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淘宝体看现代网络流行语体
2017-12-01
(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从淘宝体看现代网络流行语体
薛晓岩
(河北大学文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淘宝体”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体大量出现,风靡一时,这些网络流行语体代表了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特定时间内的心理和文化变迁。本文将以“淘宝体”等为代表,从语言学角度分析现代网络流行语体的特点以及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网络流行语体;淘宝体;特点
近年来,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语言具有社会属性,这些变化在语言里也有相应的反映,网络流行语体的出现便是其中的表现之一。比如,流行的“淘宝体”是一种说话的方式,最早出现于淘宝网卖家对商品的描述。“淘宝体”以“亲”作为一种称呼语,因其亲切而逐渐被大众接受并走红网络。“淘宝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XX体的热潮,比如:甄嬛体、元芳体、陈欧体、咆哮体、凡客体等。在了解何为网络流行语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是语体。传统意义上的语体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体式,它是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1](p235)网络流行语体,也就是网民所使用的流行语言体式,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2]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本文我们将以这一现象为例,从语言学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1 淘宝体类现代网络流行语体的特点
1.1 词法上具有借用了原有词语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生活的步伐。在语言交流中人们习惯用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形成的这些流行语体也打上了这样的烙印。其中,借用原有词语便是一种简单明了表达的方法。
我们先以“淘宝体”为例,淘宝体以“亲”和“哦”为主要标志。这个“亲”就借用了原有的词语,只不过是这里的“亲”不再是做为名词动词使用,而是做为一种称呼语运用。网上见面称呼用“亲”,而不是之前的“同志、先生、小姐、老板”这些称呼语,并结合“哦”为代表的大量语气词的使用。既可表达惊讶、疑问的语气,也可表达喜悦强烈的感情。不仅展现出了网络语体的灵活性和简洁性,而且“亲”的使用使人感觉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无形中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使冷冰冰的交易充满了各种温暖感情。
1.2 句法修辞上具有使用短句和仿拟方面的特点
这些网路流行语体经常使用短句进行交流,比如“淘宝体”大量使用短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知不觉加快了我们生活的步伐,加之“淘宝体”本身是一种口语形式的存在。用短句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利于快速高效的交际。还有,口语交际的特点就是简短、便于人们理解,所以短句便成为了不二之选。
还有“咆哮体”中用以抒发强烈愤懑感情的“有木有”、“华妃体”中的口头禅“贱人就是矫情”、“说人话”和“陈欧体”体中标志性的“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等这些网络流行语体都具有使用短句和仿拟的特点,使其成为经典。
另外,“甄嬛体”中有大量仿拟形式的运用,它将生活中的各类事件用带有复古气息的句式表现出来,如“若是……想必是极好的,但……倒也不负……”的结构中,其后再加一个“说人话”构成反转。
2 淘宝体等网络流行语体反映的社会心理
2.1 反映了关注社会、求得认同的心理
这几年“XX体”的流行,它们都源于某一具体的社会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而流行起来,大都具有口语性质,语言较简练。人们在参与网络造句的活动中,持续不断地把热点人物、事件带入其中。既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也在谈笑间表达了对社会的讽刺、对现状的不满。如:“元芳体”是对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神通广大的批判、元芳拍马屁形象的讽刺及对社会多方面的抨击。人行道被人一踩就坍塌;大桥被“超载货车”一压就垮;人得了诺贝尔奖,却买不起北京的大房子,元芳,你怎么看?人们借“元芳”来发问,其实是对种种“莫名其妙”的社会现象的疑惑、关注和抨击。
2.2 反映了人们求异求新、彰显自我的心理
网络使用者大多是有知识的年轻人,喜欢用语言去彰显他们的个性,而开放自由的网络流行语体简洁幽默的风格完全契合了年轻人张扬个性的需要。[3]“XX体”的大量出现从侧面反映了传统内敛的弱化和勇于展示个性心理的逐渐增强。例如:“陈欧体”中经典的句式“我是XX,我为自己代言”更是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一时间竞相模仿。
2.3 反映了人们宣泄情感、有效疏导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无形中加重了人们的压力,压力总是要释放出来的,网络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人们采用“XX体”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语体的任意拼贴性、幽默的调侃、夸张的表述来释放自身的压力。如:“咆哮体”它没有固定的格式或内容,通常大呼“有木有”,再加之许多感叹号的字、词或句子,以此来宣泄自身的情感。
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淘宝体”为例的一系列网络语体的分析,我们对现代网络语体的特点、反映的社会心理有了大致的了解。语言具有社会属性,所以它的产生必然与社会密切联系,它是在原有的词语的基础上进行戏仿并赋予了它新的涵义,反映了人们求新求异、彰显个性,进行有效疏导、宣泄感情和从众的心理。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周晓燕,谭江慧,罗于茹.网络流行语体的文化解读[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 黄自然.网络流行语体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动因探析[J].新闻界.2011,(6).
薛晓岩(1992—),女,汉族,河南汝州人,硕士研究生,河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