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美学看杜甫《登高》的英译

2017-12-14张凯茜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语言美

【摘要】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译论几乎都与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支谦的“不加文饰”,玄奘的“文质统一,圆满调和”,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顺、美”,钱钟书的“化境”到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都体现着对美的追求。本文结合杜甫《登高》中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从“语言美”和“超文本语言审美”探讨了译本中美学意蕴的艺术再现。

【关键词】翻译美学 《登高》 语言美 超文本语言审美

一、引言

大唐盛世造就了文化的繁荣,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们习惯用“沉郁顿挫”形容他的写作风。对“沉郁顿挫”,诗人吴瞻太在《杜诗提要》中写到:“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真正达到“沉郁顿挫,独步古今”的,堪称《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该诗创作于杜甫晚年,因他老年无依,病魔缠身,不禁感叹世事艰辛,人生悲凉。

二、翻译美学

翻译美学是“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本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根据自己的喜好,经验,以及知识积累,选择相应的表达。“在文学翻譯中,审美再现所要再现的,是原文的内容情志美、语言形式美、修辞模式美、音韵声律美和篇章结构美。”

探求语言美,是翻译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最基本的就是选词择字,从而达到声韵美。声韵美的两个基本成分是音韵美和结构美,并由音韵美和结构美产出一种语言的视听感性,有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之感。在此基础上,“超文本语言审美”则包括意象美,意境美,意蕴美,风韵美,风格美,和其他的超语言形式审美信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只有成功转换,才能实现其传播价值。

三、译本对比赏析

On the Height (许渊冲译)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A thousand miles from home, Im 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

Ill now and then for years, alone Im on this height.

Living in times so hard, at frosted hair I pine.

Cast down by poverty, I have to give up wine

The Heights(弗莱彻译)

The wind so fresh, the sky so high,

Awake the gibbons wailing cry.

The isles clear-cut, the sand so white,

Arrest the wheeling sea-gulls flight.

Through endless space with rustling sound

The falling leaves are whirled around.

Beyond my ken a yeasty sea

The Yangtzes waves are rolling free.

From far away, in Autumn drear,

I find myself a stranger here.

With dragging years and illness wage,

Lone war upon this lofty stage.

With troubles vexed and trials sore,

My locks are daily growing hoar:

Till time, before whose steps I pine,

Set down this failing cup of wine.

1.语言美。从翻译美学角度说来,英文具备由形式决定意义的规范,结构对意义具有合理的制约功能,因而为意义把握及准确的语际意义转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依据,比如“sheds, rolls, by, etc.”语法机制是检查“语言美”最基础的依据。

许渊冲的译作,其主张可总结为:尽力求真,求美重于求真。许译采用对句,句末押韵,每句译为一行,模仿了原诗的形式美。首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用偏正结构,译文也采用了名词加形容词的句式,结构相同,营造一种动态画面感,使读者能深刻的感受到背景的苍凉之感,符合了英文“动态感性美”。the wind so swift和the sky so wide,两两呼应,文章紧凑,头韵、尾韵等修辞增加译文的文学性。弗莱彻作为英国人,精通韵律,采用了四步抑扬格,行文工整,押尾韵,富有诗意。译文根据意境进行拆分,一小节为一句,共16行,有助于完整地传达原诗的意思和情感。但是,弗译没有突出中文的“情景交融”,使得情感的传达逊色于许渊冲。文中“风急”代表着秋风猛劲的吹,并不是强调风是新的。endprint

颌联对句,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许译的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似乎能感受到樹叶一片片飘落以及河水奔流不止的美感,将时间和空间的立体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弗莱彻处理的稍显逊色。他选择的语体形式,减弱了译文张力。前半句的意境是风吹得树叶沙沙响,叶子飘然而下,不能展示原诗的悲凉之感。颈联中,许译为实现“语言美”,模糊化处理,弗译更准确。

2.超文本语言审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弗译“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思是:放眼望去,海洋滚滚而去。弗译将长江用海洋来表达,突出蓬勃之势,省去了原诗的文化特色。许译若换成endless River,意义不变,保留了文化特性。

颈联中,杜甫抒发了内心悲凉之感,“悲秋”并不是简单地“grieved at autumn”,秋在中文意象中,是万物凋零,是衰落的,悲本来就说一个苦情的词,加上秋,还有之前的景色描写,作者的心情不言而喻,许译的“悲秋”具体化成“grieved at autumns plight”与下句height押韵。弗译更胜一筹,他用drear与here押韵,秋天的阴郁比困境(plight)表现力强。尾联中,作者是因病停杯而不是许先生理解的贫穷,弗莱彻理解正确。

四、结语

许钧提到说:“翻译求真而诗更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也就是说,求真是最低标准,求美是最高标准。”诗文最好统一内容和形式,片刻追求音韵会使译者失去创造性,但是只重视“意境”的传达,而忽略诗文“语言美”的特点,译文也不是尽“信”也。美是不分国界的,将原诗的美在再现于目标语言中需不懈努力。翻译美学在诗译中有积极地促进作用,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会做得至臻至美。

参考文献:

[1]陈富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11.

[2]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教育出版社,2004.

[3]钱基博.国学必读[M].武汉: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

[4]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

[5]许渊冲.中视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武锐.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8]华满元,华先发.汉诗英译名篇选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凯茜(1993.10-),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2016级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美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引领学生踏上优美旅程
浅谈数学审美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用美的语言塑造美的课堂
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美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