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心灵,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
2018-01-03陈凤玲
陈凤玲
摘 要:班主任是中小学教育中特别重要的岗位,作为班主任,他将和孩子们共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生命历程,他直接影响每一个孩子的今天、明天,乃至后天的发展。因此“精神关怀”成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文章从班主任工作入手,就如何走进学生心灵、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展开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5.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8-07-01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所以,教育应以“对人的灵魂陶冶”为核心。班主任的天职是育人,育人须以人为本,因此“精神关怀”成了班主任工作的核心。班主任应当成为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范坑乡地处福安最北部,素有福安市“西伯利亚”之称,是福安市的贫困乡。由于这里经济相对落后,这里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常年与父母分离,由基本没有什么文化、年龄大且身体差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抚养,部分留守儿童寄居在农村亲戚家中,甚至在学校寄宿,生活及学习完全依靠自己打理。他们中有些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甚至存在着扭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会影响他们人生的发展,甚至会让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班主任加强对这些学生精神世界的关怀,引导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十分的重要和急切。
一、走进心灵,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从了解学生开始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这是因为,当我们还不了解自己的学生时,我们的教育必然是盲目的,缺乏针对性的,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正确地认识他们,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才会取得成效。作为每年都接手别人班级的初三班主任,每学期开学我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这份调查问卷的大体内容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以及在今后一年中希望班主任怎么做。这份问卷调查大多数题目是选择题,部分题目要求主观作答。这样一来,班主任基本上能了解班级学生大概的学习、家庭情况以及对未来班级的期待。从他们上交的一份份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容乐观,他们太多都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少部分的孤儿和事实孤儿。试想,他们总是生活在这样孤寂的精神世界里,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没有父母时时在身边,没有人时时教导他,没有人告诉他学习的重要性,又怎么会有良好的品德行为,怎么会用心学习呢?
当我还在教初三的时候,就知道了一个叫小浩的初二男生,基本上每天经过初二班级门口,看到的都是趴在桌子上睡觉的他,不论上什么课程,不论哪个老师上课。从初二的老师口中得知,他们没有办法能让他不睡觉,而且他也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他的班主任也无法给他做思想工作,所有他的情况都是从班里学生那里得知的。从成为他的班主任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他填写调查问卷,从而知道了他父亲的联系方式,大体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他的父亲是个残疾人,母亲是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在小浩1岁多的时候母亲就跑了,多年来杳无音讯。小浩的父亲常年在外,除了给生活费,基本没有与小浩有过沟通,慢慢地小浩基本不愿与人沟通。知道情况后,我买了一本带有密码锁的笔记本,在一番交谈后把笔记本交给了他,并告诉以后可以把日记写在这个笔记本里,希望有一天他能打开笔记本与我分享,希望有一天他能打开心锁与人沟通。我明确告诉他在课堂上坚决不能睡觉,但是不要求他马上改掉这个坏习惯,就是一天慢慢地改一点点,比如今天比昨天少睡了一节课就是进步。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理解学生,只有理解学生某些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解决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半个学期后的某一天,我的办公桌上出现了小浩那本帶锁的笔记本。翻开笔记本细细品读,才知道小浩的内心世界是如此地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与人沟通。
正如魏书生老师说的:“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中去,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在那本笔记本里,我找到了所有小浩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
二、走进心灵,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从宽容开始
我国自古以来都要求从严治教,所谓严教是爱,“严师出高徒”,是说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方能成人、成材,这不无道理。但面对范坑中学这一群特殊的孩子,只有严没有宽是不行的,若只有“严”,最后会使一些内心脆弱的孩子走向自我放弃的道路。英国教育家欧文说过:“宽容精神是一切精神中最伟大的。”班主任对待他们的态度要宽厚仁慈,表情要和蔼可亲,语言要温和动听,且要耐心等待,循循善诱,从而让学生产生亲近感,愿意接受教育。
周末班级里学生们正埋头沙沙地做作业,唯独少了莉莉,这已经是莉莉第五次周末没有到校也没有请假。作为班主任的我感到生气,因为上周的班会课上刚刚强调过,周末未到校的一定要事先请假,现在正想给她父亲打电话,她的同座阿雅给我递了一张纸条:“老师,莉莉被她妈妈叫去福安带弟弟了。她电话被她爸爸没收在家里,没有办法给你打电话。”我突然间为自己刚刚的生气感到惭愧,莉莉的家庭也是很特殊的,父母正在闹离婚,她还有一个弟弟。父亲和母亲都只要她弟弟,她经常夹在父母之间,父亲会因为她联系她母亲而经常责骂她,而她母亲觉得她在莉莉身上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女儿却不维护她,因此经常责怪她。父母对她经常不管不顾,却要她带还在读幼儿园的弟弟。父母因为经常要她带弟弟,因而周末不让她来学校。
第二天的早读课上,我远远地看见带着疲倦面容的莉莉正提着书包和一个装着衣服的袋子向班级走来,我面带微笑地走出教室,接过她手上的袋子,说:“早上很早就起来吧,累不累?你回宿舍把东西整理一下,休息一下再回班上,还有时间,不着急。”看着她疲倦的脸,我欲言又止,一种心疼的感觉涌上心头。中午放学的时候,莉莉出现在我的办公室,带着抱歉的表情说:“老师,我以为今天早上你会批评我,因为我没到学校又没请假,没有想到你不但没有批评我还问我累不累。老师,您不知道我当时真的很想哭了。”说着,莉莉的眼睛红了,哭了起来。我张开双手,拥抱了一下莉莉,并对她说:“下次家里有事,不方便打电话的时候和你的同座说一声,这样我也放心。”莉莉把这件事写在了《心理周记》里,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我的感激之情,学习上也比以前积极了很多。
事后我不断反思着这件事情,作为班主任的我如果对莉莉没有宽容之心,而对她进行严厉的批评,不知道这对一个处在这样的家庭的女孩子来说,是多大的痛苦。家庭生活早已“水深火热”,在学校又得不到班主任的宽容与理解,相信之后的她一定会“破罐子破摔”,自我放弃。庆幸的是作为班主任的我没有这样做。所以,宽容既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它是感化学生的良药,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三、走进心灵,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从信任开始
信任的实质,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就会增强信心,从而向着自己的目标奋进,唤醒学生自我存在的意识,让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
班级里有一个叫小灿的学生,在我接手前,可以说是学校里的“小霸王”,在每次政教处公布的违规违纪的学生里一定有他的身影,他以前的班主任也认为他是一个不让人省心的孩子。到了初三我接手了他所在的班级,一开始他对我也是很不屑,依旧我行我素。之后不久学校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他对我的看法。周末来校的时候,学校低年级班级的课桌椅被破坏了,班级里的东西也被到处乱放,用低年级学生的话说,像是“被打劫”了一般。这时有低年级的学生说周末他们来的时候看到小灿和几个初二的男生在他们班级门口晃来晃去,他们断定一定是初三的小灿同学带头搞破坏的。晚自习开始没多久,低年级的班主任冯老师就找到我,和我说这件事情。随后我问小灿:“是你带头搞破坏的吗?”小灿可能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很认真地回答说“不是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我选择了相信他,马上就回答说:“好,我相信你!”他很惊讶地望着我,因为以前的老师不管是不是他做的,都不信任他,在事情没有水落石出前,都断定是他做的。我的回答让他感到十分的意外。之后的调查也证实了我的判断,这件事情不是小灿做的。在这件事情之后,我和小燦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不再不冷不热,班级里一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的,他都会是第一个举手主动要求去帮忙的,他做的违规违纪的事情也少了。我看了喜在心头,在后来的沟通中知道了为什么他总是喜欢做一些违规违纪的事情,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反正没人相信我,都觉得是我做,那我就做呗。”
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是人的重要需求之一,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班主任的信任。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很多时候应该选择相信学生,信任能够让他们重新找回迷失的自我,“弃恶从善”。所以,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应从信任开始。
四、结语
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所谓心灵的唤醒就是“精神关怀”,它是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活动。对农村中学的班主任而言,“精神关怀”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从了解、宽容、信任开始,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关心他们的心灵,关怀他们的人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最后成为真正的人。
参考文献:
[1]张 彤.教育,就是心灵的唤醒[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5:114.
[2]马欣川.现代心理学理论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61.
[3]叶 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4]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2-142.
[5]高 云,杨海霞.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职业时空,2011(1):87-88.
[6]张永飞.农村留守儿童德育现状与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5):26-27.
[7]任 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缺失危机及化解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8):199-200.
[8]郦 平.精神关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回归[J].当代教育科学,2006(17):54-55.
[9]李华玲.精神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诉求——基于黔西南民族地区的调查[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1):19-22.
[10]陈章银,何咏梅.试析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J].怀化学院学报,2008(7):35-37.
[11]徐 蕾.精神关怀者——现代班主任的重要角色[J].江苏教育研究,2007(9):49-51.
[12]谭维智.精神关怀:教育本质的回归[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3):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