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从现象”的对策探究

2017-12-25潘淼

江苏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真理

【摘要】在品德课堂中,普遍着存在“从现象”,具体表现为:从本、从师、从众。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书本、教师,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思维建模、技能学习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从现象”;追问“真理”;关注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44-02

【作者简介】潘淼,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江苏宜兴,214200)副校长,一级教师。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顺从”的声音,其主要表现为:从本,从师,从众。这三种表现,归根结底是学生遵从外在标准,而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对此,笔者试着从自己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始,挑战“从现象”,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追问“真理”,让学生敢于“不从”

1.追问一:你敢找找课本的茬吗?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上《上学路上》一课,教材围绕“上学路上该怎么走”设计了一个活动:玩交通安全棋,棋谱中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交通安全问题。课上,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开心游戏之余,笔者屡次追问:你在生活中碰到过书上没有的问题吗?你能补充书上没有的场景吗?再三启发后,学生开始犹豫地发声:书上只有绿灯前进,红灯停止,那么遇到黄灯怎么办?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于是笔者带领学生就“黄灯闪烁代表什么?”“黄灯大约闪多长时间?”“黄灯闪时车辆一般会怎么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尤其是针对“上学要迟到,爸爸抢到黄灯的最后一秒闯了过去,对不对?”这样的问题,展开辨析。接着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又指出了教材中的问题:书本上列出的上学方式已经过时。于是我们又针对现在常用的上学方式:轿车接送、电瓶车接送等交通安全问题展开了讨论。鼓励学生追问教材上没有提到的实际现象,引导学生在司空见惯中发现“异端”,在習以为常中看出“不寻常”,他们就能朝着发出“自己的”声音的方向迈进一步。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习惯,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最好途径。

2.追问二:你敢挑挑老师的刺吗?

在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在餐桌上》“文明用餐”环节时,笔者出示了一段中午食堂用餐的视频,开展“火眼金睛大搜索”游戏,让学生自己寻找、辨析哪些是就餐不文明行为。学生很快找出了问题:挑食、边吃饭边嬉闹、边吃饭边看课外书……当大家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被找到时,笔者神秘地说:还有呢?重放录像,同桌讨论,这时,笔者听见一个小小的声音对同桌说:瞧,张老师和李老师边吃饭边讲话,她的声音好大。同桌摆摆手:嘘!不能说!笔者弯下腰,笑眯眯地摸摸他俩的头:能说!大胆地说!老师有错误也要指出来,帮助她进步。在面对“餐厅吃饭不能说话”和“老师说话了怎么办”这一问题时,笔者坚定地站在了学生这方。

改变“从现象”,要从挑战教师权威入手。鼓励学生质疑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认识到勇敢面对错误、大胆提出质疑就是追求进步,学生一旦具有这样的意识,就会渐渐地消除顺从心理,勇于质疑,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

3.追问三:你敢驳驳大家的话吗?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下《他们需要关爱》时,大家都说要热心帮助残疾人,小群提出异议:妈妈说,有些乞讨的残疾人是骗子。大家觉得有理,纷纷表示同意。小星却说:有些是骗子,有些是真的可怜,我不能辨别,所以我还是愿意给他们帮助。改变“从现象”,鼓励学生反驳他们一贯依赖的群体认识,虽然困难却值得尝试。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

二、关注生活,让学生善于“不从”

1.从生活经验出发,进行知识储备。

低年级学生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但还不够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传授给学生高于现有生活的知识,帮助他们为以后发出“自己的”声音储备能量。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会打电话看电视》时,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问了一个问题:你会打电话、看电视吗?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人人有话可说。在交流中,各种问题出现了,如打电话的礼仪掌握得不够。于是,笔者当场请学生和自己进行模拟演示,以便让大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这个内容来自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因此他们敢于发现,乐于探讨,交流了很多生活中打电话的礼仪常识。在这个环节的最后,笔者没有在生活经验上原地踏步,而是将一些学生没有交流到的打电话礼仪用课件进行了展示,这就是高于生活的知识传授。

2.从生活问题着手,进行思维建模。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简单,处在“从现象”中的学生更是求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单线思维多,发散思维少;正向思维多,逆向思维少;移植思维多,批判思维少……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对话、思考中,拓展思维,进行高于生活的思维建模,从而帮助学生“不从”。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上“金点子行动”时,笔者围绕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考和研究:下雨天,雨伞滴水,怎么处理呢?文具盒里三角尺、直尺、量角器,挤挤挨挨太多了,怎么办呢?在研究中,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逆向思维:学生围绕滴水的雨伞,有了各种奇思妙想:用塑料袋套住伞,用水桶装伞……

发散思维:学生围绕文具盒里的各种尺子,设计一种多用尺子,集三角尺、直尺、量角器于一体。

3.从生活情境入手,进行技能训练。

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生活能力相对薄弱。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对学生生活进行拓展和补充,从而让学生积累自己的观点,为发出“自己的”声音打好基础。这是宽于生活的技能训练,同时也是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在学完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跟妈妈看演出》之后,笔者创设了一系列生活情境来完成“怎样看演出”的具体指导,包括如何看电影,如何看现场演出,如何看体育比赛,如何欣赏音乐会等。这些情境,都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学生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情境中愉快地交流,主动地模拟,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观赏方式,讲究不同的观赏礼仪。

4.从生活需要拓展,进行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自发发生的源泉,只有真正动情,道德才会真正地融入内心。因此,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表达生活,有利于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下“我的兴趣爱好”是一个学生十分喜欢的单元,在开始每一课学习之前,笔者都会引导学生做课前调查,在每一课结束之后,笔者又会引导学生进行课后体验。例如:《我与小动物》一课,课前让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制作一张“动物明星卡”;课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养一种小动物,看着它长大,为它写成长日记。学生展示的“动物明星卡”各有特色,精彩纷呈,饲养的动物种类繁多,成长日记则融入了学生的感情。

让我们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解放孩子们的脑,让他们自由去想;解放孩子们的嘴,让他们随意去唱去说,还孩子一个愉快幸福的童年,发展他们自由自在的天性。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

猜你喜欢

真理
当诗与哲学遭遇真理
真理论的公理化
现代性起源之谜与可能归宿的一种设想
翻花绕绳解或不解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两校方略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巧用价值冲突 践行传道之旅
生命、真理与人性的脆弱:奥古斯汀论撒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