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2017-01-17王璧
王璧
摘 要: 文学翻译是一门美感艺术。本文主要从文学翻译中的语言美感出发,从词汇、声韵和修辞三点分别解析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艺术美感,在体会语言美感的同时,详述译者对各个翻译策略的选择,从而加深对文学翻译的理解。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语言美 词汇美 声韵美 修辞美
1.引言
文学翻译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理论描述最为贴切,其区别于非文学翻译的地方就在“雅”字上。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在于传达原文的艺术美感。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一度认为翻译是科学也是艺术。科学是指语言的文本信息遵循语言学理论分析;艺术则是译者和读者内涵的心理活动对原文的赏析。前者关注的是原文表现形式,后者强调的是译者传达给读者的理解状态。这就分清了文学翻译别于非文学翻译的本质区别。对这两种语言形式不同的文体,翻译手法不同。非文学翻译,顺畅明白地传达原文内容即可,而在文学翻译中是远远不够的,既要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又要极富有语言感染力,以语言给予读者感官上的享受。所以,文学翻译之美首先着重体现语言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仅束缚于语言上的形式,更力求创造性地体现在其词汇、声韵和修辞上的美感。
2.语言美
2.1词汇美
所谓词汇之美,不是单独译出对等符号的意义,而是词汇里所含的丰富意义。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43)指出:“我不是句当字对,而是保留语言总的风格力量。”要译出词汇之美,并非逐字对译这种符号的相互转换,而是把握词汇中的文化内涵,追本溯源到词汇产生发明处及其演变的过程和演变中发生的变化,这些对译者体会原文词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学翻译重点在于所塑造的词能够引发读者对原作的一个共鸣,这也就是文字的魅力,而要达到这种标准又谈何容易。这就对译者的要求更为严苛,译者要阐述的不是简单的断句,而是解构其中的深沉内涵,试图把读者带进另一文化面前,解读其中的魅力。所以,文学翻译往往是纵横书海,搜尽词林,始得一词,方显功底,这正是文学翻译词汇构句之美所在。
比如在林肯的葛底斯堡的演说词中,首句开宗明义,富有强烈的文学色彩,词汇的选用和句法的端庄都表现出演讲者深厚的情感及神圣庄严的语气。
例: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e, 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 conceived in liberty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译:87年以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 张培基(译)。
“F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这一宗教用词选用于原文,足见其庄重正式的内涵。译者在此处的翻译有所缺失,为此在“brought forth”处的翻译,选用“创立”而非“建立”一词让译文得以补偿,体现出当时“创立“一个新国家”的艰辛和不易。还用上“conceive”一词,此处的比喻手法保留原词的比喻意义,译作“孕育于……”,保留了原作的风格。译者以此试图把读者带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以引起读者同样的共鸣。
2.2声韵美
文学翻译有别于非文学文本还在于语言声韵上的节奏美感,甚至语言声韵带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来强化原文作者的情感和心理。因此,文学翻译中的译文不仅在文字叙述上给予读者视觉享受,在阅读品味中还带有声韵上的美感和效果。有时,读者所期待的是能接触到原文的节奏声韵之美,这也加大了译者的难度,在追求内容形式上,尤金·奈达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动态对等”的翻译理论,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是其次”。形式上的舍弃对读者来说就仿佛剥夺了欣赏文学美感的权利,译者试图在词汇构句上把读者带到原文面前,却又在形式声韵上丢弃这样的美感,这对于文学翻译来说无疑是种损失。在此,译者只有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特色的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改变形式上的声韵来满足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如达不到,则重新组织结构,创建译文形式,以弥补文化差异的不足,使得译文意义上对等,并体现出声韵美感。
比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1首的译文,
So is it not with me as with that Muse
Stirrd by a painted beauty to his verse,
Who heaven itself for ornament doth use
And every fair with his fair doth rehearse,
Making a couplement of proud compare,
With sun and moon, with earth and seas rich gems,
With Aprils first-born flowers, and all things rare
That heavens air in this huge rondure hems.
O! let me, true in love, but truly write,
And then believe me, my love is as fair
As any momthers child, though not so bright
As those gold candles fixd in heavens air:
Let them say more than like of hear-say well;
I will not praise that purpose not to sell.
我并不像那一位诗人一样,
因画布上的美人便感而成章。
连苍天都成为他笔底的装饰,
驱群美以衬托他那美貌之郎。
满纸秀词丽句、比附夸张,
海地珠宝、大地、月亮河太阳,
四月的鲜花,以及一切奇珍异物,
环挂长空,直面宇宙的浩茫。
啊,让我忠实地爱、忠实地写吧,
请相信我,我的爱虽难与
苍穹金烛台般的星斗争光,
但其美恰如任何母亲的孩子一样。
让别的诗人说尽陈词滥调吧,
我不是贩夫,绝不自卖又自夸。
——辜正坤(译)
在这首诗中,莎士比亚原来的韵诗是“abab,cdcd,efef,gg”十分接近,而译者则舍弃了原诗的固有规律,用符合传统中国诗中较通行的一韵到底的韵式,同一个韵脚重复八次。前四句采用“aaba”的模式,让读者读之朗朗上口,体验到文学翻译中诗词的音美效果,且就全诗而言,译文形式上与原诗较为接近,用词的变通也没有背离原意。
2.3修辞美
修辞美是文学翻译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倘若文学翻译没有修辞美,译品就会失去应有的活力和生命。修辞手法在非文学翻译中并不多见,而在文学翻译中是随处可见的,文学翻译中的修辞之美,丰富文字的表达形式,读者能感受到其极大的魅力。有时,辞格在汉语和英语修辞里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明显的打比方。翻译时,可利用共同特点直译出来,体会其中修辞之美;也可采用意译的手法体会,引发读者的共鸣。但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努力想传达原文中修辞的美感,有时也难以让读者体验到。
比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其中两句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其中一个译本是这样的: “The west is veiled in rain, the east basks in sunshine. My beloved is as deep in love as the day is fine. ”在原文汉语中,“晴”于“情”是很明显的同音字,也用“晴”暗指“情”,这是一种双关修辞,但在英文中就不易直译了,因为有时会丢失原文的含义和意图,读者在阅读时也会一知半解。所以,译文用“the day is fine”和“deep in love”分别代指“晴”与“情”,区别两种语言在修辞上的不同,试图达到表达其意,也不失修辞之美。
3.结语
文学翻译是科学和美学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增强译作的审美效果。对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欣赏,从语言美角度出发,体验译作词汇、声韵和修辞的美感。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对于美学的欣赏是很有意义的,译者在完成译作时,首先追求译作的完成;然后追求其准确性;最后追求其艺术美感,这个也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继承中外传统翻译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和发扬文学翻译美学理论体系,从美学的艺术价值出发,尽量体现原文语言特色,译出富含语言美感的译作佳品。
参考文献: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Oxford and New York:Pergamon.,1981.
[2]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New York and London:Prentice Hall,1988.
[3]Newmark,P.Paragraphs on Translation.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4]Nida,E.A.Contexts in Translating.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2002.
[5]Nida,E.A.and C.R.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69.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7]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8]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9]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杨自俭.翻译新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1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3]钱冠连.美学语言学[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14]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1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7]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8]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0.
[19]辜正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