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016-03-25张沥文
张沥文
摘 要: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而且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语文课默默承担的。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魅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 语言美 情感美 氛围美 设计美 语文教学艺术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语文,承载着太多“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要使一堂语文课富有诱人的魅力,让学生爱学、乐学,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和语文世界的无穷奥妙,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教学的艺术性呢?著名法国艺术家罗丹说:艺术就是热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是蕴含着深厚感情的。
课堂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教无定法,它因文因人而异。十几年来,我就语文老师如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挖掘,教学设计及氛围的营造,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等途径,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做了一些探索。
一、挖掘美的内容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的讲课要充满艺术魅力,必须首先对课文深入钻研,从教材所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和潜在的精妙之处寻求教学的情趣,然后进行巧妙设计。语文课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一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教师只有在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其美的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基础。
1.品味作品的语言美
作品是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情和义的,语文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关键的字、词、句、段,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细细咀嚼,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美好的意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咀嚼品味。可采用比较替代法,让学生思考、辨析。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把“钻出”改为“长出”,把比喻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改为陈述句“有红色的、粉色的、白色的”,那么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诗一样的笔调,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读出语调和感情。这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语言这一文字载体,充分挖掘其美学内涵,使学生伴随美的鉴赏,开启美的心灵之窗,提高审美能力和运用文字的能力,使他们的心灵得到感悟而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地。
2.体会作品的情感美
从古至今,一篇篇诗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饱蘸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像《黄山记》《三峡》等散文,充满诗情画意。作者通过对大自然之美的描述,抒发了对祖国锦绣河山的赞美及热爱之情。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情节生动感人,作者通过对贝尔曼这一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表达了对高尚情操、美好心灵的赞美。《留学巴黎》则表达了一代音乐家追梦路上的执著和强烈的爱国激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咬文嚼字,在字里行间领悟,感知作品描绘的那些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操守。
当然并非所有课都可如此,须因教材而异,因学生情况而异,灵活运用。
二、创造美的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洋溢于课堂内的气氛和情调。如何在45分钟内,自始至终地在充满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实是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要素之一。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一旦把学习语文看成为一种乐趣,那么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就能得以充分发挥,他们就会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样,学生就学得“乐”,学得“活”,学得“实”。当然,营造美的氛围既要符合教材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每一环节,使整堂课内始终洋溢愉悦的气氛和情调。
如我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课前播放一首优雅的古筝曲,首先让学生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然后设计如下导语:“在这首优美的古筝曲中,让我们走进宋朝去了解当时一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词国皇后——李清照。”短短几句,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未学习课文之前,就对这位女词人产生敬仰之情。
导语的设计,贵在巧而不在多。诸如短小的故事,有趣的新闻,谜语,富有哲理性的格言警句,一张与课文有关的照片绘画,都可以作为“课引子”,巧妙导入课文内容,启开学生思维的门扉,让学生在兴致勃勃、情趣盎然中进入对新知识的求索过程,为教学全文打下良好基础。
要想让一堂课自始至终都充满美的氛围,让学生学而不厌,事半而功倍,仅仅注意导入艺术是远远不够的,讲究提问的艺术以启发思辨思维为极为重要的手段。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进步。”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再如教学《声声慢》,学生初读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释疑,我精心设计如下问题:(1)读词的第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2)词的第二句,说的是什么?词人的身体怎样?究竟他在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样的坎坷?(穿播视频加深了解)。(3)词人借酒浇愁,仰首望天,为什么说“雁是旧时相识”?(4)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呢?(播放视频)(5)心情悲苦到了极点的李清照,用哪一个字,将全词的感情基调提向了高潮?这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之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在不断求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词人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文章特有的深邃之处自己寻觅探索。一旦茅塞顿开,他们就感受到了“曲径通幽”之妙,“柳暗花明”之乐。
三、讲究美的语言
语言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成功的教学无不得力于教学语言的功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好的语言“不是蜜,但可以黏住一切”。的确,美的语言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让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
四、设计美的板书
板书是一种综合的教学艺术,它是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作。就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而言,板书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传导信息的,板书是语言的直观形式。形式美的创造,给人以形象直观的美的享受,是人们在美的艺术中自然而然地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有助于信息的接受。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法很多,教师尽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富有课堂教学艺术的语文课,必定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而且培养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志趣和能力,变得健康、积极、乐观、高尚。
回顾十几年来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其成败得失,的确给了我不少启示,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