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寓言教学的审思与建构

2017-12-25

江苏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寓言寓意语文课程

【摘要】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然而,日常的经典寓言教学却存在着忽视文体特征、忽视言语运用、忽视方法习得的问题。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厘清经典寓言的文体特征,坚守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以举象为基,得法为本,这样展开的教学才是合乎课标要求的,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经典寓言;文体特征;学科本位;品质培养;得法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3-0020-03

【作者简介】薛桂平,江苏省淮安市人民小学(江苏淮安,223002)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淮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淮安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淮安市“533英才工程”学术技术拔尖人才。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体裁广泛。经典寓言以它独特的体式逻辑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占有重要一席。文本体裁不同,其内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的展开逻辑也不同。经典寓言的教学就应顺应寓言的文本逻辑展开,不仅要感知其寓意,更应习得它的表达方法,进而借助这一文体的教学,促进儿童的言语生长,提升其语文素养。

一、日常经典寓言教学的误区

1.教学目标偏移,忽视文体特征。

文体不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也应不同,应根据文体的不同特征因文而教。根据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实际情况,可从两个维度对其进行文体分类:一是文学文体,包括童话、寓言、神话、诗歌(儿童诗、古诗)、文言文、散文、小说等;二是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1]

从寓言教学的现状看,忽视文体的现象普遍存在。把寓言当作一般记叙文去教,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情节发展,提出质疑等等。如一位教师执教《井底之蛙》时,学生质疑:蛙一直生活在井底,海龟生活在大海,它俩怎么可能相遇呢?对此,这位老师先把问题推还给学生:大家小组讨论讨论。再把问题推给作者和编者:同学们一起来改改教材,再给编辑叔叔写封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首要前提是遵循文本的文体特征。寓言最基本的文体属性就是比喻化,借事喻理。这位老师把寓言当作纪实作品进行教学,忽视了寓言象征和夸张手法的应用,教学目标定位就偏离了航向。

2.重视寓意解读,忽视言语运用。

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发现“言语的秘密”,发现言语的独特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从“形式—内容—形式”中走一个来回,明白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

现实情况是,日常的寓言教学往往偏重于关注内容和寓意,教者想方设法通过多种途径揭示寓意,把理解寓意作为教学的最终教学目标。这样的寓言教学忽视了对寓言文本形式的关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重要功能——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看似直奔主题、紧扣中心,但细细品味,卻不是在教学生学语文,而是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重视举象,忽视方法习得。

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从言到意,再从意到言的过程。在经典寓言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重视从言到意的举象过程,忽视从意到言的习法过程。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指出,“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重表现:形象、印象、意象。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学生只有在头脑中形成深刻的形象、印象,才能从语言中理解深意。”[2]“象”是基础,“象”也只是个凭借。我们不能将此当作教学的全部。将教学停留在内容的分析理解上,而要进一步感知表达过程,习得表达方法。

二、要坚守寓言教学的学科本位

相对于其他文体,寓言不重言而更重意。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文本,而是基于文本,思考如何利用寓言这种文本载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语文价值:寓言的特色、结构的精巧、意象的编排、文化的浸润等等。

1.立足文本,着眼课程内容。

“文本只是语文课程的一个注解,一种依托,一项载体。”[3]所以,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应重点关注课文中“课程内容”的挖掘,用课文这一“载体”教学生学会语文。

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螳螂捕蝉》时,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从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分四个板块重组教学内容,环节简洁,目标指向非常明确。

第一板块,听写四组词语。(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第二板块,复述故事。(教师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然后请学生用上所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第三板块,读课文质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地阅读课文后,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

第四板块,课本剧表演。(学生先练读对话,然后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接着,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板块鲜明。薛老师能依据寓言特点,挖掘寓言中的语文课程内容,以发展学生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把听写、朗读、感悟、想象、复述、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逐层推进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实现了对寓言教学的突破,体现了“立足文本却超越文本,教学文本却着眼课程”的大语文教学观。

2.关注语表形式,领悟表达特色。

因为寓言说理性强,所以教学中一些教师会更多地关注寓意的理解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通过对寓言故事内容的理解,促成学生对寓言寓意的领悟,是小学寓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领悟寓意只能是寓言的中介性教学目标,领会寓言的表现手法和它的语表形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才是寓言教学的本体性教学目标。

寓言教学首先是语文教学,教学应体现“理解”到“运用”的过程,要先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再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一过程而得言,这是由语文的学科特性决定的。所以我们在寓言教学中既要关注寓言的思想内容,更要关注其表达形式和写作技巧,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使学生内化寓言文本的言语,吸收其文本的形式,形成对寓言文本的言语图式。

特级教师王树华在教《鹬蚌相争》时,首先引导学生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读鹬和蚌相争的话,通过抓“伸、啄、合、夹、猛地、急忙、牢牢”等关键词体会鹬和蚌相争的激烈。然后话锋一转,问学生:“这个故事一开头,没有什么过渡,就进入了高潮。为什么这里不写写环境和天气,如太阳的温暖、天空的湛蓝、沙滩的舒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交流,明白了寓言不需要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寓言故事就是用最简洁的话说清最主要的事,寓言故事的基本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不枝不蔓。[4]

3.通过置换和变形,拓展认知结构。

经典寓言因其短小精悍,又常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讲述故事,所以对寓言内容和寓意的理解,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是,课堂教学中如果仅仅基于一篇文本,教学的容量与深度往往不够,也不利于学生及时深入掌握“此类文”的文体特点和引申寓意。

教学中,教者可以通过拓展延伸,由篇及类,使与文本寓意相通的历史典故得以呈现,通过置换与变形,进行文本解构与重构,寓言文本学习的乐趣也在于此。比如《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经过置换和变形就变成了《围魏救赵》《唇亡齿寒》《鹬蚌相争》。尽管前两个是历史故事,但这样置换变形,由篇及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理的深化,感受到理的趣味。同时,通过对同类寓言的比较,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寓言的文体特征。

三、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材中所选的经典寓言文质兼美,鲜明的比喻特征及其拟人、夸张、象征的表现手法,在强化寓言中的艺术形象的某个特点,凸显其行为的可笑或教育意义以达到讽刺和教育效果的背后,隐含着独特的思维方法。那就是借物喻人、借此喻彼。学生只有领会了这种思维方式,才能切实领悟它要说明的道理和这一文学体裁的精妙。借来说理的故事本质上是世界和人生的一个缩影,必有类型化特点。阅读寓言,联想到生活中这类人和事,想象和联想能力的生长便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学生借助寓言中丰富的想象,对类型化物象、事象的联想,自发建构,于是便上升到理性思維阶段。在这里寓言文本教学的价值就体现在思维的培育中。寓言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之后进行思辨,经历思维风暴,最后再形成更为智慧的思维方式。

学完《滥竽充数》,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1)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2)想象一下,南郭先生逃走后会做些什么,你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3)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学生通过讨论、思辨,最终真切地把握住了故事的内涵。同时,因以上问题的灵活性和开放度,学生思维的空间得到了有效拓展,个性化思维得以开发与训练,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四、要以举象为基,得法为本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一贯重视举象,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因为躺在纸上的语言文字本质就是一种符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唤醒它,赋予它意蕴,并借助丰富的想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立体丰满的“象”,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味才能水到渠成。但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来看,举象固然重要,得法却更有价值。教学过程,不仅是教的过程,更应是学的过程,是学生习法的过程。这个习法既是习得文章写法,更是习得学习方法。“教”应始终为“学”服务。

王树华老师教学《鹬蚌相争》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鹬和蚌丰满的形象,引导学生从鹬和蚌的行动到对话,从相持到被抓,从固执到反省,在读说、表演、体验中不断强化对两者形象的认知。给足学生时间复述、表演、想象、讲述故事,渗透方法指导,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凸显寓言故事教学的价值和趣味。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举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文章写法和学法的指导,指向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之,开展经典寓言的教学,必须具有强烈的文体意识和语文课程意识,要依据寓言文体的体式逻辑展开,着眼语文课程,着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能力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是合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才是有效的,也才能指向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汪潮.文体意识、文体特点与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13(36):12-13.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陆萍.寓言文本:课程价值及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2(19):17-19.

[4]王树华.寓言故事教什么,怎么教?——《鹬蚌相争》教学实录及说明[J].语文教学通讯,2016(15):36-39.

猜你喜欢

寓言寓意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时装寓言
模仿老鹰的乌鸦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寓言的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