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质疑声音的研究综述

2016-12-21欧阳承德

青春岁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质疑心理咨询

【摘要】心理咨询中应该坚持“价值中立”?国内心理咨询界对此颇多质疑。本文试图从“价值中立”的由来,对“价值中立”的质疑,“价值中立”文献中相关概念的厘定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一定程度上理清该疑问。

【关键词】心理咨询;价值中立;质疑

心理学西方引进国内以来,作为心理咨询学习者,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就已经无选择地接受了“价值中立”原则,大部分人在随后的咨询生涯中,更逐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咨询理论体系中。但随着咨询经验的累积,很多咨询师发现现实的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频遭困境。由此,国内心理咨询界爆发了对“价值中立”原则的强烈质疑。笔者试图对此质疑文献综述基础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价值中立”的由来

价值中立问题最早可追溯到哲学家笛卡尔,他提出科学只关注肉体之物,价值则是精神之物。休谟,康德进一步探讨了该问题,但都仅限于哲学价值取向范畴;其后,以孔德、斯宾塞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主张社会研究应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原则,即:“以消灭主观偏见或保持价值中立为基本原则,力主运用中性语言,不带价值判断地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规律”。韦伯则把它系统化,提出“价值中立”,“主张社会研究必须采取客观态度,排除个人偏好或价值取向。”至19世纪,“价值中立”以其局部的合理性成为西方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1938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来访者中心疗法”中首先倡导“价值中立”咨询原则。“价值中立”强调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坚持不介入、不评价、不指导的准则。表现在具体的心理咨询活动中,就是强调咨询者要严守“价值中立”,即咨询者对于来访者的价值观念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即使来访者的价值观与咨询者的价值观相对立,咨询者也不能指责或评判对方。

二、对“价值中立”的质疑

梳理国内心理咨询界“价值中立”相关文献发现,对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原则质疑的文章基本集中在最近15年内,对其的质疑可以归纳为:国内心理咨询实践中“价值中立”不可行。各研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观点进行阐述,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价值体系使来访者期待咨询师以权威者的角色对其问题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价值中立”的咨询方式不易被接受。

魏青认为在对待个体的态度上,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取向,培养了中国人服从、依赖、敬畏权威的心理特点,中国来访者更期待咨询师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期待在咨询师对自己的问题做出明确的“权威”的判断,并给出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期待咨询师是生活的指导者、困难的帮助者、情感的同情者、问题的决策者。

2、就心理咨询所在特殊领域而言,因为咨询对象的特殊性,“价值中立”原则与特殊领域的咨询目的相矛盾。

(1)校园心理咨询。

校园心理咨询中咨询对象是学生,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他们,价值观刚刚开始形成或仍在发展中。校园心理咨询从根本上定位于心理健康教育,而一切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赋予受教育者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思想行为。从某个角度而言,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干预,是教育的实质所在。

(2)军队心理咨询。

军队心理咨询中咨询对象是军人,军人肩负特殊的职责,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军队心理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引导官兵注重良好个性、健康人格的修养,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军营环境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时,军队心理咨询也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

三、“价值中立”文献中相关概念的厘定

笔者认为,国内心理咨询界对“价值中立”原则颇多质疑,主要源于相关概念与“价值中立”混淆,使其内涵模糊。梳理相关文献得到相关概念有:价值无涉,价值负载,价值参与,价值澄清,价值导向,价值灌输,价值干预,价值搁置等。

李歆瑶认为价值中立(value-free),也称价值无涉,该观点采取的是客观或中立的立场。刘晓明,王丽荣同意这一说法,并作了区分,认为前者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一般原则,后者是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的具体手段,二者似乎都希望将价值干预排除在心理教育的范畴之外。

李歆瑶又认为价值负载(value-laden),也称价值关涉,是与价值中立直接相对、相反的概念,该观点强调心理咨询中涉及、渗透、负载着主观价值。

李强和吴晟认为价值参与是与“价值中立”相对立的另一类态度和处理方式,按照价值参与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地划分为价值澄清、价值导向和价值灌输共三种形式,该观点得到后续研究者如魏青等的认可。李强和吴晟同时对价值干预与价值参与进行了区分,认为二者意义虽相似,但价值参与概括性更强,包含的内容较价值干预更丰富,且“干预”一词易将价值澄清排斥在外,因而觉得价值参与提法更贴切。

江光荣则将价值干预区分为功能性干预和内容性干预两种。功能性干预是指引导当事人把自我探索集中于个人选择与个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上;内容性干预则是由治疗者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评判一个选择是否有价值,然后把自己的观点加诸当事人。江光荣的这一观点为后续研究者如王彩虹、张冬梅等接受,二人都提出要重视或侧重功能性干预的探讨。

朱建军认为罗杰斯的“价值中立”原则不是说心理咨询师在自己的心里应该对任何价值问题永远保持中立,而只是说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应当不对来访者及其行为做价值评判。这实际上只是心理咨询师对自己价值观的“暂时搁置”。

在对“价值中立”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后,笔者不赞同心理咨询过程中坚持不介入、不评价、不指导的所谓“价值中立”原则,此观点只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的观点,不足以代表所有咨询流派的咨询方式。况且,“来访者中心疗法”中“价值中立”是否就是“不介入、不评价、不指导”仍无一致定论。笔者倾向于接受朱建军教授的观点,“价值中立”绝非“不介入、不评价、不指导”,更多时候需要咨询师自身价值观的“暂时搁置”。

心理咨询中应该坚持“价值中立”?笔者认为国内心理咨询过程中“价值中立”某个角度上(价值搁置)确实需要坚持,但因为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价值澄清、价值导向更易被接受,因而更需被提倡。总结一句话:坚持“价值中立(价值搁置)”,灵活运用“价值澄清”、“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 王  辉. 谈心理学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负载[J]. 心理学探新, 2010,04:8-11.

[2] 魏  青. 对心理咨询中“价值中立”的质疑[J].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9:103-106.

[3] 高德全. “价值中立”原则的非普遍适用性[J]. 教育科学论坛, 2005,10:73-74.

[4] 尹翔凤, 汤家彦. 关于“价值中立”原则在部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理性思考[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4,02:136-138.

[5] 李歆瑶. 价值负载——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作用[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3,03:102-105.

[6] 刘晓明, 王丽荣. 视域融合: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01:119-123.

[7] 江光荣, 朱建军, 林万贵, 李箕君, 张  宁. 关于价值干预与价值中立的讨论(II)[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05:363-366+342.

【作者简介】

欧阳承德(1990—),男,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发展心理学。

猜你喜欢

质疑心理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如果努力暂时看不到结果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态度与求助行为关系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对《老人与海鸥》的一点质疑
心理咨询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