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主要翻译标准的共性及其发展趋势
2017-12-01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浅谈中西方主要翻译标准的共性及其发展趋势
付晓秦学锋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063000)
面对当今世界全面开放的格局,翻译活动更是承担起跨文化交际和双向语言沟通的重责。而优质的翻译活动一直以来都是译者潜心追求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译者需要在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活动中不断努力。在而本文正是围绕国内外的主要翻译标准进行了一番整理与浅思,以更清晰的线索为翻译准则的学习提供了理论框架。
中西方;翻译标准;共性;发展趋势
1 国内主要翻译标准
中国近现代涌现出了一批以严复为杰出代表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 《天演论》 时,严复在其《译例言》里提出了中国近代译学史上最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这一翻译标准对后世众多翻译家提出的翻译标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翻译要“传神”的极高境界,是翻译摆脱了“信达”“信顺”的束缚,并将翻译一事引入文艺美学的范畴。
杨晓荣(2008)在《汉英翻译基础教程》中提出:好的翻译往往是既忠实又通顺的,也就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形成了某种协调或平衡,而学习翻译,说到底就是学习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权衡各种因素,采用各种手段(翻译策略和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以满足对译文的各种要求,达到文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协调或平衡。
2 西方主要翻译标准
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提出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从这个翻译原则中可以看出泰特勒非常注重对原文的忠实。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准则。“动态对等”原则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标准:达意;传神;语言顺畅自然;读者反映类似。奈达认为: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来原语信息的最近似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奈达,1982)。
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1988)提出“文本中心论”。他还根据语言的表达、信息和召唤三个功能,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模式。纽马克重视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换个说法就是,在纽马克提出的翻译标准的指导下,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大的自由去解释原文(彭娟娟,2010)。
3 中西翻译标准的共性及发展趋势
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人对翻译工作自然会持有不同的态度。虽然中西方在语言、文化、社会背景、思维方式等很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都强调对原文内容以及对原作者写作意图的忠实。不论是关于“直译与意译”“忠实与创造”的争论,还是关于“形似神似”“功能与对等”的争论,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对“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形式的表达。翻译标准包括两个方面:(1)对原文的忠实:准确全面再现原文传达的信息;尽量再现原文的风格。(2)译文的通顺:重视译文的可读性,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
此外,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国内外的翻译标准和理论之间会有更多的机会相互影响和借鉴。这也就意味着翻译标准是在相互学习中不断地趋于丰富。由此来看,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也就成了翻译标准发展的自然产物。首先,译者要正视多元互补理论的合理性。其次,译者可以充分利用多元互补的翻译标准去解决翻译实践上遇到的问题。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标准多元化,更利于他们在全面认知的前提下进行更加自如的翻译实践探究。与此同时,读者将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多元化的译作成品。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们不再会单纯依靠某一种翻译标准或准则,译作会被比较公平地对待。总而言之,翻译标准多元化的思想更周密,更具科学性。
中西方翻译标准同为一个演变的过程,它经历过并且正在经历着由经验到科学、由单一到多元化、由一般到特别的发展阶段。在传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严谨系统的理论标准体系。不管怎样,翻译标准的发展一定要逐步挖掘其适用性和实效性。
4 总结
我们非常有必要对翻译行业具体的某一个部分进行仔细的探究与思考。在此,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了解翻译这项思维与美学结合的活动,提出如下两个问题:(1)翻译学者的理论研究水平是否应该和其翻译实践能力成正比?(2)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最先应该确保的是要忠实于读者还是忠实于原作?而在这两者之间,译者要做出怎么的努力以达到一个平衡点?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也一定要继续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不断努力,为自己成为一名相对合格的翻译学员奠定基础。
[1] Nida Eugen A.Nida & Charles 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 J Bill, 1982:12.
[2] 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彭娟娟,翻译标准评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第10卷第1期,2010
[4] 杨晓荣,《汉英翻译基础教程》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