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2019-03-19杨司桂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奈达艺术性学者

杨司桂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563006)

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2011)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在其一生对《圣经》翻译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颇具见地的翻译思想,如“功能对等”、“读者反应”、“翻译科学”、“翻译程序”、“机器翻译”等,为翻译理论的推进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引发了译学界的极大关注与研究兴趣,与此同时,在译学界也引发了一番论争。这里,笔者仅谈谈奈达在其专著《翻译科学探索》(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1969)中的“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1]3”这句话在国内引发的论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既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如谭载喜[2]4、[3]12、[4]17、[5]3、黄振定[6]34、成昭伟[7]28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持这种主张的学者又分为两类:一类学者认为奈达只是单纯地持翻译是科学这一说法,如林书武[8]1、李胥森[9]59、劳陇[10]39、吴义诚[11]66、王宏志[12]18、孙迎春[13]1、汪庆华和张春柏[14]73等;另一类学者如陈大亮[15]5、徐艳利[16]75-76等认为奈达的理论是建构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因而认为,奈达主张翻译是科学的,可以“完全等值”以及“程式化的机械转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奈达的观点在后期发生了变化,由翻译科学转向了翻译的艺术,如谭载喜[17]19、张经浩[18]5、董史良[19]2、李田心[20]45、郭建中[21]63、邵璐[22]64、王秉钦[23]59等。那么,奈达对翻译科学和艺术之说到底表达了什么?又对翻译的本质特色做出了什么样的认识?

我们先来看看奈达对这一问题在几处的不同表述以及所含的观点:1964年,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的第3页上说道:

尽管没人会否定良好的翻译活动(good translating)含有艺术成分,但是语言学家和语文学家逐渐意识到翻译过程是可以进行精确描述的,当提及“翻译科学(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时,我们当然关注的是其描述性的一面,因为,正如语言学可以归属于描述性科学一样,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信息迁移同样是一门可做系统描述的有效学科[1]3。

由上可见,奈达在这里强调的是对翻译活动过程进行系统性描述这一面。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因为《翻译科学探索》一书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思路撰写的。不过,奈达觉得翻译科学的建立还是处于试验性阶段,此书名中的“towards”和“a”能足以说明这一点。“towards”说明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或努力,并没有说明已经对翻译的过程做出了科学性之描述;而“a”这一不定冠词的使用,也说明奈达对专门建立一门翻译科学这门学科还是没有确定,只是实验性地去探索,即用临近学科知识如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交际学理论、信息论、人类学、语用学甚至认知语言学等去对“translating”这一翻译过程进行实验性的探索。我们认为:奈达对这一书名中的“towards”以及“a”的选定不是随意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体现了他对翻译过程进行科学性之描述的不确定性。这诚如威尔斯(Wolfram Wilss,1925—)在《翻译学——问题与方法》(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 and Methods,2001)所指出的那样:奈达那个谨慎的书名《翻译科学探索》应被理解为是精心挑选的确切表述,用以体现按正在形成的一套方法所取得的成果之实验性质[24]51。

不过,这一时期,奈达对翻译活动(translating)的性质归属没有进行过明确阐述,只是说具有“艺术成份”。1969年,奈达在其论文《翻译科学》(Science of Translation)一文的注释中,对翻译科学又进行了阐述,指的是“对翻译过程的科学或系统描述”①科学指知识具有的系统性,是一种知识体系,参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第131—132页以及《东方翻译》2011年第6期第8—9页。。与以前不同的是,此时,奈达把翻译(translation)单独列出,说其具有艺术性,接着,他强调道,“翻译实际上可以在三个功能层面上进行描述,即科学、技术和艺术”[25]98。此时,奈达对翻译的性质之描述还是混沌一片,但略微偏重科学。难怪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奈达对翻译性质的看法是,翻译是科学或翻译是科学、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的学科。这不能说是国内学者误读了奈达,而是奈达本人对此没有进行很好的厘清。

在《翻译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1969)一书的序言中,奈达对翻译性质的归属再次进行了阐述:“翻译活动(translating)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它还是一种技巧,但归根结底,让人十分满意的译作(translation)总是一种艺术品(an art)。”[26]7由此,国内有些学者就认为,奈达对翻译的认识已经发生了转向,从翻译的科学转向了翻译的艺术。其实不然,他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到,《翻译理论与实践》是前一本专著《翻译科学探索》的合乎逻辑的产物,并指出,《翻译理论与实践》这本书利用语言结构、语义分析以及信息论等科学知识来论述翻译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26]7,而该书的篇章结构也是按照分析、转换、重组以及检验这四大程序对翻译的过程进行科学阐述的,可见,奈达并没有放弃原来的观点,只是对翻译活动(translating)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尤其是艺术性进行了突显及强调。此时,奈达对翻译本质的看法已经成熟:翻译过程应该进行科学的描述,而翻译活动本身则是艺术性的。

然而,国内学者张经浩认为奈达此时的翻译思想已发生变化[27]6,认为奈达建立翻译学的这个梦想已经破灭,并把奈达在1991年发表的《翻译的可能与不可能》(Translation: Possible and Impossible)有关该内容的原文选段摘录了下来,刊在《奈达究竟怎样看待翻译与翻译理论》一文中,供大家阅读。然而,经过仔细阅读之后,我们发现奈达的观点并没有变化,该学者所翻译的“我们不应试图把翻译变成一门科学,因为究其实质,翻译不是一门可以独立门户的学问,而是一种需要创造力的技术,一种运用多方位洞察力处理问题的本领”这个片段中的“翻译”在原文中指的是“translating”[27]6-7,指的是翻译活动本身,奈达说过,“translating”这一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进行科学描述的只能是翻译的过程。对于这一观点,奈达在中国的两次讲座中都做过相应解释。奈达在访问上海外国语大学并参加 97上外翻译研讨会期间,当该刊记者问“中国学者在努力建构包括翻译本质、翻译目标、翻译过程、翻译标准以及作为科学分支的翻译活动等在内的翻译学”这一问题时,奈达指出,翻译活动过程和作为人类行为分支的翻译活动本身有着本质的区别:翻译活动本身只是一种技术,而该活动的角色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目标。奈达接着指出,除非神经生理学家给我们提供有关心理运作方面的大量信息,否则就不要轻易说翻译活动是科学。最后,奈达用修桥来做比喻,对此加以说明:修桥本身不能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只是一种技术或技巧,尽管修桥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知识[28]2-3。1998年,奈达在《翻译新视角》论文中再一次提醒译学界,要把具体的翻译活动本身与对翻译活动过程的研究区别开来,前者是艺术;而后者是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是可以进行科学描述的[29]3-4。

在2000年奈达与廖七一的一次访谈中,当廖七一向奈达问起“一些人认为在上世纪60年代您把翻译认为是科学,后来又更愿意把翻译作为艺术”这一问题时,奈达回答说:“我总试图非常清楚地区分翻译过程的研究与翻译的实际活动本身,前者能够且应该以非常科学系统的方式进行,而我经常把后者看成是一种十足的技巧或艺术。”[30]280奈达的这一回答就说明,翻译过程是可以做科学的描述,而实际的翻译活动本身则是艺术的或是一种技巧。到此为止,奈达对这两个概念做出了比较科学的区分。后来在与张经浩的通信中,奈达提到了“效率高的翻译家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的”[30]286这句话时,其实也说明,翻译活动本身是一种艺术,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其翻译结果因人而异。

奈达对翻译本质所做出的两元性认知,是其长期对《圣经》翻译实践研究的结果,是“从丰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翻译的理性认识”[31]130。无独有偶,长期从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曹明伦教授对翻译的科学与艺术这种性质也做出几乎同样的区分:翻译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而非科学活动,或者说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而揭示翻译规律的翻译学才具有科学性[31]130-132。不同的是,奈达揭示的规律是翻译过程,希望对翻译过程进行系统的描述,使其具有科学性,曹明伦教授在翻译方面所揭示的规律比奈达要广得多,希望建立的科学学科更具有可行性。除此之外,穆雷对翻译与翻译学的区分之道理也在于此,不同的是,她的“翻译学”之概念要比奈达所欲建立翻译科学之概念要系统、科学,穆雷指出:“只有系统、全面、科学地研究翻译过程、本质及规律等的学问,即翻译科学或翻译学,才是一门科学,这是翻译和翻译学之间的又一区别。”[32]76

综上所述,奈达对翻译属性的认识是:翻译过程(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能够而且应该做科学性的描述,而翻译活动本身(translating/actual translating)则不行,只能是艺术性的或技术性的。对于这一观点,奈达在其相关的著作及讲座中是逐渐加以修补及完善的。这也是奈达一直努力所要做出的重要区分。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沙特尔沃思(Mark Shuttleworth)与考伊(Moira Cowie)所著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也是这样认识奈达的翻译科学这一概念的:

奈达认为,翻译过程“经得起严格描写的检验”,并得出结论认为“信息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可以做出科学描述的有效课题”。但奈达并未将这个术语用到所有对翻译进行研究的类型中,而只用于他提出的翻译过程的三段模式(分析、传译、重组)[33]148-149。

综上所述,奈达一直努力做到的是区分具有科学描述性的翻译过程以及具有艺术性的翻译活动本身,而国内学者没有厘清奈达的思路,把两者概念混为一谈,误读了奈达对翻译性质的阐述,甚或严重歪曲了奈达的翻译思想,如有学者陈大亮认为,奈达把翻译看成了科学,因而“把翻译看作是机械的语言转换,强调语言规律的普遍性。任何人只要遵循语言的规律,制定出语言转换的规则,就能做好翻译,甚至机器都可以取代人”[34]5-6;还有学者认为奈达在中国的最后淡出,不是动态对等理论的这种局限性,而是因为他的翻译科学论[35]5。

猜你喜欢

奈达艺术性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功能对等视角下的《生活大爆炸》汉语字幕翻译研究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学者介绍
奈达翻译理论关照下的翻译策略
论电视新闻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