班级洋溢浓厚的求知气氛。
二、掌握方法,学习质疑
当学生的各种学习疑虑被激发出来后,所提的问题往往很乱、很琐碎,甚至难以抓住重点。这时,教师要善于选择,有目的地引导,不能以否定、指责的态度去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熄灭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帮助学生探索,去把握课文中本质的东西。因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往往会在全篇课文的教学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可是,学生提出的那些有质量的问题往往像金子埋在沙土中一样,需要教师去发现和挖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应着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掌握质疑求解的基本方法。一般来说,课文特点不同,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也不同:
(1)找依据质疑。例如《可爱的草塘》中的质疑: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草塘可爱呢?
(2)找关键词句质疑。例如《再见了,亲人》中的质疑:“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3)找原因质疑。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中的质疑:董存瑞炸暗堡非用手托炸药包不可吗?用别的办法行不行?
(4)通过揭示文中有矛盾的地方进行质疑。例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的质疑:为什么老奶奶是焦急而耐心地等待呢?
(5)那些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可以从课题入手,抓住中心词引疑,例如《赤壁之战》《飞夺泸定桥》等。
学生由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发现疑难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发表见解和想法,从而形成思维碰撞的氛围。学生对发现疑难、解决疑难兴趣盎然,这样就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三、启发思考,善用质疑
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不断被强化和培养,要提高学习效率,就得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因此可以说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的少而精的课堂提问,对于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了很大作用。
这就是说,教师的提问,不能仅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某一具体问题,而应着眼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在启发性上下功夫。富有啟发性的“问”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应用巧妙的提问,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求答案的蹊径。
1.紧扣文章中心,在文章的重点、关键处提问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被称为‘亲人,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是为什么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突出了“亲人”的含义 ,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也为理解文章中心做了铺垫。
2.在画龙点睛处、内容含蓄处、潜在的联系处提问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向上爬”这个句子,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句中‘一脚一脚能换成‘一步一步吗,为什么?”因为“一脚一脚地向上爬”与爬山虎每“走”一步就长一只脚的特点相一致,这是作者的匠心之所在。于无疑处生疑,通过换词比较,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从某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的地方提问
例如,《鸟的天堂》这一课,“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棵大榕树,而课文却说 “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 “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于是可以从课文的“矛盾”处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课文中榕树只有一棵,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独木不成林,怎么可以把一棵树叫做‘树林呢?”这样一来,就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
4.依据课文内容和教材性质分别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提问
(1)课前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我在教学前利用课题与学生实际经验的矛盾,巧妙提出问题:“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呢?”在学生思维阻塞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思维就活跃起来。
(2)课中精心设疑,发展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课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拄着一根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对这句话,如果提问:“句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老奶奶?她拄着什么?背靠着什么?怎样地等待?”这些既简单又烦琐的问题,学生无需思考就可答出。但如果这样提问:“请大家仔细读这句话,句中有哪两个表示相反意思的词语?它们在同一句出现是否有矛盾?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老奶奶“焦急”和“耐心”的原因,从而明确这组意思相反的词用在这里并不矛盾,因为这两个词都表现了老奶奶对周总理的一片深情,她热爱总理、怀念总理。这样,提问效果比前者有效得多,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课后巧设疑问,引发学生想象。“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的话道出了想象力在获取知识中的重要性。为了锻炼学生的想象力,我们可在课后进行教学的延伸,巧设疑问。如教学《小站》后,我以“小站的工作人员还可以怎样精心设计,使旅客从中感受到这里的春意?”为题,引发学生展开想象,这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避免那种简单的、毫无思考价值的烦琐提问,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 颖.问题导学:促进学习型小学语文课堂的构建[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6(4):38-39.
[2]陈晓红.从设置问题入手,构建互动式中学语文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9):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